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前教育“美育”路径的研究与探索

2022-07-21 01:57赵梦莹曲雁孙秀莲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3期

◎赵梦莹 曲雁 孙秀莲

一、新时代高校学前教育“美育”的研究价值

(一)推进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必然要求。

朱立元教授认为:美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一“育”,其根本目的是以美育人,培育、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提高精神素质,与其他四“育”共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美育发挥着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作用。

2019年颁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应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美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现以美育人、化人,以美培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美育是儿童德育、智育、体育的催化剂,而幼师是儿童美育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美育通过美的事物来感染人,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育在学前期能够促进其他各育的发展,能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其认知发展、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而幼儿教师是儿童美育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如果幼师缺失“美育”知识与素养,必然影响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研究与探索高校学前教育“美育”路径。

二、新时代高校学前教育“美育”的研究路径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美育”的研究多体现在对艺术课程的研究,为突破此局限,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实现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凸显“美育”,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遵循《意见》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应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得到相应学分方能毕业。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设置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此外,可开设《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并有学分要求,此课程里设置多元方向,其中艺术方向可开设《幼儿园手工编织》《少儿版画教学》《剪纸》等课程,实现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也应设置更多艺术教育课程与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使专业课与文化课相辅相成,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

(二)在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中实施“美育”,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推动美育协同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深化“美育”改革与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的传承创新,并结合金课标准来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

1.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中突出“美育”,以“美育”推动艺术教育,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艺术是美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除技术、方法和技巧外,更应将创造表达“美”与“育”的目标任务融为一体,提高“美育”效果。

高校艺术类课堂教学是进行美育的起点、基础渠道和首选路径,能提升学生美育理念、素养和能力,是美育工作开展的传统优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把“美育”贯穿于教学,做到在教材选择上体现艺术性与形式美的协调统一,教学内容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时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课程考试评价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的评价等。如《幼儿舞蹈》课程中的《兰花草》便能实现古典舞中的手位和我国经典音乐相融合;《实用书法》课程,学生在欣赏与书写文学作品时会自然地受到美育与情感熏陶,有利于增强其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此外,还要以“美育”推动师生的艺术创作,用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服务人民,实现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如带领学生在当地的民房院墙上、车库门上结合村民的想法画上山水、民俗、动画等,为村落平添艺术气息,实现用艺术服务人民、提高社会审美素养。

2.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美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美育精神,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学前专业理论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也应实施“美育”。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渗透“美育”思想,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巧妙融入课程,探索实践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推进文化的传承创新。

如《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可将中国民间传统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搜集、改编与创新,并在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期间实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准幼儿教师及幼儿心中的自然传承;通过《绘本阅读指导与创作》课程,学生可尝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创作,以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3.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美育”的实施,推动美育协同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专业技能大赛、社会实践、见习与实习,是学生将已有知识外化、充分表达美与创造美的过程。

如围绕国家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开展系列活动,结合国家组织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项目,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身艺术技能的机会,通过技能展示进一步促进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并为比赛做好充足的准备;也可进行征文、演讲比赛等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同时抒发自身情感与爱国情怀。

通过参加支教扶贫、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提升心灵美,如疫情期间志愿参加防疫工作,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争当时代先锋”实践活动,如通过参观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怀念园等洗礼心灵。

通过见习、实习能够真正实施“美育”,学生会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添砖加瓦。将自己受到的“美育”融入 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自身创造表达美的过程中体会对幼儿的“美育”。因此,高校与专业实践基地应加强合作,推动美育协同创新,如围绕“美育”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同时了解幼儿园所需人才诉求,完善双方协同育人机制。

(三)建强美育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的美育教育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对于“美育”质量至关重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并非都是艺术教师,但却承载着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神圣使命,影响着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通过培训学习、集体研课等挖掘课程中可渗透的中华美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课程实施与反思提高自身“美育”素养,实施更高质量的“美育”。

(四)利用环境等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地域文化优势等广泛开展美育活动,利用艺术展馆、博物馆等对师生进行美育;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学前教育宣传月、毕业演出等活动组织学生创作与展示儿童文学、舞蹈、书法等作品,营造朝气蓬勃并富有美感的校园文化,实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在感受、欣赏、表达与创造美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美育”。

三、结语

新时代高校学前教育“美育”应从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实现“美育”育人,使学生成为既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又具备实现理想、施展抱负能力的“真正的人”,进而对儿童进行真正的“美育”,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打下“根”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