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胜全
最近有年轻老师跟我交流说,学生阅读基础太差了,《红楼梦》阅读课很难讲,吐槽说高中语文教材为什么要求通读《红楼梦》呢?事实上,我要求过四届高中生暑假通读《红楼梦》并做摘抄、写读书笔记,但认真且欢愉地完成了的不足30人。有一个学生问我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红楼梦》呢?
从上学至今我虽断断续续读了几遍,但扪心自问,没有一次源于内心的自觉与喜欢。师犹如此,生何以堪!只是相比这些学生,我第一次读它时谈不上痛苦。如今想来,没有近百本书的积累,要通读是比较困难的。去年高一新生入学,我问学生初中读过算得上名著的书是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笑笑问,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们给我背诵了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我说,你们知道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是什么吗?他们大多摇头;什么样的人生是碌碌无为的?他们沉默了;虚度年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们全都低下了头。
他们,和二十多年前的我何其相似。我不记得是哪一篇课文的延展阅读,大约是初二,每个同学都要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以会背“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为荣。
那时年少,不敢违抗老师,艰难地读了一些老师布置的书,但几乎没有一本是喜欢的,比如《鋼铁是怎样炼成的》《家》《高老头》等,而那些老师不让读的却可以废寝忘食,比如同样是初二时候读的《倚天屠龙记》。近120万字,只三天,我便看完了。不吃饭不会觉得饿,不睡觉不会觉得困,只要能躲过老师,连一秒都舍不得把书放下。那三天我几乎没有睡足一个小时,却倍觉身轻体健,神清气爽,仿佛身上也有九阳神功护体,多读一页便多一分精神,多看一章便多一分滋养。那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我读书三千余,却极少再有那般体验。二十年前我想读的老师不让读,老师想让我读的我读不进去。二十年后学生想读的我不让多读,我想让学生读的学生不喜欢。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读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读这一本而不是那一本?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这些年,我一直跟学生说,一定要多读书,读一本两本不会有什么不同,但二十、三十本下来就会很不一样。那些我们读过的书会像我们吃过的饭菜一样,慢慢变成身体的一部分,血肉、筋脉、骨骼,决定了你成了你,而我成了我。那一篇篇动人的文章、那一本本经典的书籍,就像是一缕缕星光,璀璨却又柔和,深邃却又温暖。我之为我,你之为你,不在于先人骨血的塑造,而在于这些弥足珍贵的星光的照耀。具体来说,读书有两个好处:一是增长知识,读书像推开了一扇门,让你能见未见的世界;二是修身养性——明辨是非、提升才华、滤除浮躁、坚定信念、纯洁灵魂、享受人生,不是为了充实皮囊,而是为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
要丰盈精神世界自然需要读好书,比如《红楼梦》,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们都是共尊的经典,只是经典总有不适合某一个体的时候,读不了就是读不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那该怎么办呢?读书,和学习不一样。当感觉到压力、烦躁甚至痛苦的时候,学习是要坚持的,但读书则应该放弃,因为读书应该永远是让人身心愉悦的过程。
从《倚天屠龙记》入门,我读书三千余,其中也包括老师曾经推荐的书。有的依然不喜欢但读得很轻松了,有的却已经非常喜欢读了,比如《围城》《白鹿原》《飘》《罪与罚》《月亮与六便士》《复活》《黄昏》……有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倚天屠龙记》。从痛苦到轻松,从厌恶到喜欢,我自觉走了一条适合自己读书的路——不唯经典,只谈合适。什么是经典呢?《红楼梦》肯定是,可有的人就是爱不了,而有的人却痴迷出了“红学”;《倚天屠龙记》有的人觉得俗,而有的人却也痴迷出了“金学”。因而所谓经典是因人而异的,君之蜜糖,我之砒霜。私心想来,只要最适合你的、最有利于你身心健康发展的,即为经典。
此外,关于读书,我的主张是先小说而后散文、诗歌,而后哲学,最后史学,专业领域的书则视需要而读。小说,以别人的故事返照自己的人生。有了些基础,就可以读散文、诗歌以熨帖心灵,而后再读哲学以滋养精神。其实从根本上说,心灵与精神都可以在优秀的小说中得到生长,只是读书的人大多愚昧,并不能自省而内化,因之需要散文、诗歌、哲学的提炼与升华。至于史书,读的书多了,也就能真正懂得“源于生活”四字,事实总比想象精彩许多。
读书是最重要的小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一篇便有一篇的妙用,读一本自有一本的滋养。行万里路已不再是难事,读万卷书当为我辈之追求。
◇责任编辑 矣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