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申倩,何梓阳,郑伟娟,贺莉雅,伍慧媚,陈信生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120
皮肤幼虫移行症是由某些线虫、吸虫或绦虫的幼虫移行于皮内所引起的曲折的线性损害,多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好发于手足、小腿下端及面部[1],较少发生于胸腹部,容易误诊为带状疱疹,近期我科室诊治了1例皮疹分布于胸腹部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因“胸腹部线状红斑伴瘙痒2周”入院。患者2周前腹部出现数条线状红斑,伴轻度瘙痒,未重视,其后皮疹逐渐蔓延、增多,以蜿蜒曲折的水肿性红斑为表现,瘙痒明显,无疼痛,部分红斑上出现水疱,疱壁薄,易破,伴发热,最高体温38.2℃,多次至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予“静滴注射用阿昔洛韦抗病毒,三黄洗剂外用清热解毒”治疗4 d,疗效欠佳,瘙痒无改善,右侧胸部新发数条线状水肿性红斑,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治疗。详细追问患者,否认近期旅行、食鱼生及接触宠物。发病以来,无咳嗽咯痰,无肌肉酸痛,无呼吸困难等不适。既往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规律服用降压、降脂药物。体格检查:心肺腹部查体无明显异常,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专科体查:右侧胸腹部、左侧腹部可见多条蜿蜒曲折的水肿性红斑(图1、图2),宽0.5~0.8 cm,皮疹隆起于皮面,左侧皮损首尾呈环形(图1),局部皮损上见粟米大小不等水疱,疱壁薄,尼氏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4.2%(正常范围:0.4%~8.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31×109/L(正常范围:0.02~0.52×109/L),总IgE:155 IU/mL(正常范围:0~100 IU/mL)。粪便常规、尿液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皮损处体表彩超是皮下声像改变,考虑软组织水肿。右侧胸部病理病理活检提示表皮内水疱,疱内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棘层未见明显增厚,海绵水肿明显,真皮乳头水肿明显,真皮浅层血管丛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另见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图3)。连续深切未见到虫体。诊断:皮肤幼虫移行症。治疗:口服阿苯达唑(400 mg/d)5 d,瘙痒减轻,皮损未见继续移行,予办理出院。出院后2周,腹部新发类似皮疹,继续上述方案治疗7 d,皮疹再次改善。随访3个月后,未见复发。
图1 左腹见一条蜿蜒曲折的水肿性红斑,皮疹隆起于皮面左侧皮损首尾呈环形
图2 右胸腹可见多条蜿蜒曲折的水肿性红斑
图3 右侧胸部病理病理活检
皮肤幼虫移行症又称为匐形疹、沙虫病、游走性线状表皮炎,是由某些线虫、吸虫或绦虫的幼虫移行于皮内所引起的曲折的线性损害,是一种自限性的局部感染性疾病,巴西钩虫和犬钩虫的幼虫是本病的主要病原体,多发于热带、亚热带地区[1]。皮疹多发于双下肢,尤其足部,较少发生于躯干和上肢[2]。它们通过直接接触进入皮肤并引起移行性感染[3]。幼虫可以通过毛囊、皮肤裂缝,甚至利用它们的蛋白酶穿透完整的皮肤而侵入到皮内,但是它们缺乏穿透基底膜带所需的胶原酶[4],故多数情况下它们局限于真皮层上部,它的生物学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是幼虫移行后,皮肤上出现了蜿蜒曲折的皮疹。但在罕见的情况下,幼虫也能穿过皮肤并产生肺部受累的内脏幼虫移行综合征,可能与宿主某些因素相关[3]。幼虫在表皮内每天以2~3 cm的速度移行[5]并且幼虫本身通常位于皮疹的前段1~2 cm[6]。幼虫停止移行时,可在局部形成硬结,瘙痒可持续数月之久,也有报道皮疹持续了将近1年[7],也有报道幼虫持续存在于毛囊中,引起长达2年的病程[8]。
匐形疹主要是通过临床诊断,皮肤上出现移行的、蜿蜒曲折的瘙痒性皮疹,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提示性意义,大部分患者起疹前都有接触过被污染的土壤或沙子,临床表现结合特殊的接触史可以诊断,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回忆起特殊的接触史。在辅助检查方面,有报道认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免疫球蛋白IgE升高等检验结果异常是罕见的非特异性发现,对诊断的价值很小,同时不建议进行皮肤活检,并将其视为无益的[3]。
鉴别诊断方面,包括与类圆线虫病、颚口线虫病、罗阿丝虫病、麦地那龙线虫病、并殖吸虫病、片吸虫病等移行性皮损相鉴别;也需要与足癣、接触性皮炎、蝇蛆病、疥疮、带状疱疹等非移行性皮疹相鉴别。在炎症反应剧烈的单一病灶中,往往可以伴发水疱,不仔细的查体与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极易误诊为带状疱疹,加上搔抓、烫洗等物理因素刺激后引起的细菌感染,可以进一步掩盖疾病并导致诊断延误[9]。
皮肤幼虫移行症具有自限性,一般2~8周内自行消退,因此药物治疗并非绝对必要。然而,驱虫药物治疗有助于缓解瘙痒等症状并降低重复感染的可能性。目前的一线治疗药物是伊维菌素(200μg/kg,1次/d,持续1~2 d),单剂量伊维菌素可以获得94%~100%的治愈率[6]。另一种可接受且更容易获得的替代方案是阿苯达唑(400 mg/d,1次/d,随高脂肪餐连续3 d),而多发病灶的患者可以接受7 d的疗程[10]。症状通常在治疗后1周内消失,通常是瘙痒比皮疹较早缓解[6]。
本例患者皮疹初期酷似带状疱疹,入院后发现皮损表现为移行性、瘙痒性的红斑、水疱,无疼痛,虽否认食用生食、旅行及宠物、沙土等高风险感染因素,拟诊断为“匐形疹”。皮肤病理HE染色下可以看到表皮内水疱,疱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丛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IgE升高,均符合寄生虫感染的表现,且初次规范服用阿苯达唑杀虫后,病情得到迅速改善,故明确诊断幼虫移行症。但遗憾的是在多次深切的情况下,组织病理学仍未发现虫体。既往文献报道其阳性率较低,约为1/6[11],可能与取材部位偏移等因素相关[12]。其后2周患者皮疹再次出现,位于与原皮疹不同的身体部位,再次服用阿苯达唑片(400 mg/d连续7 d后)后病情痊愈,至今未反复。在皮疹再次新发方面,BEN等[13]认为可能是实际复发,也可能是原皮疹的晚期表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