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国学精髓,传承中华文化
——青少年宫开展国学教育策略研究

2022-07-21 01:57黄彩娜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3期

◎黄彩娜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在青少年宫开展国学教育,能促进少年养志、青年养德,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乐于学习国学经典?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国学魅力,提高学习效率,享受国学课堂?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精选国学教材,以教研促教学

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琳琅满目的国学培训班、培训教材。不少国学教材教学内容零散,缺乏系统编排,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面对众多的选择,学生及家长往往无从下手,更有甚者盲目跟风。因此,厦门市青少年宫秉承“蒙以养正”的宫训,面对小学至初中的学生开设特色课程“正蒙国学堂”。择善明用,选取厦门大学出版社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系列书籍作为学习教材。其特点是“大字”“白文”,参考诸家版本而编写,不仅适合青少年诵读记忆,更便于青少年反复吟诵、自由感发。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青少年宫已形成初阶、中阶、高阶具有层次的国学课程体系,受到学生与家长的喜爱。(详见表1)

表1 青少年宫正蒙国学堂课程体系

二、彰显办学特色,弘扬传统文化

古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独特气质和办学特色。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精心设计,以弘扬国学精粹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为导向,将国学经典内容融入校园与班级环境建设之中。所到之处,极目可见:宫训“蒙以养正”以醒目石雕的方式,摆放在大门口显眼处,彰显青少年宫办学特色;文化墙以文明礼仪规范为主,《弟子规》《三字经》图文并茂;教室内以《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名言装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国学文化长廊与宣传栏内容丰富、书画展览栩栩如生……营造“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的学习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善用教学策略,活化国学课堂

纵观校外教育机构国学教育现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许多教师以传统授课为主,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逐句逐字释义,要求学生一味诵读、死记硬背。这无疑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甚微,甚至出现了“教师在讲堂上唾沫横飞,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应遵循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趣促学,以趣导学,让青少年乐学经典、好学经典。

(一)组织多形式朗读,让学生乐学经典

1.读诵熏习,以趣激学

“三分文章七分读。”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古时八九岁学童在私塾先生的带读下,两三年背诵四书五经等大量古籍经典,从而奠定了一生文化和修养的根基,成就无数能人志士。心理学研究也表明,5至13岁是青少年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诵读:学生速读、教师范读、小组赛读、优生领读、接龙跟读、变换节奏读、边游戏边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听读等,力求让学生在阅读中熟悉经典,自然成诵。如教学《弟子规》时,我运用了“开单轨火车、双轨火车”朗读游戏互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让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

2.常读常新,不求甚解

经典诵读,贵在持之以恒。钱理群先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悟。在课堂上,我提倡“兴趣大于知识,积累大于理解”,力求让学生回归经典原文,在熟习、诵读经典中慢慢“反刍”,自有浸润,自由感发,自由理解,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千字文》时,我并不急于将“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内涵讲解给学生,而是着重引导学生从“福祸”字理角度入手,了解“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就会有好的回报”的人生道理,为学生品味经典“留白”,给予学生日后体悟的空间。

3.趣味活动,寓教于乐

青少年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生动有趣的新鲜事物。我投其所好,将学生喜爱的民乐、国画、剪纸、民族舞、武术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三字经》“孟母三迁”典故时,播放动画视频,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配音。融合奥尔夫教学法,采用时下流行的阿卡贝拉表演融入《三字经》教学课堂,让学生配上音乐跳手指舞或者杯子操,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针对活泼好动的孩子,我还设计“武术操”的表演环节,让学生边做武术边大声吟诵经典,活跃课堂氛围。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国学经典以古文、古诗为主,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记忆力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播放生动的影像、旋律优美的音乐,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希沃课件、微视频、动画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详见表2)在课间,我经常播放唱游版的《常礼举要》《千字文》,节奏欢快、简单,学生们听之,自然而然跟着吟唱,沉浸其中。教学《弟子规》时,将《泛爱众》歌曲动画与流行乐《爱的奉献》一同赏析,有助于学生理解。

表2 正蒙国学堂常用音视频

2.点拨关键,深度悟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文晦涩艰深,青少年认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我们应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做到深度阅读。在教学中,我注重采用“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回归经典原著原文,寻求内在逻辑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如教学《论语·颜渊》篇中孔子思想“仁”的理解。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阅读《里仁》《子路》《阳货》原文,寻找孔子“爱人”不同的态度,深入理解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由“亲亲”之爱,进而“爱众”“爱民”。将《论语》中的“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与《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进行互文教学,使学生知晓家国情怀的蕴意,更加全面地掌握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

3.巧设提问,引发思考

国学经典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取其精华,构建国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轻松表达,快乐阅读。课堂上我以鼓励、肯定、分享为主。巧设提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如《论语·里仁》教学中,我不急于讲解“父母在,不远游”,而是通过层层设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读这句话时,你是否有产生疑问?孔子提倡,身为儿女,孝顺要做什么?而今天,我们也是这么认为吗?这与古代的交通方式有什么联系呢?结合生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你还知道,孔子还提出了其他关于“孝”的思想呢?例如,在教学《三字经》古人读书方法时,我反问学生:古人是如何学习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看出古人学习条件是怎么样的呢?和我们现在学习有什么差异?你们要不要像古人一样头悬梁、锥刺股?借囊萤、映雪看书?若上课或者读书没精神时,你们有什么小妙招提神呢?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通晓文意、智慧理解,使课堂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三)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喜爱国学

1.游戏互动,趣中导学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对于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正确运用游戏,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执教《笠翁对韵——四支》时,我先以图解意、通过“智慧大比拼”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尝试对对联、对韵。此外,我还设计“诗词飞花令”“勇攀金字塔”“对联贪吃蛇”“挖字典宝藏”等一系列趣味游戏,将游戏体验与国学知识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2.线上打卡,习惯养成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我借鉴校内班级管理模式,采用“课上发言互动+课后微信打卡”相结合的积分奖励机制,培养学生乐读国学经典的习惯。家长通过微信小程序“小打卡”,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打卡的形式多种多样,包含诵读经典、按图索骥、手绘画、手工剪纸等,课后我第一时间发布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与优秀的学生作品,便于学生温故知新。我们还发挥新媒体阅读优势,定期向家长分享国学常识、趣味历史故事、古诗词学习方法等,形成良性的家校互动。

3.搭建平台,活动促学

开展优秀文化传承活动,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健全青少年人格。经过几年的国学堂学习,学生们从课堂到生活,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讲文明懂感恩,提高了学习注意力,识字量明显增强,学习更加主动自觉,青少年宫的正蒙国学堂学员们,在各类比赛中表现优异。我们还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中华母亲节”纪念活动、“春风十里,相约经典”系列活动、“飞花令”大赛、中秋少年赛诗会等,吸引上千名国学爱好者参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结语

在青少年宫开展国学教育,可谓利在当今、功在千秋!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蒙以养正,果行育德”宫训,牢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使命,刻苦钻研,在教学研讨、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公益讲座、传统文化展等方面下苦功,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构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国学课堂,让青少年从小“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外教育事业大发展、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