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
信阳光山花鼓戏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戏曲,是我国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河南省把光山花鼓戏列为省级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项目;于2007年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花鼓戏《夫妻观灯》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中录制并播出;2014年11月,光山花鼓戏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光山花鼓戏如此被重视的原因,源于它本身的价值。
光山花鼓戏虽然是民间小戏,但却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河南省民间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光山花鼓戏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光山花鼓戏表演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模仿,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超越了现实生活。
信阳光山花鼓戏的作品无不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思想大多都是进步的,例如《樊梨花斩子》中,薛丁山、樊梨花夫妇官拜二路元帅奉旨西征,途中所收义子薛应龙违反军令,为了严肃军纪,樊梨花忍痛斩了薛应龙,表现了樊梨花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采桑》中的罗敷,丈夫在外求官十余年未归,她依然为丈夫坚守贞洁,孝敬婆婆,表现了罗敷重情守信的高尚情操。《双插柳》中的包拯,为了给人民请命,敢于同权贵、恶势力作斗争,他不惧权贵、清廉、大义无私的品德深深地感动了观众。在《鸡隆山》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孝心的故事,民女月红的丈夫高正念考中了状元,谁知却被当朝宰相招为了女婿,久久没有还家,然而月红依然温情地陪伴在婆婆身边,相依为命,无怨无悔的悉心照顾婆婆,表现了月红感天动地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又如《梁山伯送友》《大访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坚贞、凄美的爱情故事,让观众不禁黯然落泪,感动不已。除了上述剧目外,光山花鼓戏还有许多生活小戏,大多描写的是家庭亲人间的生产劳动情景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大多有喜剧色彩。如《假报喜》《顶椅》《夫妻观灯》等,都是演绎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剧情大都诙谐幽默,滑稽可笑,深受老百姓喜爱,表现了民间老百姓简单、质朴、可爱的一面,也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据史料考证,光山花鼓戏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一千年前的宋金时期,宋代苏东坡贬谪黄州途径光山,在《仇池笔记》中说“光黄人二三月群聚讴歌”。便是花鼓戏的雏形。光山花鼓戏形成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道光年间(1821—1850),开始出现职业花鼓戏班。距今形成的时间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光山花鼓戏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光山花鼓戏剧目《夫妻观灯》1953年参加全国首届音乐舞蹈会演,获金质奖章;《假报喜》1956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会演,获演出二等奖;《顶椅》2005年参加首届河南省民间戏剧节展演,获银奖;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郑州参加由中国商务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支持举办的中原民间文化精品艺术展演,花鼓戏《顶椅》《夫妻观灯》获演出金奖。每一段时期,光山花鼓戏都会有与之历史时期的特点相对应的变化,通过对光山花鼓戏的研究也可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的繁荣程度。光山花鼓戏共经历了五个阶段:花会玩灯阶段(这是光山花鼓戏最早的雏形)、打五件阶段,二三对阶段,地灯戏阶段(为光山花鼓戏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花鼓戏形成阶段。
信阳光山花鼓戏作为光山县的“非物质文化”,为光山县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大众性、娱乐性的特点,受众面积较大,自产生至今,已经融入光山人民的生活中了,不论是工作后小息,还是饭后闲谈,都离不开光山花鼓戏。为了了解并保护它,光山县的文艺工作者开始对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一通知的发布规范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而也为光山花鼓戏的保护提供了保证,继而,光山花鼓戏便引起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2004年,光山花鼓戏被列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重点抢救项目;2007年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光山花鼓戏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着光山花鼓戏相继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研究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例如,裴传厚的《光山花鼓戏溯源初探》等对于光山花鼓戏的产生及形成发表了看法;蔡崇春的《光山花鼓戏及其盛衰》等,对光山花鼓戏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黄豆豆的硕士论文《一支花鼓千斤重》,蔡崇春的《光山花鼓戏音乐艺术浅谈》,陈立的《光山花鼓戏的唱腔音乐》等都对光山花鼓戏的音乐艺术特点发表了观点;蔡崇春、从平的《光山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黄豆豆的《一支花鼓千斤重》,杨燕的《振兴民族民间音乐——谈信阳光山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等都对光山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光山花鼓戏中传统剧目,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生活小戏占有很高的比重。如《天仙配》《湘子赶船》《宝莲灯》等取材于民间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在光山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一部分是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借鉴。如《秦香莲》《珍珠塔》《郭丁香》等。这些戏也涉及民族利益、官场争斗、文化创造以及婚姻家庭等方面,故事多以功成名就,皆大欢喜为结局。一些民间传说通过花鼓艺人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归纳融合,在流传过程中加工提炼,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通过偶然、巧合、夸张来引起故事的发展,既富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使光山花鼓戏剧目丰富多彩,耐人寻味。
一部分花鼓戏剧目根据民间生活、劳动情景、轶闻趣事、家庭婚姻伦理方面各种人物真实生活片段改编而成。
这类生活小戏都是发生在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琐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讨人》《顶椅》《打六望》《打桑叶》《吵嫁妆》《勾鸡》《秧麦》《假报喜》《卖桃子》等,都是具有浓郁风土人情的生活小戏,故事情节源于百姓寻常的生活,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观众爱看。
如《顶椅》这部戏,讲述的是一个丈夫做错了事回到家里,妻子想出了让他顶椅子来给予惩罚。通过规劝,丈夫改邪归正。《秧麦》生动活泼地描绘了一对农家夫妇在秧麦时的愉快心情及热爱劳动的场面。《吵嫁妆》讲的是妹将出嫁,妹向兄讨嫁妆,兄妹二人一吝一奢,争执不已。嫂自母家归来,从中排解,事逐渐平息。《卖桃子》更是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一丑一旦围绕买桃、卖桃对唱,展示浓厚的乡村风情,极富生活气息。
光山花鼓戏剧目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在光山花鼓戏二百多部的传统剧目中,讲述历史故事的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华夏五千年,其中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这些都为光山花鼓戏剧目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来源,每一个历史故事都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采桑》《蓝桥会》等剧目,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改编而成;《梁祝姻缘》《三娘教子》剧目等,根据汉代史志中的人物为原型;《三打平贵》《三击掌》等剧目,根据《隋唐演义》及有关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八姐游春》《卖花记》等剧目,根据《杨家将》《三言两拍》等小说或按照历史演义小说改编而成;《游龙戏凤》《风雪配》等剧目,多根据说唱故事改编而成。这些历史剧都是来源于史书记载或历史演义小说,在光山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剧目都鲜明地体现出光山花鼓戏传统剧目与历史史实和文学作品的渊源。
在光山花鼓戏剧目中“袍带戏”和“征战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跟光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光山地处豫南,东邻安徽,南邻湖北,处于江淮之间,这里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朝代更迭,异族入侵。这就产生了许多关于征战的故事,人们根据这些故事进行创编,就形成了民间的戏曲剧本,如《樊梨花斩子》《蓝丝带》等。在作品《樊梨花斩子》中,樊梨花的儿子薛英龙违反了军规,樊梨花为了维护军纪和军规欲以军法治罪,虽然犯法的是自己的儿子,但她也毫不徇私,体现了樊梨花伟大的爱军、爱国之情。做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还有《双插柳》《棋盘山》等剧目,与中国历史上征战事件相衔接,反映了当地人民饱受摧残,民不聊生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民从不向敌人屈服,同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光山花鼓戏很多剧目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历代社会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美德。例如传统剧目《鸡隆山》,讲述的是至亲至善的家庭伦理故事。剧中杨氏思儿病重,体虚心痛,想要喝点肉汤,因灾年无肉可做。媳妇月红忍痛割掉自己胳膊上的肉煮汤给婆婆喝。虽然故事情节有点夸张,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重孝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视孝道的民族。再例如整理改编的花鼓剧目《打六望》,叙述了剧中男角为拾来的母亲买药治病,女角四处卖唱寻找失散的亲生母亲,二人途中相遇,表达了对老人共同的孝心,一同回家认母。光山花鼓戏的这些剧目,把中国的传统美德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无形中就对人民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光山花鼓戏很多剧目的题材来源于婚恋爱情题材,分为古代题材和现代题材两类。古代题材多以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和婚姻故事居多,如《梁山伯送友》《假洞房》《送香茶》等;在《梁山伯送友》中,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相知到相爱的爱情故事,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不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向往自由的爱情,为了自由的爱情敢于同命运相抗争。体现了一种对爱情坚贞不屈的精神。在现代题材中,以描写夫妻日常婚恋和生活琐事居多,如《顶椅》《秧麦》《吵嫁妆》等。这些故事反映古今社会男女之间对幸福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大胆追求,反映了人们的爱情观,婚姻观。
在光山花鼓戏中有不少宗教鬼神剧。如《张七姐下风》《傅萝卜取经》《湘子化斋》《雷公报》《蓝桥会》《得金人》等。过去民间在农闲之余,戏曲演出是边远乡村主要的娱乐手段。由于人们视野的局限,精神生活依赖于封建迷信及神鬼信仰,戏中表演的鬼神故事,其中也充斥着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和对世俗愿望的虚幻满足。这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就会深入人们内心。从而形成一种信仰和行为习惯。这无疑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信阳光山花鼓戏作为我国的一种民间戏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更为光山的文化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光山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它形成于清朝初期,发展至今,除了它的音乐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赋有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作用。光山花鼓戏的题材大多来源于史书记载或演义小说、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日常生活小故事。这些题材当中大多都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思想。光山花鼓戏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表演所蕴含的民间文化表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模仿,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又超越了现实生活。信阳光山花鼓戏的作品无不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思想大多都是进步的。这些思想影响了光山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光山人民产生了一定的教 化作用。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