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船船模制作技艺的发展

2022-07-21 01:57洪玉生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3期

◎洪玉生

一、福船背景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船舶不论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还是国家的海域安全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船舶被中华民族制造出来的那时起,到隋唐时代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期,船只在交通、军事、商业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说船舶的发展史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船舶文化在中华文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在许多人尤其是沿海生活的人心中,船仍然承载着文明与财富,代表着流通和发展,更是寓意一帆风顺与满载而归的“图腾”。在古代船舶之中,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极具代表性,它指的是一种在福建浙江一带常用的尖底船,这种船型后被广泛用于其他的船上,因其具有航程较远的特性又称远洋木质船。

二、福船文化

船在古文中有着不少相关的记载,《淮南子》中提到“古人窥木浮而知为舟。”《易经》当中描述“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他们提到的都是简单的舟,并不能称其为船。现代考古界发现了许多时间大致为战国时期的船棺墓葬,由此可以见得,在那时舟船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了。战国时的楚国就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支强大的舟师,号称“浮江万里,带甲百万。”到了隋唐时期,隋炀帝为了一赏江南风光开凿京杭大运河,并制造了一艘长59米,宽15米,高13米的龙舟,该龙舟就充分地反映了当时船舶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准。一艘建造于13世纪的远洋木帆船在福建被发掘出来,该船长24.3米,宽5.9米,虽然因为环境的侵蚀,船体已经破败不堪,但仍然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宋元时代福建地区人民发达的造船行业。

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船所具备的意义并不只是限于航行使用了,很多时候还会寄托着人的某些思想精神。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作者刘禹锡就借船这个意向比喻自己,表达自身豁达的心态。又如李白在《行路难》中这样写“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李白大展宏图的愿望。更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的千古绝唱。舟的意向,代表着离别、漂流之意,明士大夫们一旦面对世事的险恶,往往生发一些隐世之意,舟成为他们追寻精神寄托的乌托邦之木。

三、“福船”制造技艺发展

仿古船模的制造技艺本质上与福船建造的工艺是相同的,因此,了解福船船模制造技艺的发展就是探究福船建造工艺的发展。

在福船的建造历史上,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泉州”这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泉州福船建造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由嘉庆年间蔡永蒹所写的《西山杂志》内记述的“王尧造舟”,在该篇文章中,细致地描述了唐天宝年间泉州地区建造海船的情况。在唐代,福州和泉州都是主要的造船基地,相比于其他地方,造船的技艺明显更加先进,如水密隔舱结构的使用。查阅《惠安县志》可以发现,在唐代的时候,傍海生活的人渐渐发展出了捕鱼业,但不难发现,仅仅在陆上捕鱼是难以有成效的,所以这也就促使了造船业的出现。

此外,有学者提出水密隔舱制造技艺,这一福船制造的主要工艺,大约发明于唐代。水密隔舱工艺是中国古代船舶的两项重大发明,是福船的一大特色,其是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建造船体,榫接就是指将木板的槽舌结合,艌缝就是使用苎麻、桐油、石灰等作为模板间缝的堵塞材料,以达到密封的目的。同时将这两项技术应用于福船制造,构建起了类似与现代隔水板一样的隔板,这样即使某一个船舱漏水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船舱。但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那时泉州的人民已经具有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艺。

发展到了宋代,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不论是在海船还是在内河船上都有非常广泛的运用。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在泉州先后发现了两艘宋代的古福船,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但其水密隔舱的结构保存得极为完好,为专家研究提供了实例。这两艘宋代古船的发现就十分恰当地证明了泉州地区的水密隔舱造船工艺已发展成熟。

到了元明时期,福船的制造技艺随着国家的需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元代,黄氏携其家人搬迁到了峰尾一带,并在此定居,同时建造了一堂一府,为后来的“黄氏造船世家”打下基础。公元15世纪,明成祖朱棣为了扬名海外,立威四方,发起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圭峰黄源修率族人参与了这次伟大的造船工程。在这些造船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完成了郑和宝船舰队里最大的几艘宝船。发展到圭峰黄氏造船技艺时,造船用的船谱已经被他 们视为传家宝,当时的造船匠都是依据船谱来造船的,各工匠都只是独自负责自己的部分工序,所以不是每位工匠都有完整的船谱,到了现代,即使是黄氏家族内也很少有人知道完整的造船技艺了。

黄氏建造的“黑舶五青案”古船更是福船的代表作。该船外观有个特点就是“枪堰”,是沿用了宋元时期官船上的制式,让船整体透着威严庄重的气息,一看就是一艘古代官船的模样,对航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如海盗之类的威胁,起到震慑的作用。在该船船体上还有着按照十二生肖特点设置的标记,这是为了方便水手与船工能找准自身的位置,船长也能以“十二生肖”的喻称来向特定的人发号施令,方便了海上航行。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相关的记载,当时马可·波罗奉命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乘坐的就是“黑舶五青案”,引得当时的外藩人争相乘坐。

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的禁海“迁界”政策,对福船的需求也就显著减少,福船制造行业也就随之走向了没落。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八年黄氏家族的黄都公受清政府委任,先后为郑成功和施琅造船、修船,为收复台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1990年,由于我国现代化发展,舟船已逐步被现代化的舰船代替,2008年,福船被收录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所以在福建等地方还有着许多依靠福船船模制造的造船工匠,传承着这一门技艺。

目前,我国福船制造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黄宗财,刘细秀等20多位,他们分布在福建一带的各个造船厂中。现代大型木船的市场已经大不如前,但因为这些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与坚持,用古船模的形式将这项造船技艺一直传承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如今,福船船模誉满海外,受到许多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喜爱,尤其是一些远在他乡的华人华侨,他们许多都是福建广州一带迁往国外的,对中国本土的事物有着独特的情感,尤其是福船这种有着特殊意义的海洋文化因子。在国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制作的诸如“郑和宝船”“黑舶五青案”古船船模,在泉州市旅游文化产品博览会和第三届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大获成功,受到了国内外大批人的追捧。

四、结语

福船制造技艺是由独特的地理条件与历史原因一步步孕育而成的,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其不仅是许多福建民众赖以生存的工具,也承载着古人许多美好期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因为人们对福船的求减少了,所以这个行业也逐步走向没落,但这门技艺,承载着我国千年海洋文明的技术,还是保留了下来,在福船制造者手中,以新的形式——船模,继续传承着,这不仅是对古人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