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俊
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带来了许多问题,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当前,人类居住环境问题已经引发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从1976年《温哥华宣言》提出人居环境概念,到1985年“世界人居日”的确定,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和重视的话题。1993年,我国吴良镛先生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这一新的学科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市的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发展,城市人口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城市交通总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人口增长速度的2-3倍。由此,大量汽车的使用导致能源消耗、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交通噪音和交通事故等现象。针对全球人居环境现状的恶化,绿色交通概念应运而生。
国内大多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绿色交通的指标评价、发展策略、体系构建、规划实践等,以及人居环境的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等,也涉及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但并未涉及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居环境贡献度的评价或其他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参考相关文献的理论和方法[2][5][6],建立了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的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绿色交通助力人居环境的发展,为未来人居环境和绿色交通的合理预测和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发展绿色交通可带来环境、社会以及经济等三个方面的效益[3],从而改善人居环境。在环境效益方面,能缓解空气污染问题,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能减少城市道路及周边环境噪音;能减少街道粉尘等。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增进个人身体运动机能与健康;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和交通拥堵。在经济效益方面,能降低能源消耗费用;能降低出行者的交通费用;能促进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具体而言,绿色交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有以下三个好处:
(1)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还能减轻交通拥堵,让城市居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让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更加容易,最终达到实现快速便捷通达的城市交通目标。
(2)节约资源、减轻交通污染。绿色交通提倡人们采取绿色、低能耗、低污染、方便经济的公众出行方式,市民在短途出行时可以选择步行或自行车,公共汽车和地铁等也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同时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用低污染的燃料代替传统的高污染燃料,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污染问题。
(3)培育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绿色交通理念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平”的理念,应该保障每一个出行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因此,绿色交通以保障出行者的安全为首要目的,加强对步行者和骑自行车出行的弱势群体的保护,强化对城市交通系统的管理。
在人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问题越发严重,交通拥堵问题不断,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交通噪声问题棘手,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人居环境质量每况愈下。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4]。提倡绿色交通理念,旨在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绿色交通及人居环境的评价衡量因素涉及面很广、内容很多[7],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繁多,因此,需要借助于科学合理的分析手段,对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构建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的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下列四条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态度选取指标,正确把握绿色交通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律,以便有效作出贡献度评价;
(2)系统性原则。坚持整体统筹的观念,把绿色交通系统看成人居环境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指标体系要综合反映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内容;
(3)可比性原则。指的是不同时期绿色交通和人居环境中涉及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比较,既有横向比较,也有纵向比较;
(4)实用性原则。指标要尽量简化,便于评价工作开展。本着上述提及的四个原则,建立一套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绿色交通对一个城市人居环境所做出的贡献进行量化的手段,是对绿色交通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当地人居环境进行评价说明的一种工具。为了系统地分析评价一个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当地人居环境的促进作用[8],遵循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计算及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紧紧围绕绿色交通对一个城市人居环境所做出的贡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具有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结构模型,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图1)。
图1 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示意图
在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绿色交通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目标层,交通功能、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准则层,具体的10个指标作为指标层(表1)。
表1 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在指标层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比如城市环境公众满意度),又有定量指标(比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交通事故发生数、城镇居民交通支出比例、交通运输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单位GDP能耗等)。
定量指标中既有效益型指标(指标实际值越大越好,比如城市环境公众满意度、城镇居民交通支出比例、交通运输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等),也有成本型指标(指标实际值越小越好,比如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交通噪声平均值、交通事故发生数等)。定量化定性指标,可将其分为4级,分别为“1=优”表示公众非常满意、“0.7=良”表示公众比较满意、“0.4=中”表示公众认为一般、“0.1=差”表示公众不满意(表2)。
表2 定性指标定量化对照表
以合肥市为例,采用本文所建立的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合肥市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进行初步评价和分析。依据《合肥市统计年鉴(2021年)》和合肥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交通数据,将表1的10个指标分别设为A1、A2……A10,确定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单项指标现状数据统计值。
基于层次分析法,向10位对绿色交通和人居环境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征询意见,计算得到合肥市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10个指标的权重值。结合公式可计算出2016年和2020年各项指标得分(表3)。由此可以看出,10个城市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权重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气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城市环境公众满意度>交通噪声平均值>交通运输业单位GDP能耗>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公路客运量>交通事故发生数>交通运输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城镇居民交通支出比例。
表3 单项指标得分和权重汇总表
以上10个指标对人居环境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线性加权和法进行计算,最终可得出2010年合肥市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的贡献度为0.23,2016年合肥市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的贡献度为0.31。根据此计算结果表明,2020年合肥市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的贡献度大于2016年,说明近几年绿色交通对合肥市的人居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从相关数据来看,近年来合肥市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明显得到控制,交通运输业单位GDP能耗也有所减少,绿化覆盖率从2016年的38.82%上升到2020年的41.78%,城镇居民支出中消费在交通出行方面有所增加,说明市民的出行需求增加。事实上这些变化都与合肥最近几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实际是一致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合肥市2020年相较于2016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减少,说明城市道路面积的增加并未能适应合肥市近年来的人口增加,这可能造成交通拥挤等问题。且交通事故发生数在持续增加,交通安全问题值得关注,城市环境公众满意度降低,市民对合肥近年来空气质量和道路粉尘等问题表示了较多的不满,交通运输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减少,这与近年来合肥市客运总量的减少不无关系。
(1)实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市民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制定科学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使公共交通系统能够以顺畅通达的道路、良好舒适的路况、覆盖合理的线网站点,为公众出行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
(2)推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优化道路运输用能结构,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生产高品质的运输装备,设置公交专用道,加强交通换乘设施建设,减少中间停靠延误时间,为市民提供实时准确的公交信息服务,公共汽车站应有良好的服务设施。
(3)推广绿色交通工具使用。提倡使用清洁燃料车辆和新能源汽车,少用或不用高能耗、高污染的车辆,增加新能源车辆的投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鼓励出租汽车油改气。
(4)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状况。控制交通噪声,推进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加强道路清扫和养护,重视园林绿化种植和道路绿化带的建设,提升道路绿化。
(5)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机制。建立先进高效的公共交通运营系统,提高运营服务能力,公共汽车的票价制度需要改革和完善;科学界定政府在交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促进交通运营管理机制市场化。
(6)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私人小汽车支付燃油税和柴油机税政策,公共汽车少缴税或不缴税;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发展。
一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能否可持续发展,一个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初步建立了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为绿色交通和人居环境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应进一步研究促进绿色交通对人居环境发展的策略,及相关指标的建立,因地制宜,研究不同城市中相关指标和数据的可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