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静
戏剧表演的基础依据就是剧本,所谓剧本,也被称为为“一剧之本”,能够明确地安排整个戏剧行动的结构起伏与脉络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其对戏剧表演的效果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戏剧表演的成功,就要深入钻研剧本,从剧本文学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出戏剧表演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特征。如果 从业者缺乏对剧本的打磨,那么会严重干扰到演员的表演,哪怕演技再精湛,也会使得表演限于空洞,降低上座率水平,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因此,要对剧本文学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剧本文学在戏剧表演中的价值,从而推动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剧本文学主要以代言体的方式作为主体,由舞台指示和台词构成,通过一定的文学手段和矛盾冲突等方法的运用,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是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是构成戏剧表演艺术的文字性基础。剧本文学是戏剧和文学艺术的结合,需要兼顾文学性和戏剧性。从文学视角来看,剧本文学在文学创作中比较特殊,文学艺术性可高可低,比如话剧剧本、相声剧本、小品剧本等就要突出剧本的文学性,但是对摄影感要求并不高;而电影、电视剧等剧本要求比较突出拍摄感。从戏剧视角来看,戏剧的根本就是剧本,没有剧本,戏剧表演很难真正成型。从本质上来讲,剧本文学是一门为舞台表演服务的艺术样式,是区别于戏剧和其他文学样式的,是一种台词和舞台指示的结合体。剧本中的旁白、独白、对白等都是代言体的形式,在戏曲和歌剧、音乐剧中,则用唱词进行表现。舞台指示是指作为剧本文学的主要构成要素,剧作者要以文字性的方式对剧本文学进行叙述,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描写等。剧本文学是戏剧导演和演员进行二次创作的起点,在戏剧表演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剧本文学主要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相比较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剧本文学对时间和空间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即戏剧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必须是将舞台作为基点。在戏剧表演中,无论舞台的物理空间多么狭隘,无论演员人数是否满足宏大场面的要求,表演者都需要将剧本中的广阔天地和人头攒动表现出来。而且当换场之后,尽管舞台依然没有变化,但是都要表现出另一个空间和时间来,演员都要表现出另外的情绪。比如话剧《龙须沟》,同样的舞台,就表现出了龙须沟改造前后的变化。剧本文学一般是应用“幕”和“场”进行划分段落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幕”是指故事情节次序发展的大段落,而“场”是指空间变化和时间转换的故事情节。“一幕”当中通常包含了“几场”。为了适应戏剧表演需要,剧本文学的篇幅一般不长,场景适量,角色数量不是很多。
其次,是人物形象与语言的统一。剧本文学的语言是由两部分共同构成的,一是台词,二是舞台指示。台词指的在戏剧表演中人物角色所说的话,这个话可以说出来,也可以从内心发出,因而分类为旁白、独白和对白。旁白是指戏剧中对观众所说的话;独白是戏剧中人物对个人的情感和愿望抒发的语言;对白是指戏剧中人物间的对话。在戏剧表演中,台词是表现的主体,观众的极大注意力也都放在台词上,其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的性格。舞台指示指的是一系列的内容,包括戏剧中人物表现、故事时间及地点、服装、布景等等。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发展作用巨大。同时舞台指示部分的语言要扼要简明,一般在“场”和“幕”的开场处。
最后是现实生活与矛盾披露的一致性。任何艺术都或多或少的对现实社会矛盾进行了一定的揭示,尽管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剧本文学同样如此,戏剧表演中要求表演者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展现出现实矛盾,矛盾是推动戏剧表演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恰恰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促成了戏剧表演艺术的诞生。所以,戏剧表演的核心和关键就是矛盾的披露。一般来讲,在剧本文学中,矛盾与冲突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及结尾。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通过扮演角色撑起了整部戏剧,但是作为一种艺术,角色的定位和创造却需要导演和演员十足的下出功夫。剧本文学作为戏剧表演的基础和前提,在帮助导演和演员下功夫方面能够提供极大助力,因此进行角色的定位和创造,要对剧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探析剧本的内容和特色,真正地将剧本“吃透”,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创造出经典的角色,获得观众和时间的认可。例如,有一部徽剧传统戏剧《出猎回书》,其剧本来源于著名的四大本南戏其中的《白兔记》当中的内容,在剧本中主要写了两个章节,一是“出猎”,二是“回书”,而且各个场次都是以单出戏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出猎”一章节中,对刘承祐的描述是主要的。刘承祐这位小将军遵照父亲旨意带领一群部下打猎于深山中。该章节篇幅内容极短。在“回书”一章节中,由于是本部剧的重点内容,因而所占篇幅长,其主要描写的人物为李三娘。在“回书”部分主要由四个章节构成,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设置引人入胜,对李三娘的角色形象刻画丰满生动。这部剧描述了尽管社会动乱对李三娘一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李三娘忠贞、刚毅、坚韧、勤劳,并未向命运低头,并未自暴自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寓意。而通过对《白兔记》的研读,则能够更加精准把握李三娘的命运,了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通过解读《白兔记》,能够更加全面地解读《出猎回书》这部剧,帮助导演和演员对人物角色的定位,从而进行二次创造,使得戏剧表演顺利开展。
不管是什么题材和形式的戏剧表演,剧本文学都在其中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戏剧表演中,演员可以利用表情指示和台词等内容,向观众介绍剧本信息,使观众了解故事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一系列的内容。尤其是台词,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隐藏性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解答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疑问,使观众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搞清楚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故事情节的走向等。此外,剧本文学中有气氛指引、场景说明等内容,其有助于演员更好地把握戏剧表演内容,对于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开展戏剧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揭露出戏剧所要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角色形象特点。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如果演员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点,将会更加容易地对观众的情绪和内心状态进行调动。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讲,戏剧表演的基础是剧本文学,只有深入到剧本文学当中去,才能够更加自然、真实、自信地表现出故事剧情,才能够更加容易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
戏剧表演要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进行场景的转换与衔接,这要求剧本文学要能够对动作、语言、情境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的处理,只有这样,剧本文学才是成功的,这也是剧本文学在戏剧表演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重要表现。一部戏剧在开场后,必须要将情境与氛围浓厚地营造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剧中人物渐渐地融入情境当中,并且逐一展开系列动作,从而展开故事情节。但是,在戏剧开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环境因素、人物因素等。尽管伴随着故事冲突的展开,之前的影响因素会不断发生变化、减弱甚至是消失,但是新的影响因素也会随之出现,这种情况下,对于新场景的营造变得十分的重要。例如,当全新的场景展开以后,人物角色要重新进入,需要演员的表演与新情境的行动相吻合。并不断促使故事冲突持续性的展开。简单来讲,就是说表演情境的演变,会使得表演场面不断地进行转换。而戏剧表演艺术要求无论场景如何转换,剧情怎样发展,都要保证做到无缝对接,因此,作为一剧之本,要求对剧本文学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分析,从而有效地发挥自然变换戏剧表演中场景转换的作用。
戏剧表演的开端应该在初读剧本文学这个环节,在戏剧表演领域当中,初读剧本就是表演者与角色的首次见面,就是表演者与整个故事的初次相识。通过初读,表演者会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对戏剧中人物角色的初步定位,而最终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也必然要遵从剧本文学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并使自身与剧本文学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融合,从而最终形成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因此可以将剧本文学看作是舞台上戏剧表演的本体,是演员表演的基层底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众多文学作品被搬上话剧、影视等“舞台”,其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成就了一大批影视经典。举个简单的例子,在1994年拍摄完成的《三国演义》中,后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司马懿,演员魏宗万犯了难,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整体上遵循的是“尊刘抑曹”的政治倾向,蜀汉的诸葛亮已经朝着“封神”的倾向而去,对阵这样的诸葛亮,如何演绎出司马懿“一代枭雄,三家归晋”的角色,是需要深入研究角色的。魏宗万对剧本进行了梳理,发现剧本中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司马懿胜率52%,诸葛亮胜率28%,平20%,这一下给了魏宗万底气,这也成了荧屏司马懿的经典角色。由此可见,重视初读剧本文学,对于戏剧表演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读剧本的过程,是一个调动导演或表演者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判断力、集中力的过程,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的情绪在有巨大波动、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将会很难对上述“力量”进行充分的调动,进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对剧本文学进行研读,形成自己的认知。因此,要求在剧本文学应用于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导演或表演者要在平稳心态的情况下进行剧本文学的研读,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排除情绪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把握住剧本文学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更加了解到故事情节的走向,从而更好地进行剧本文学的演绎。
戏剧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剧本是戏剧活动的依据。因此,在剧本文学应用于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要注重分析剧本文学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文学性。剧本的文学性要求其注重语言、结构以及铺展的情节,这些都需要演员承载的行动和一系列的行为推动去感染观众。而戏剧作品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需要跟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这种“共鸣”是连接生活与戏剧的连接线。不过作为艺术形式,戏剧要有其夸张夸大的处理方式,比如肢体的夸大、情绪的夸张、表演的夸张等。但是真实是不容置疑的,真实的情节、真实的日常生活。而真实与夸张共同存在于剧本当中,这是导演和表演者要对剧本文学性的分析之处。另一方面是戏剧性。剧本文学是“死”的,只有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的演绎才能赋予其生命。通过排练和舞台上的演绎,使剧本从一种固定不动的方式转变为立体鲜活的形象,而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进去。戏剧表演真正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演员的表演,归根结底,剧本文学是基础,但一定要依托于表演,展现其戏剧性特点。
戏剧表演丰富多彩,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芸芸众生中往往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与剧本文学的优劣有着重大的关系,是戏剧表演文化内涵和丰富内容的重要支撑,是能够打动观众的底色。因此,一定要明了剧本文学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价值,从而为戏剧表演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