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

2022-07-21 01:57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3期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提升到“重要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因此,当前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各地各级文化部门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从宏观政治背景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目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十四五”时期,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提高文化软实力?各地各级文化部门已纳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看,新时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力构建兼顾公平和效能的制度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补齐发展短板,切实保障公民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创作等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对普通市民而言,他们最基本的文化需求是:能看上低票价的电影,能看到好看的电视节目,能去门槛不高的文化场所唱唱歌、跳跳舞、听听书、翻翻报。另一方面,对政府各级文化部门来说,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适销对路”,让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

综上,当前的政策环境不管是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均为利好。政策的作用或是助推剂,或是定心丸,但都是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新的积极力量。

二、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和各地各级党组织的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攀枝花市以加快建设区域文化高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扎实推进攀枝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落地落实,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一是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二是成功打造了国家级三线文化品牌。三是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迈上新台阶。“渡口记忆”三线文化精品示范线和第五届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英雄攀枝花 冬日暖阳夏季清凉”品牌,跻身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攀枝花市文化馆等市区县文化馆再次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十三五”时期,虽然攀枝花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攀枝花文化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事业上发展还不够均衡

攀枝花是一个工业城市,文化艺术市场缺乏足够的学术背景、文化基础,尤其是前些年,不少有成就的艺术家“跳槽”到了其他城市,导致文化市场人才流失,所需要的学术氛围没有形成气候。近年来,攀枝花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施短板补了,但智能化不够、服务方式单一,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如,攀枝花市、区文化馆虽然免费开放了,但免费开放项目所需基本设施设备不足,缺现代技术装备,没有电化教学室,没有无障碍通道,达不到国家“无障碍、零门槛”免费开放的相关要求。

(二)产业上发展还不强

近年来,攀枝花文化事业虽然发展了,但研究不够,思考不够,致使现在的文旅产业总体上存在“散小弱”的现象,总量偏小、质量不高,文旅融合拳头产品不多,充分发挥“三线文化”“阳光康养”的优势方面仍然不够,“英雄攀枝花 阳光康养地”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高,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三)文旅融合不够好

攀枝花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比较厚重。但由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未能整合、利用和开发出来,存在重建设轻包装、重单体轻联合和三线文化旅游产品化不够的问题。

三、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近年来,攀枝花将“构建‘三个圈层’,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奋斗目标,突出文化特色,增加城市温度,不断探索有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我认为,迈入“十四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与公共文化空间数量不足、服务不全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要进一步构建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攀枝花城市文化“软实力”,应着力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顺应大势明确自身定位。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攀枝花应将“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重点之一,以国家政策提到的空间业态为范例,因地制宜,在建设主体、空间标准、设施布局、功能设置等多方面创新实践,不断刷新人们对公共文化空间的认识。如,打造国家三线文化品牌,深挖三线文化资源,抓实三线博物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抓好三线文创与三线文艺精品创作,讲好三线故事、传承好三线精神、唱响三线“好声音”。

二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质效。攀枝花文化资源很多,但总体分散,规模较小。在这种前提下,文化产业发展往往投资成本高,资源浪费大;没有活力,形不成品牌;品种单一,文化品位低。因此,攀枝花应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高标准建设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升级改造市、区文化馆场馆,持续优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文化幸福指数。

三是做实文化旅游产业。应立足攀枝花特色优势文旅资源,发挥文旅集团国有投资平台作用,示范推动金沙江大峡谷、二滩及格萨拉等重点文旅资源开发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共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人才培养及宣传营销。攀枝花地处西南边陲,经营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紧缺。而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要使攀枝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没有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来开发经营,发展文化产业就相当困难。人才匮乏,是制约攀枝花文化发展和文化品位提升的关键问题。”因此,攀枝花应及时培养、招聘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人才来开发经营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加大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市内宣传营销力度,深挖市内消费潜力,巩固“内圈”消费;加快打造“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联盟,借势提升我市文旅目的地形象,吸引“中圈”客流入攀;依托“大香格里拉”、成渝、滇中、黔中城市群融入“外圈”,积极拓展、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实、做大文旅客源市场;启动“攀大丽香”区域旅游“金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实施“印象攀枝花”工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商气和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