焦爱英,贾 童,王 潇,闫珂玮
(天津城建大学a.经济与管理学院;b.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38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与全球化方向迈进,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模式迅速崛起[1],受到众多高校与社会的关注,政府多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十分重视,出台系列政策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机构的建设以建立教育新的发展格局. 2019 年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文件中提出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2020 年颁布的《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提出应大力提倡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在后疫情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但202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继续坚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规划,构建国际国内教育双循环的新格局,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全过程教学质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外合作办学热潮下,相关学者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大量研究[2-5],提出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都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6-8],其因素众多且错综复杂,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机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为研究对象,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整理教学质量内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层次梳理与分析,探究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形成机理,并依据研究提出质量改善的基本路径,丰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研究方法谱系,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研究提供参考.
为充分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对文献进行阅读、整理与研究.林金辉等人[9-10]提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多数外籍教师存在“就地取材”现象,其专业化水平未达到标准;孙智慧等人[11-13]提出中外双方教育理念、质量观以及人才培养存在的差异是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殷辉等人[14-16]提出合作模式的不同会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衡家栋等人研究中表明语言水平及语言差异是影响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其适应性也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黄丹凤等[17-18]研究表明除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外,合作方实力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影响程度最大.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因素有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合作模式、毕业管理、政府政策等.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角度,本文选取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评估指标等进行研究,实践研究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受到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合作方实力、监控体系等多种因素影响.结合文献与实践,本文从内外部2 个维度提取出15 个中外合作办学影响因素,具体见表1.
表1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及解释
解释结构模型是对影响因素多且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计算划分因素层级达到厘清影响机理的目的.首先成立ISM 小组,本研究在关注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教师与专家中寻找并邀请10 人构建小组,其中本研究负责人1 人、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专家1 人、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感兴趣教师8 人.
邻接矩阵代表影响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程序,可用A 表示,矩阵各元素aij可以描述如下.
(1)若aij=0,则表示Ai与Aj无直接影响或影响非常弱.
(2)若aij=1,则表示Ai与Aj有直接影响或影响非常强.
基于上述描述,ISM 小组专家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讨论,文章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得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A,即
根据解释结构模型的工作原理,可达矩阵描述的是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关系.可达矩阵在邻接矩阵A 的基础上进行幂运算得到,当邻接矩阵的第r 次方等于r+1 次方时即可得到可达矩阵,具体计算公示如下
(A+I)r=(A+I)r+1=M
依据可达矩阵对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层级划分,找出其可达集R(Si)、先行集A(Si)及共同集T(Si).当R(Si)=T(Si)时,找出的要素为同一层级,再删除同一层级的要素后继续对可达矩阵M 进行区域划分,过程在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层级划分结果
根据可达矩阵M 可知S4、S6、S11具有强关联性,因此{4、6、11}属于强连通块,代表这些要素之间的关联性非常强,能够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将强连通块中的元素看作一个元素简化层次图,在S4、S6、S11中选取S11得到缩减矩阵,并根据划分的层级进行调整后得到如下骨架矩阵M′,即
基于上述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其解释结构模型.该模型由15 个影响因素组成,是一个6 级递阶结构模型:第一级为S7、S8、S9,分别为毕业管理、就业管理以及招生计划与宣传,它们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因素;第二级为S1,即师资队伍建设,其为次级影响因素;第三级为S3,即教学条件,其为较深层次影响因素;第四层次为S4、S6、S11,分别为教学管理、培养模式以及院校监督与反馈机制,其为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第五层次为S5、S10、S14、S15,分别为合作模式、中外质量监督与评价标准、社会监控与反馈及中外语言差异,它们为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第六级为S2、S12、S13,其是最根源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合作方实力、中外合作统一的质量观与政策制度,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影响因素层次划分
结合图1 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发展特征可以将影响机理分为根本影响路径、关键影响路径以及推力影响路径.
(1)根本影响路径. 质量观是人们对质量要求的根本观念,是质量形成的根源因素,中外合作统一的质量观能直接反映中外合作双方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标准与要求,从根源上影响质量的提升.毕业实习与设计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最终的呈现与检验,对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形成根本的影响.具体影响机理见图2.
(2)关键影响路径. 合作方实力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因素,合作方实力越强,师资队伍建设将越强,同时实力较强的合作方拥有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合作方的实力使我国合作高校的招生宣传更具有吸引力,招生宣传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关键体现,应提高招生计划与宣传的吸引力度,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建设.具体影响机理见图3.
图2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根本影响路径
图3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根本影响路径
(3)推力影响路径. 政策制度对中外合作办学具有推动作用,政策制度越完善将会直接指引中外合作办学体系的构建,促进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等方面的完善与统一. 政策制度将影响院校对合作模式的选择,合作模式直接影响培养模式的形成,培养模式直接影响院校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的构建,影响就业管理的完善,从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改进.具体影响机理见图4.
图4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推力影响路径
(1)针对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中外双方应建立统一的质量观指导项目及院校的建设,指导中外合作办学合作模式的选择.针对不同的中外办学项目,应建立多元化质量观,合作双方依据自身办学理念、合作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方式等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标准.
(2)依据中外双方资源、培养目标、课程需求以及学生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将专业课与语言课进行有机融合,增加第二课堂学习及课后语言及专业导师辅导.
(3)加强对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管理,导师严格把控学生毕业论文及设计完成过程与质量,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加强就业信息的更新与统计.定时对毕业学生发展情况及工作满意度进行更新,掌握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对教学质量进行改善.
(1)注重合作方的专业化水平,对引进的国外优质教学资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创新并与本土教学背景相融合,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吸收.
(2)要对合作方派往我国高校的教师进行考察,建立完善的考察标准与体系,改善单一的被动接受现状,增加外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考察;其次,对我国本土教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固定化建设与国际化水平,争取中方教师去国外合作方参加真正实质性的培训,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语言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3)增加高校中外合作项目招生宣传力度,加强对生源的吸引.构建多元化的招生形式与标准,不单纯依赖高考分数,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以及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学生的录取,强化生源质量.
(1)从政府宏观层面对质量进行监管,促进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监督机构等方面规则的细化,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管进入法治化.
(2)院校应建立“闭环式”质量监控体系,在教学中监控,在监控中及时反馈以促进教学的管理.在质量监控系统中提倡多主体参与,不只是监控组织、教师参与其中,也大力提倡学生参与质量监控系统中,其所提出的意见能促使质量监控更具有针对性与保障性.除此之外要加强对社会资源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利用,从多角度多方位找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质量.
(3)应注重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管理理念与意识,提高我国高校管理人员海外交流机会;提高对外方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系的了解与认识,加强对外方教学质量管理标准的认识,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