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维尔
如果在两年前,要问我最担心上什么课,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习作。和不少学生对习作有畏难情绪一样,我对于习作课的教学也总是举步维艰。2019年9月,接到工作室导师杨柳老师的邀请,要上一节应用文习作课“写研究性报告”,这让当时的我心生畏惧。
曾经上过类似的课,自认为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又是新教材中的内容,该如何把握?该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一课时时间里,既能学会简单报告的撰写,又能减轻学生对应用文的畏难情绪呢?在接下去的一个多月中,每当看到课堂上学生一双双专注的眼睛和一群群认真的身影时,每当学生在课堂结束后开心地围着我欣赏伙伴们的作品时,我想,我慢慢找到一点教应用文习作的感觉了。
接到杨老师的任务后,我开始仔细研读统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写研究性报告”这一内容出自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其单元习作的要求只在单元最后以一个范例及两句话提示的形式出现:“这份研究性报告,给了我许多启发……”“我也要搜集资料,把感兴趣的内容写成一份研究性报告……”
如此简单的要求,却承担难度较大的研究性报告练习。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教学呢?杨老师在解答困惑时给了一个方向:“我们可以试着从生活中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的确,当我们的习作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使语文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时,就更容易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诉求。之后,我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中发现,有不少学者对于应用文教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应用文习作追求实用性、生活化,将习作与生活对接,以用促学,实为必由之路。”这样一来,如果要让这堂课上得有趣,并且让学生喜欢上看似难度较大的“研究性报告”,就需要引导他们留意生活。
那么,是否可以抛掉本单元的“汉字”主题呢?我询问了杨老师,她的意见是作为一节“写研究性报告”的课,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内容学习以及范文的引领,习得简单的研究性报告的写法。那么基于怎样的主题,则是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予以关注和考虑的。应用文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应用文习作的素材。在杨老师的点拨引领下,最终,我的这堂课将主题聚焦当今的热门话题——垃圾分类。这样一来,脑中便立刻畅想起学生的研究活动身影。而事实上,正如我们所预期的,学生对于这样的习作活动饶有兴致。因此,这堂习作课就在这样的任务引领下开始了。
有了方案,设计了教案,看似一切准备就绪时,同年级一起帮忙备课的老师提醒我:“你的这堂课前期要完成不少任务,学生那里你布置了吗?”这一提醒让我有点底气不足。任务是布置了,也请学生分好了组,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资料,并在上课前准备好。但他们到底怎样参加研究活动的?准备了哪些资料?我心里一直没底。等到第一次试教那天,我发现有不少组的学生都是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图文资料,真正自己了解过垃圾分类的很少,学生似乎也兴致不高。这是怎么回事?
经老师们提醒和自己的反思,我发现其实之前的任务布置实际上是无效任务。作业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无抓手,任务布置也就流于形式,最终成果可想而知。因此,在认识到研究任务布置的重要性后,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改进了课前活动布置: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垃圾分类已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10月1日起,《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那么,我们身边的垃圾分类现象是怎么样的呢?对于垃圾分类,我们同学或者是家人、宁波的市民是怎么做的?他们对垃圾分类有什么看法?请你以“身边的垃圾分类”为主题,挑选你喜欢的研究项目,和你的伙伴们一起开展一次研究吧!
研究活动要求:
1.先确认大家要研究的内容。
2.根据研究的内容,组成4~6 人的小组。
3.制订活动计划,明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你的组员一同去完成研究活动,并搜集相关数据与资料,记录下研究活动中大家的身影。
期待你们的发现哦!
在习作课正式开始前,在课堂上布置好课前任务后,给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自主选题、自主组队、自主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并要求将活动中所得的所有资料留档,以备习作所用。同时留下研究的身影,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这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果然,有了“正式”的课前任务,有了言语支架后,第二次试教时,学生的前期活动资料就更为丰富了,并且在上课前播放学生的活动照片,也激发了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致。
在分享研究活动照片、分享研究所得两个环节后,我正式引入本课主题———写研究性报告。但这时,我明显感到学生的兴致在慢慢消退,甚至能够捕捉到部分学生一闪而过的苦恼。“垃圾分类铺天盖地而来,这是学生在两个环节中感受最深的,这时如何营造一种氛围,能够让学生更有兴趣地进入到写研究性报告这种严肃的学习中来呢?可以考虑设置一些不一样的形式。”杨老师的建议让我顿悟任务驱动的重要性。应用文教学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情境,因此我紧扣课前活动布置的话题,增设了任务驱动环节:
同学们,刚才我们聊了聊最近热门的垃圾分类,这不,有两个小伙伴真真和明明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出示真真明明人像,配画外音。)
真真:亲爱的同学们,全民垃圾分类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地都在用行动让环境更美。
明明:是啊,我们社区为了倡议垃圾分类,正面向社区居民征集垃圾分类的各类作品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入吧!
听了真真明明的邀请,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参与呢?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我们可以通过写研究性报告的形式,大家有没有兴趣参与呢?(板书课题: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这样一来,整个任务情境就更加完整,整个课堂就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兴趣盎然地为完成这个任务而不断实践着。
研究报告作为一种严谨的应用文体,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从中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除了真实的生活任务情境之外,我考虑到了研究报告中存在难点的“资料的整理”和“结论”这两个部分。
第一次试教,我试着按照教材中的范文一一讲解每一部分的写法,学生听来无趣,一节课40 分钟下来还停留在资料整理,学生手头上也没有一份成型的报告。可见,取舍很重要。既然难点清楚,何不一一突破?
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作为五年级习作能力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在撰写研究性报告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呈现资料的整理成果?“尝试将平板电脑融入课堂,实现跨学科融合。”杨老师的点拨让我眼前瞬间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巧用媒体作为技术支撑,打通学科间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是啊,常见的研究报告形式中出现的图表,可以整合数学学科的统计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图表制作,同时,平板电脑的加入,既能激发学生学科整合的兴趣,又能让资料的整理更加高效,更是为之后结论的撰写提供了便捷。因此,我将我的第一次小组合作要求调整为:
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借助平板电脑,小组合作整理资料。
2.制作完成后,请一位同学到打印机旁领取成品。
3.合作学习结束后,请一位组员代表发言。
虽然在之后的一次次试教中,平板电脑的操作使用可以说是花费了不少精力,但学生总能兴致勃勃地全员动起来,甚至还期待着我下一次给他们再上这样的课,效果也是明显好于原先设计的。
在几次试教后,我也在思考,这样的课堂诚然吸引人,但这样的设计会不会流于形式,而非学生真正习得整理资料的能力呢?在和老师们的讨论中,我意识到,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如何整理资料,是将原先无序的、没有系统的、凌乱的资料,通过不同形式的整理,形成有逻辑性的、科学的、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用来说清楚研究的收获。而这一过程能在应用文习作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各种示意图、非连续性文本能打开学生后续的写作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在交流学生资料整理环节,我做了以下调整:
合作学习结束后,请一位组员代表发言(上台介绍时带上原始数据以及成品)。这样在交流中,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到数据整理前后的对比。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这次习作,从课前的研究计划到课中的探索发现、整理资料、修改结论,都离不开教师作为引导者的合理规划,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但同样是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中的作业任务,也需要有不同的形式和侧重。在磨课中,根据每一次学生的现场生成以及小组合作需要的时间,最终作出了调整:资料的整理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平板电脑,分工完成图表的制作和绘制;结论的撰写环节,先以任务前置的方式分别写结论,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结论的撰写方法,接着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修改、整合、完善结论;最后的成果呈现环节,小组成员根据各自擅长的内容分块负责,最终在大卡纸上汇成完整的一份研究性报告。
多种形式的合作,让学生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并且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但环节一多,耗时就多。要怎样合理安排学生动笔的时间呢?杨老师在答疑解惑中指出,多给学生创设练习的机会,也是一堂成功习作课的重要标志,所以首次写作和修改,一般来说要安排15~20 分钟,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此外,还要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样一来,如何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效、高效,就需要我们进行引导,并给予可操作性的步骤。于是,我将最终一个环节的任务布置调整为:
1.把自己的结论与组员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合作着把结论写完整。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卡纸上完成小组的研究性报告。
3.完成后,请组员合作着介绍大家的成果。
最后的小组展示环节,通过以自主评价与生生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引导,意在关注完成后的报告各部分组成是否完整,结论部分是否有针对性地指向问题的提出。同时,应用文力求用最精练的文字准确地将所涉及的内容表达清楚,简约的语言是它的重要特点。因此,在不断的试教磨课中,从记教案到记环节到最终关注学生的生成,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带领学生在课堂评价中学会关注伙伴们的言语表达,体会应用文简洁明确、干脆利落的表达风格。
课堂的学习只是一个例子,但通过这一次磨课历程,我深切体会到应用文习作的课堂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基于生活情境的研究任务。应用文体本就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更应该应用于社会生活进行现场实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交际动机,并通过习作达到交际目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应用文习作的意义,才会真正有兴趣,让应用文的习作课变得好玩。同时,学生在课程资源整合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让习作过程趣味盎然的同时,也让课堂更加高效,让应用文习作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