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馥
我国民族声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推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丰富自身的表现形式,积极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优势,使民族声乐更为多元化、多样化。将美声唱法应用于民族声乐中,能够有效提高民族声乐的音乐品质以及表现力,对于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声乐对于美声唱法的应用,不但是两种音乐表现形式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于弥补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动民族声乐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民族声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史悠久,在本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多年的发展,因为民族声乐的独特地位,很多人盲目认为民族声乐便是最好、最具优势的音乐形式,但是我国民族数量众多,民族声乐本身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涵盖诸多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如果仅将目光放在国内,缺乏创新,必然会阻碍民族声乐的发展。西方文化积极借鉴外类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具有极高的包容性和承载能力。因此民族声乐为了能够推动自身进一步发展,需要从认知层面转变观念,积极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精髓,通过创新建立属于自身的特色。
相较于美声唱法,民族声乐的不足体现在发声技巧。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不如美声唱法雄浑有力,主要原因在于两者发音方式和部位不同。民族声乐的发声具有一元化的特点,而美声唱法通过共鸣体能够具备声音的混响效果。因此只有积极借鉴和应用美声唱法,才能有效弥补民族声乐存在的不足。
对我国民族声乐来说,各民族,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其音乐独具特色。长期以来民族声乐各自为政,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使民族声乐自身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无法突破发展的瓶颈期。为了避免民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失传或者止步不前,不仅需要促进各民族声乐之间的积极融合,同时还需要积极借鉴西方音乐唱法的精髓,例如美声唱法,推动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交相融合,进一步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美声唱法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均独具优势。民族声乐在传承和发展阶段,只有不断汲取外来精华,为我所用,才能推动自身发展。例如美声唱法的训练方式以及呼吸方式,对于民族声乐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尤其是对于共鸣腔的应用、真假音处理等演唱技巧方面,美声唱法在难度和细节方面均较民族声乐更具优势,通过美声唱法练习曲目,能够有效解决民族声乐存在的相关问题,如高音区分不明显、细节处理不准确等。自上世纪以来,民族声乐深受美声唱法影响,对于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本土,随着不断发展逐渐步入了世界,但是受到传统思维理念的影响,其音乐思维和模式较为固定僵化,缺乏新鲜的血液以及外部引导。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势必会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有助于帮助民族声乐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结合近年来的发展实践进行分析,将美声唱法应用于民族声乐,对于提高艺术表现力,强化音乐感染力均具有明显作用。
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形成、发展环境有所不同,两者在本质上存在明显差异,代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趋势下,世界各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发,文化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现象,将美声唱法应用于民族声乐,能够实现东西方文化精髓的融合,不但能够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可,同时也深受国外观众青睐,对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来说均为互利互惠的体现。
歌唱是呼吸的艺术,呼吸也是歌唱的重要基础。掌握呼吸控制能力是歌唱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在横膈膜的支持作用下,结合时值长短、音调高低、声音强弱等要求对吸入的气息进行准确控制,均匀呼出,使呼吸成为歌唱发声的直接动力。中国民族声乐始终重视呼吸这一基础功能,民族声乐相关理论中,注重“气沉丹田”理论。但是与美声唱法的“共鸣腔”相比,民族唱法的呼吸定位机能的准确性有所不足,具体体现在对气息的控制不够准确,因此对民族声乐的发声机能造成影响,直接导致歌唱时的声音响亮与浑厚不足,缺乏穿透力,需要通过表演方式才能强化感染力。而美声唱法采用“共鸣腔”方式,能够实现对声音音高和音色的有效控制,在演唱过程中声音的表现更为响亮,并且具备极强的穿透力。
咽腔的基本机能包括真声和假声。对美声唱法来说,“混合声区”发声法是其一大特点,该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应用真假声的发声方法,进而使演唱发出的声音更为饱满、亮丽、圆润,因此演唱效果更为理想。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需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加强三个共鸣腔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演唱过程中吸气量充足,更容易把握,高音区处于头腔共鸣的状态下,促进真假声的混合,进而使演唱的声音更为圆润、亮丽,提高其穿透力,使演唱效果更为理想。
共鸣是美声唱法的核心,对美声唱法来说,共鸣腔的应用是其最主要、科学的延长方式。美声唱法最早诞生于意大利,因为其语言文化的特点,因此在演唱时吐字咬字多为元音。演唱过程中采用美声唱法,为了能够使发音更为清亮、华丽,发音训练的过程中多需要演唱者将吸入的气息利用喉咙等发声器官,充分发挥共鸣腔体的作用,使声音全部凝聚,提高其穿透力。发出的声音十分高亢、响亮,感染力和穿透力极强。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在进行发声时,需要向上抬起软腭和下颌,之后向下放松,在这一过程中,软腭和下颌之间具备开启气流的通道,这便是共鸣腔。因为民族声乐的口咽喷弹力较大,演唱主要为真声,声音较低,穿透力和感染力明显不足。通过对美声唱法中共鸣腔发生的应用,能够使声音更为清亮、圆润、饱满,赋予其强烈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融合是近年来我国声乐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积极探讨如何将美声唱法中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实践中,使其能够与中国语音特点、民族风格的表现方式融合,进而体现中国现代声乐的水平。我国民族声乐不仅需要在演唱方式、气息应用以及咬字技术等方面积极借鉴美声唱法,同时还需要注重曲目演唱的多样选择。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在借鉴中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只有两者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推动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将美声唱法应用于民族声乐中,对于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勇于尝试、创新突破的体现,对于中西方文化层面的交流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需要充分融合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的优势,编创出更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体系,加强理论研究,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