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硕
作者单位:国家大剧院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城市高速发展,城市形象已发生极大转变,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方式在交融与碰撞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左右着城市的面貌。文化流失与千城一面成为城市痼疾。为此,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利用城市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城市形象设计体系,进而推动城市创意街区的开发运营,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以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及其周边胡同创意街区为例,分析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创意街区建设中的保护、开发与再生,以期有所启示。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古建筑群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老城区中,是北京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如何利用其历史文化遗产来打造文化创意城市区域概念与功能,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是依照“左庙右学”建筑规制而成。孔庙和国子监两组建筑彼此相邻,合为一体,孔庙于左,为上首,国子监居右,为下首。学校与孔庙毗邻而建,庙学合一,为中国古代学校建筑典型的“庙学规制”。
北京孔庙在全国各地的孔庙中等级最高,属于国家级的坛庙。而国子监为元、明、清三代国学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和高等教育场所。
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群在北京历史遗存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可以从中领略到皇家古建筑的非凡气派,感悟到孔子思想和儒学文化的至高地位,成为世人眼中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遗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群的保存与利用,对展现北京古都风貌,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90年代,北京市政府将“雍和宫、国子监”地区划归为北京市重点历史文化保护区。“雍和宫、国子监”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旧城东北部,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北至北二环、东至东直门北小街西侧的育树胡同、炮局头条、后永康北条、东城煤炭一厂和华侨饭店用地东边界、南至北新桥三条、方家胡同,是北京旧城内重要寺庙建筑和重要文物集中的街区,包括孔庙、国子监、国子监街、雍和宫等重要古建筑群。作为北京老城区胡同肌理与城市记忆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区域,仅仅靠守旧式的“保护”是不够的,而是要充分通过文化创意街区再生,来“养护”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变“旧城改造”为“旧房改造”,保护城市胡同肌理,养护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重要思考。
自元代以来,北京的古都城市的范围、规模都曾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在北京城市功能的整体布局中,作为都城中分别象征全国政治中心的皇宫和象征全国文化中心的孔庙、国子监,其在全城所处的位置始终没有变迁,其功能始终没有变化。
北京旧城的建筑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文明”对自然、古迹的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重建成为保护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任务。从美学的角度审思,随着城市发展的快速化、全球化、现代化,人们抛弃本土特色、盲目追求都市化的设计导致了城市——国家——世界的建筑设计趋于一致,整体理念一致,从而失去地方特色、文化特色、艺术特色。面对现今城市设计中此类一致性导致的“审美疲劳”现象,发挥城市文化特色,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营造城市形象就变得尤为重要。该理念也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形象设计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孔庙与国子监古建筑群作为北京重要景观线,与故宫、景山、钟鼓楼、什刹海、南锣鼓巷等历史文化保护区一样为北京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性区域。还原孔庙与国子监古建筑群历史原貌,从街区看,可将雍和宫、孔庙和国子监、地坛等古建连成一线,形成历史文化景观区域,加之对周边民居、街道的规划与复原,可形成更大范围的文化区域,有助于重建“孔庙、国子监——地坛”景观区域布局,也有助于北京城市整体布局设计。当孔庙与国子监古建筑群复原完成,从营建北京古都城市形象角度审视,形成了“天坛——故宫——地坛”这一北京由南至北景观纵贯线的营造,还原了古都北京由南至北主要景观区域风貌。为此,保护、修复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群及其周边的五道营胡同和方家胡同等文化创意街区,共同构成北京老城区文化创意区的亮点。
从北京市目前现状分析,历史文化遗迹被列入保护的分为五个层次,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保护区。孔庙与国子监古建筑群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了中国古代国学教育发展的绵长进程,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于中国历史,还是于当今社会都极具知名度,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孔庙与国子监古建筑群既是历史文物遗迹,同时也是北京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因而,保护文物古迹,拓展旅游资源,让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群向社会开放,使更多的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亲历中国古代建筑,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营造北京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庙与国子监古建筑群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和皇家气派。仅从中国古代官式建筑而言,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群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明代孔庙的屋顶形制因袭了元代,大成殿屋顶形式为单檐庑殿顶,是明代官式建筑中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第二等高等级的屋顶形式,仅次于明代帝王举行登基大典、朝贺之所的皇极殿(今太和殿)。清代的大成殿屋顶形制为重檐庑殿顶,即现今北京孔庙大成殿之制。这是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制。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建筑群为现存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建筑群,代表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中国封建历史上设立的最高学府,蕴涵了丰厚的古代建筑文化和国学文化。作为历代皇帝亲奉孔子之所、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教育场所,孔庙和国子监融合皇家建筑、祭祀礼仪、儒学文化、视觉美学等多元化文化内涵于一体,凝结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通过发掘其文化内涵,开拓历史资源,形成了品牌效应,是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独特标志。
随着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更多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城市生活。创意是文化的根源,也是文化的亮点所在。自“文化产业”含义提出后,历史遗存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就不断地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如何做好北京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赋予其时代新活力,也成为城市设计的新内容。
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群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承载了鲜明的北京区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品牌资源。作为元、明、清三代皇家尊孔祭孔的最高坛庙、国学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和高等教育场所,孔庙和国子监名扬全球,在西方人眼中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代表中国。通过这一绝佳的品牌资源,孔庙和国子监文化街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成为北京重要旅游景点之一。随着该区域知名度的上升,做好文化产业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多元化的文化创意街区的经营发展,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区域中创意街区建设的新思路。
作为文化多元化经营的先行者,孔庙和国子监周边的五道营胡同和方家胡同已逐渐摸索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方向,形成了北京较为知名的文化创意街区,构成北京老城区文化创意区的亮点。方家胡同东西向,为元建大都时所开辟。与雍和宫、孔庙和国子监等古建筑一步之遥,乾隆皇帝第三子循郡王的府邸即建在这条胡同之中。悠久的历史和毗邻而居的古建筑群为方家胡同营造出极具韵味的文化氛围;闻名海外的“北京胡同文化”使方家胡同成为海外游客的驻足之地。城市设计者和眼光独到的经营者利用这些无形的资源,以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为依托,将文化与产业融合,形成了以孔庙、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的文化创意街区,真正实现“以文化养创意”的发展思路。该区域的发展结合了现今时代发展的特色,将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之中,通过经营主题书吧、餐厅、酒吧、胡同艺术文化长廊,建造提供影视创作表演的小剧场、创意实验室等文化设施,将古典与时尚、传统与流行紧密地融合到一起,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文化、社会活动多元化城市功能的融合。
有鉴于方家胡同的经营案例,孔庙国子监和成贤街的发展就显得较为单一,仅停留于旅游参观的基础之上。因而,做好该区域的资源整合,保护历史遗存,恢复文化保护区历史风貌,开发创意街区,开拓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对于通过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打造景观北京、文化北京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孔庙
文化与城市建设从来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古建筑群在发掘其旅游资源,利用其古建筑等文化优势树立自身品牌效应,打造北京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的同时,开展了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以打造文化创意社区为中心,向广大居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服务社会的潜力,通过深入社区,融入社会,营造和谐关系,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内涵,塑造北京“文化城市”的城市形象。
自2000年以来,孔庙与国子监在古建原貌复原基础上,持续通过展陈及社教活动等大力传播国学文化。近十年来,不断策划举办国学主题展览,如“孔子文化展”概述孔子生平,展陈方面利用了孔庙建筑,将展览融入孔庙屋宇之中,与环境紧密结合,使社会公众在孔庙原址复原的基础上更深层了解孔子其人,了解儒家学说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国学文化展”讲述了自汉代建立太学至清代学制改革千余年的历史,并利用国子监中重要建筑辟雍再现了清代帝王“临雍讲学”的历史场景,使人们在游览之余,不仅领略了国子监的建筑美学,更了解了国子监的人文历史。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教育制度及科举文化展”广大观众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比古今教育制度,透视当今考试制度,与古代科举形成比较关系,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充分发挥孔庙和国子监的历史文化资源,服务社会为文化传播的使命。孔庙和国子监通过与中、小学校和社区的紧密联系,开设“国学课”;也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场地举办“国学班”,利用古代建筑、场景复原等方式熏陶、感染中小学生,使其感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延续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历史重任,以儒学影响公众,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塑造城市文化形态,树立城市文化形象。
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活动,孔庙与国子监以其自身优势,向社会展示了国学和儒家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让公众感知国学文化魅力。
孔庙为祭祀中国古代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而专门修建的庙宇。从始建至今,历经汉、隋、唐、宋、元、明、清,全国各地约有1500余座。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自汉代创立太学,也历经千年。除了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外,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和私学、书院等,为数众多。孔庙和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和儒家文化的传播场所,至今仍遍及于我国各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海外诸国。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通过祭孔仪式、乐舞表演、古建复原、特色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海内外宾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使其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并为中国文化所倾倒。
孔庙和国子监运用其独特的历史遗存资源,承接文化传统,寻求文化优势,兼顾文化创造,使北京的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互动中呈现整体发展的态势,从而推动北京城市规划与建设,塑造北京独特的城市形象,使北京真正成为“文化的北京、世界的北京”。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资源遗存,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对于开发、研究国学和儒家文化;打造城市名片,塑造城市形象,建设创意城市和文化城市起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还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在与现代城市发展的交融与碰撞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只有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发展建设,才能多样化的展现城市风貌,形成个性化的城市形象。
国际上推崇的“慢城”式的休闲创意城市街区开发,是保护与利用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北京孔庙、国子监及其周边胡同等文化创意街区的开发利用,变单纯的“保护”为积极的“养护”,是老城区从“旧城改造”到“旧房改造”理念转变的一种尝试,也是城市形象规划与设计的可借鉴案例。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