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灵敏
摘 要:教师在有效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与思路上,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教材理论内容特点等,指导学生学会查找关键信息,并懂得过滤多余信息的阅读方法。小学数学的理论内容与题型设置上相对简洁,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数学教材,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与解题的过程中,根据有效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有效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的方式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完成解题,这与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筛查能力和联想能力等具有紧密的关联。在小学数学教材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型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此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解题过程中能够掌握核心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学习能力。
1、学生在数学教材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给学生进行课本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做题效率,将数学书变成了练习册,而对于课本中的数学材料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另一方面,在教师错误的引导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在解题过程中套用模板,而忽略了对数学教材的分析。数学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它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就拿数学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符号来说,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去探索。但是,就部分学生而言,一方面,因其自身思维理解力低下,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的语言符号,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失去信心,而且不会再去主动的学习相关数学教材阅读的知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教材阅读习惯,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是囫囵吞枣,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2、阅读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1)阅读教材,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
多年来,在学科能力考试中,应用题经常被用作主观题和大题,这表明了应用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的本质。刚接触到数学应用题的学生在检查问题、筛选正确条件以及在某些情况下解决问题时很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缺乏正确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效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综合性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项目相结合,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与信息筛选能力等,以此帮助学生确立数学阅读的理念。因此,在当前的数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化有效阅读的指导,以此为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提供有力帮助。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能力”。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钻研课本知识,积极备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比如在数学教材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课本上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数学材料,并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以“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设施建筑,让学生在实地的探索中理解并掌握各种图形的特点。
(2)高效审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有效阅读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筛选出正确的问题解决条件,或者误解了问题的解决条件,很容易导致后续问题解决出现错误。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对问题解决的教学指导不够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技能的提升过程中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即在解决问题时不谨慎、不合理、不认真、不科学。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审清题意的技能。对于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在已知条件的设置下,提问者通常用直观的语言来表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关条件,在此学生只需根据语句中的关键词选择已知条件即可。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往往忽略了对题干末尾问题的审题,并且缺乏根据问题对所需条件的反向推导能力。我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类型可以通过反向推理筛选已知条件,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解决问题。例如:“4个大人带13个小朋友去公园玩,小男孩有7人,小女孩有几人?”在引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已知条件“4个大人”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干扰。教师应根据最后的问题“小女孩”引导学生思考,以便他们能够从已知条件中的“13个小朋友”一词过滤出无关条件,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
前苏联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曾经说过:数学教学其实也是相互学习语言的教学。由此可见,数学能力也包含了一部分阅读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学生带入到古代的教学课堂中,随即引出《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分别有几只?”引入完毕后,让学生再次阅读数学课本相关内容,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兴趣。在过去的情境创设过程中,一些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是固化的、单一的。随着问题类型设置的多样化,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容易陷入困境,无法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关于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介绍和思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用情境的内容进行思考。例如,“一个书店有52本漫画书和11本教材用書。小明只有50元,假设一本漫画书12元,一本教材用书15元,那么小明可以用50元买2本漫画书和3本教材用书吗?”在这个问题中,可以发现应用题的内容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关键视角,启发学生根据真实情境事件等进行有效信息筛选和阅读。在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上,教师应结合阅读方法的指导情况和理论内容特点等,使学生按照有效条件、关键条件与必要条件等进行数学教材阅读思维上的训练,使学生在后续的数学教材阅读上,逐步掌握较好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较好的数学教材阅读思维、信息筛选习惯等。
(4)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
在有关几何图形的有效阅读指导工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几何图形的不同特点与数据信息。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有关几何图形的题型审题或者理论学习中,基于关键信息进行阅读和信息筛选。比如,“一块蛋糕,妈妈吃了1/4,爸爸吃了剩下的1/2,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教师通过数形结合的模式,使学生在该项问答题中认识数形结合思想的基本特征。随后,通过导入全新题型,使学生通过数形转化的方式进行解题。数学语言一般分为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几何图形这两部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清楚常用的数学符号,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图表所代表的意思,以此来提高获取和分析信息数据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可以利用一些形象的实体图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这一内容的讲解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前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在演示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别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学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材阅读能力是必需的,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主体性的作用,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以身作则,做好示范阅读;而且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心,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后续的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工作中,教师应结合有效阅读的内涵与数学理论内容的特点等,使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内容学习与解题过程中逐步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诗雨. 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主动思考[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0):91-94.
[2]陳丽艳,左小庙. 关于小学数学课前阅读内容的探究[J]. 教师博览,2022,(18):74-75.
[3]金东乐. “多”视角研课 “促”深度学习——《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年第4期导读有感[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06):64-65.
[4]张炼. 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策略研究[J]. 小学生(中旬刊),2022,(06):10-12.
本文系鹤壁市教育科研课题“培养小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能力的实践研究”(2022-JKLX-15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