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婷
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局面使得大家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美育是情感与心灵的一种教育,它于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人才的培养、社会文明环境的营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美育工作作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清楚地发现,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的是一辈人的精神面貌;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体育和健康教育,影响的就是他们那代人的身体素质;如果说美育工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那么影响的就不是一代人或者两代人,它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建立。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学校美育早已不是我们传统概念中的艺术教育,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为各学科的融合提供了黏合剂,它承载着我们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对思政课的重要性给出了鲜明的观点:思政课是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学科,体现出了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思政课变成了高等院校师生道德精神养成的主要途径,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其重要,是优秀品格形成的基石。然而,当下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上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社会背景看,由于目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新时期,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思想的相互冲击,以及网络娱乐产物的创新迭代,网络媒体资讯的交织糅合等各类新思潮的相互撞击,高校大学生们因刚脱离父母进入生活环境比较宽松的高校,又因为缺乏辨别力、意志力,很易于遭到错误价值理念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了消极心态,使得部分学子们逐渐陷入了一种道德意识淡化、价值理念模糊不清、人格缺失、对未来生活无限困惑的恶劣心态之中。
因此,优秀的思政教学环境有利于培育学生积极的思想,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对形成健康正向的价值导向尤为重要。在高校教师平日教学生涯中,学校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借助于思政课程教学进行,由于目前学校思政课程教学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固化,缺乏像美育中的人文关怀,教师在课堂之上难以触及教育主体的个人情感,从而造成了多数学生对思政教育与教学的消极态度。特别是学生参加人数较多的通识课、公共课,逃课、学生课上沉浸于其他事务的现象频频发生,流于表层的思政教学活动,与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总存有差距,种种现象严重阻碍着学校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
将美育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至当下较为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通过跨领域的整合,不但契合当代教育的发展理念,同时也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思政课教育的认同感,获得心灵震撼。美育教育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教育中最富有理论思考与情境感受的教育,它能够打动人们灵魂深处的情感,如果把情感化的美育精神纳入到理性化的思政知识课堂之中,可以给逐渐僵化的思政教育课堂带来人文氛围和色彩,从而营造愉快的思政教育课堂气氛,并逐渐把思想理论转化成更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科学知识,从而帮助把思政知识课堂的知识内容内化于学生心灵。最后,通过美育、德育教学模式的新融合,探索在新时期下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以实现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机制的长足发展。
把美育和德育相互融通,实行柔性教育,在学校思政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入了美学元素,以促进学校思政教学的创新发展,践行立德树人精神。把教育美学中的人文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审美文化、人文精神等思想带入日常思政教学,并整合有关教学资源,以发掘在审美教育艺术中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包括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透过艺术作品,劝诫自己,进行对自己的反省,经常性地享受艺术作品,并进行美的感受,以达到个人精神和心灵上的升华。通过在思政教育中加入美学因素,可以引领学生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进而意识到现有价值观的缺陷,在不断地练习中充实自我,进而感悟美的真正意义,抛弃社会上恶劣歪曲的思想,进而建立积极上进的美学观点。要在思政教育中探索美育和道德的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思维与情感体验,使其学会合理地释放压力,更真实地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件,丰富人格,从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并达到情感上的触动。老师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往往实行阶梯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因材施教,以学生个性为主,并适当地对学生予以引导。教学任务完成后,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组织学生统一填写教学感受单,并提出对学习的感受,以表现学生相应的审美体会。最终通过发挥学校美育涵养心灵的功能,进一步革新学校的思政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品质和对教育主体的参与性,全面落实新课标模式中的以情教育的宗旨,造就富有美育精神的当代新型青年。
学校艺术活动也是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学校课程思政老师可通过积极创建美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相关经验,指导教育主体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力,并通过积极的教学活动、深入探究,感受美和德的吸引力。在课外方面,可利用学校党日团日活动、艺术展演、迎新晚会、毕业联欢晚会等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切实训练思想教学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对学校在新课程模式下思政教学的情感感受。此外,在教学中还使用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纪念活动日,如重阳节、劳动节、建党节、国庆等中国传统节日,并积极组织学校学生会、艺术团、社团、学生党支部等进行相应的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活动;同时运用学校艺术节、校庆晚会等富有人文艺术氛围的重大课外活动,通过发掘红色经典、艺术精品项目,结合第二课堂,传播先进思想,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线上线下的艺术实践活动、从学习到体验再到研究感悟,使教师美育知识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经验相互融汇、应用、上升,让学生得到更丰富多彩的思想与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透过活动与探索习得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活动中得到成就感,得到不一般的快乐,从而升华意识,充实人格的发展,并强化思政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和情感性。
高等学校应当贯彻国家鼓励课程思政教师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密切注意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和教学改革措施的必要性,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定期提供丰富的培养进修机会,并给与必要的学术奖金和专项扶持,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对策。同时,鼓励教师人才关注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查阅领域前沿优秀的书籍,并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美育素质,努力培养建设一批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课堂改革方面,除日常的公选课程以外可开展选修,并通过将选修和必修有机地结合的新颖形式,进一步拓展课程,以完善学校教育目标,并定期举办思想教育公开课、讲座,以增加学校思政课程的质量。鉴于当下多数学科思政老师都缺少相应的美学思维、美育精神,因此学校可采取引导思政老师和美育老师成立交流组织,并经常性地访问当地著名艺术工作者,或成立相关工作坊和研究团队,联合开展富有美育与人文气质的新型思政教育课题、并将富有创造性和实用价值的艺术教育素材运用于社会现实,以加强跨学科的有机融合,从而达到美育和德育之间的互动。此外,优秀的思政教育并不仅仅依靠学校自己的教学能力,更需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以形成共建共享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最后再经过社会各组织、各人员的联合与配合,形成思想教育合力,共同探寻健康有效的思政教育发展机制。
整合挖掘现有美育文化教学资源,营建彰显美育精神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一校一品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特色。例如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比较优秀的艺术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将之纳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通过高雅的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度,以美育德,改变常见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政教学方法,使学校的思政教学真正地走进学生、更贴近学生。此外探索相关资料,在优化校园内的人文环境时,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着手,可透过对图书馆、艺体楼、体育楼等环境的改建,逐步营建富有人文美学色彩的内部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对与自己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寝室、课堂等,进行美化装扮,透过对内部校园环境的改变,进一步传播艺术思想,提高审美格局。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艺术馆、校史馆等重要人文科学物质载体,经常性地举办艺术人文科学的相关展览、组织讲座、学术沙龙、作品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并聘请优秀的艺术家进驻学校,以传播艺术人文科学思潮。通过营建浓厚的美德文化环境,帮助学习者得到更深度化的教育体验,并不断完善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化、综合化,以促进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学。
思政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应更加注重线上思政教育,而目前大学生们也处在移动客户端下的信息化时期,手机上网已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们广泛呈现出无时不网的状况,但同样由于互联网中充斥的大批的负面媒体消息,部分学子因缺少辨识力,往往受此负面信息的影响,会出现消极的状况。所以,学校的思政教师们应格外重视对网上思政工作教学的重视,课下时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互联网的新媒体,制造并发布富有艺术氛围、品质高雅、同时富有魅力的思政教学文化作品,课程思政老师们要紧扣学校党的思想教学方针,结合学校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室,积极搭建具有交流与学习功能的新型平台,并运营专门的思政工作教学账号,以每天发布优秀的网文、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以及录制音乐、剪辑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准确地诠释各种事件,有助于学校教师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势,并引领学校的学生明辨社会主流审美,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性。同样,指导学生们积极关注“云互联+挑战杯”等网上大赛,积极鼓励学生把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思政知识教学新途径,以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体会新时代大背景下的思政知识教学,并进一步领悟思政知识教学的新含义,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回溯整个思政教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的课程思政教学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挑战,因为课程思政教学关乎着当代每一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而目前固有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往往不够理性,没法更进一步地走进学生,培育完整人格。但美育却兼具感染性,特别是人格的教学,对其进行跨领域的糅合,是克服当下课程思政教学困局的可行路径。通过美育关照学生心灵的精神世界,就能够帮助学校更进一步地认识思政教学的更深层次含义。要立足于优秀的人文艺术环境,促使学生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教育人的目标,从而实现学校真正的立德树人,并促进学校思政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袁熙坤作品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