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一位由内而外散发东方魅力的女子端坐在钢琴旁,优雅修长的双手在琴键上轻轻地舞蹈,从高音滑到低音,琴声像散落的珍珠,细碎而又光滑地反射出波澜的光泽;又如蔚蓝之海中那海妖的低吟浅唱,让听众期待沉醉。吕南樵,音乐界难得的“钢琴双博士”,分别取得了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博士学位、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演奏博士学位,莫斯科华星艺术团副团长,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十分钟爱浪漫主义作品和俄罗斯风格作品。
1990年,吕南樵出生在素有“音乐之都”美称的哈尔滨。它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是一座足够包容与开放的现代化名城,与许多外来文化碰撞出绚烂的智慧火花。它丰富而独特的韵味让吕南樵从小就对音乐充满好奇,渐渐地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揣着对钢琴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2011年,吕南樵跨越欧亚大陆来到异国俄罗斯进修钢琴,接着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俄罗斯著名钢琴演奏家金娜伊达·伊格娜捷娃教授。在这位人民功勋艺术家的悉心教导下,吕南樵在2015年俄罗斯国际肖邦钢琴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那时的她身着长裙走到钢琴前,微微俯身,婉婉落座,灵动柔和的音符丝丝流淌,令人印象深刻。骨子里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多年异国求学的背景,让她的音乐充满着古典音乐与当下多种文化结合的微妙色彩,在她演奏中体现的浪漫主义是一种至臻至崇的优美风格,细细品味之下能体会演奏者对不同文化包容的态度,还有对钢琴艺术不断追寻的理想。
从艺的路是枯燥的,但有了梦想的支撑,努力就变得甘之如饴。她在毕业后继续着钢琴演奏事业,高强度的工作虽然辛苦,但得到的不仅是展示她高超钢琴技艺的平台,更多的是有了贴近社会、人性、灵魂内涵的机会。因此,如今她弹奏创作远远超越了技术,处处散发着人文精神的气息,夹杂着以人为本的艺术核心,指尖下充满灵性。
吕南樵一直记得,在她第一次登台演奏《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时,一位老前辈说过,吕南樵的指法让他听到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与贝多芬专门补写的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乐段华彩的共鸣和互动,他永远都想不出这样精妙的配合,那琴声仿佛飘荡在迷雾森林半空中的美梦。这句话成为她追求远方心路的动力,像颗恒定的星星一直挂在无边的帷幕上,这闪耀的光芒一直指引着她。
从贝多芬的音乐中吕南樵能感悟到音乐的细腻之魂,在她看来,贝多芬对莫扎特的音乐是非常欣赏的,直到贝多芬的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谱写出来之前,贝多芬都是遵循着莫扎特留下来的典型模式在创作。在了解贝多芬的过程中,吕南樵为了深入解读贝多芬的《悲怆》,她找了许久的俄文资料。
在这期间,她仿佛贴近了贝多芬英雄般的灵魂。即使贝多芬被耳聋折磨,“好像一个幽灵,到处被阻挡着”,病痛让他备受煎熬,但在思想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浪潮中,贝多芬还是怀揣坚定的信念,挑战命运,用音乐争取灵魂的自由。这种痛苦和希望,压抑和反抗,在《悲怆》中得到鲜明的描述和倾泻、超越和升华。这首曲子强烈地表现了贝多芬个人的英雄主义。这些特征扩大了贝多芬音乐的表现力:在一切纯粹宏大的事物面前,都会滋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泯灭感和一种类似信仰的盲目的求爱,这种感觉恰恰契合了吕南樵内心对钢琴恒久不变的热爱和壮怀激烈的沉醉。
吕南樵对艺术、音乐、钢琴是坚定的,对待它们又是谦逊可爱的,她形成了一种音乐家独有的自洽和成就,展现出一种自我并向内折叠的优雅清新气质。她指尖下的每一个音符都散发着灵气,堪称精彩卓绝。值得一提的是,吕南樵所坚持的浪漫主义和俄罗斯风格,正是她独爱并不断探寻的基石,时至今日,这几乎形成了她独特的演奏风格。
“涓滴之水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力量,而是源于昼夜不舍的滴坠。”选择钢琴演奏对于吕南樵来说,一直是坚定的。那交错的黑白键承载了她二十几年的梦想和孜孜不倦的努力,更是她情感寄托的远方。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