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要学会学习,需要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学习支架,是支持儿童学会学习的脚手架。学习目标支架让学习进入有图谱,学习方法支架让自我意愿受尊重,学习工具支架让学习思维可视化,学习迁移支架让学习输出有方向。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会学习;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B-0026-0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学生要学会学习,非常需要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源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产生的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促使学生从已有水平跨越到潜在水平,并不断拓宽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这种“提供学习支架—逐渐撤回学习支架”的方法,能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需要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工具、学习迁移等方面的支架。如何在他们需要的节点,不由教师单向度告知,而是学生自己借助支架,实现自主学习,进而学会学习呢?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2004年提出支持学生学会学习的主张,“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的是“L-O-V-E”课堂学习单,出版专著《“L-O-V-E”教学:生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十二五”期间进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导航’稿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出版专著《“目标导航”支持下的小班课堂变革行动》;“十三五”期间进行“学习支架的全面开发与实践”的研究,发表《“‘米字格’生字学习”:桥接儿童自由识字之路》等论文。学校在近20年的培养儿童学会学习研究中,通过探索学习支架的设计与使用,积极探索支持儿童自主自由学习的路径,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得以实现,让儿童学会学习的目标能够达成。
一、学习目标支架,让学习进入有图谱
崔允漷教授说:“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1]所以,学习目标支架的支持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动力。它让学生明白学些什么、怎么学(即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那么学生就可以从被动学逐渐转化为自主学。 如何让学习目标支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目标确立:精准具体,便于操作
目标精准就是指制定的目标要准确、精当。“准确”指要找准学习内容的要求、特点、重点,摸准学生的学情、需求、难点;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不能以教师的固有经验为标准,而要以学生的实际认知为准。“精当”指确定的学习目标务必处理好点与面的内在联系,选取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点中开花,从而促进全面发展[2]。
目标表述要具体是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发生的变化,要有针对性。在学习中要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理解并会运用哪些知识,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都要尽量细化,表达清晰。这样使学生更能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标分解要可操作是指教师制定学习目标时从总目标到学段目标再到课时目标,做到上一级目标指引下一级目标,下一级目标落实上一级目标。基于此,我们首先是画出一册教材的知识树,做好“单元通览”整体把握细节;其次是运用双向细目表精准把握;再次是立足学情,细化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如,语文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层次的学生达到什么程度等,都要明确表述。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要有机结合,并做出适切的规定。这样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
(二)目标展示:适时适宜,灵活多样
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学习的路径及努力要达到的结果,从而提升学习的效度。在学习中,还要注意根据所学的内容及学情适时适宜地展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目标灵活多样的展示方式来因地制宜地支持学生有目标有路径有方法地学习。我们的策略有:
1.开门见山式。这样的方式一般用在学习内容难度相对适中的时候,或者复习课中。在学习初就把学习目标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对学习的路径、方法及达到的目标一目了然,能在全局高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学习任务。
2.层层递进式。这样的方式一般用在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时,一般是新授课中。教师会把学习目标细化成几个层次。在引领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向和学习要求后,由低到高依次出示学习目标,并支持学生循着学习过程一步步达成,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
3.步步导航式。这样的目标支架,一般运用在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中,主要是支持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能紧扣重点。教师借助学习导航单,把预习要达到的所有目标一起呈现在其左侧,以学习线路图的形式把由基础目标到重点目标的达成路径呈现出来;并且在导航单的右边设计相应的支持达成目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学生循着这样步步导航式的目标,有方向有方法有重点地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三)目标评价:引领思考,促进学习
学习目标不但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所以教师还应该注意通过发挥目标的评价功能引领学、促进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以下几种操作:
1.边学边评式。边学边评式就是一个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把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评价支架给予学生。评价支架中把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分成几个层次,语言阐述清楚。学生拿到评价支架后能对照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自评,清楚自己学习活动的成效,以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修正。
2.回顾总评式。回顾总评式就是一课的学习结束后,教师提供一个根据总目标全面设计的评价支架,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回顾自己学习的情况。评价的内容可以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状态、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情感等方面分层设计,让学生对着它能全面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3.评中指示式。这种方法,一般用在中高年级学习中,为了发挥目标的指向作用,一般在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内容的学习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或者互评,在评中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这种“评中指示式”支架,也根据达成目标的情况设计几个层次,最低的层次一般这样设计:“我在( )方面還要努力”。一个小小的填空,很好地指引学生在自评中清楚自己学习的情况及努力的方向。
一个个学习目标支架,就如同一幅幅学习图谱,让学生进入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方向,学习有路径,努力有扶梯,最大化地给予学习支持,为学习导航。
二、学习方法支架,让自我意愿受尊重
让自我意愿受到尊重,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学习方法支架的立足点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中激发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习方法支架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的差异,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支持学习的路径和活动,使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学习方法支架对学生的学习导航,或在学习前,或在教学重难点处,或在思维卡点的突破上,或在需要表达处。
(一)搭建连接贯通的桥梁支架
认知心理学认为新旧知识不断同化、顺应、扩充并形成新的认知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搭建融入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支架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支持。由此可见桥梁支架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推动学生学习向认知发展点深入的方法支持。“桥梁支架”能帮助学生把认知起点与新知学习串联起来,促进学习的深度建构,由学会走向会学。我们常用的连接贯通的桥梁支架一般有“预习我会问”,让学生提出自主学习时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以此作为调整新课学习重点的关键。还要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呈现已有的学习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实际组织新知的学习。
(二)搭建化繁为简的分层支架
为了降低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就必须化繁为简、分层或者分模块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怎样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难题。教学中教师通过架设分层支架,引领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技能的动态生成过程,搭建儿童语言发展的云梯。我们常用的化繁为简的分层支架有:“拾级而上式”,就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借助一个个学习支架,层层推进,逐渐接近目标,最终达成目标。“以点带面式”,就是紧扣一个学习目标由点及面地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且引领学生在围绕一个重点目标进行全面、螺旋上升的学习经历中获得学习方法,培养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三)搭建扩大空间的引领支架
课前自学习,学生的思考经常会局限在很小、很窄的范围内,缺少思考的基本方法或基本素材。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让学习更自由自主。这就需要给予一定的学习空间,放大学习的内容模块。所以搭建扩大空间的引领支架,就有利于拓宽思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知,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我们开发的引领支架——“‘米字格’生字自主学”(如图1)是针对常态下的识字教学还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窄化的识字教学、枯燥的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一种选择。它包含八个方面,除了“音”“形”“义”,还有“比”“归”“源”“联”“辨”。“比”就是找生字的同音字;“归”是把相同偏旁部首或者与生字有相同的主要部件的字归纳起来比较学;“源”是研究字源;“联”是鼓励由生字想到与之有关的成语、诗句、谚语等,甚至还可以想到与之相关的情境;“辨”是用自己的方式,辨析一些形近字、同音字的异同。“‘米字格’生字自主学”旨在给儿童自由识字一个学习的支架,化零散的知识、思考为一体;操作时注重“学习资源开发主体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识字。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学习意愿,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积极参与,并能诱发学习兴趣与体验的“学习场”[3]。学习方法支架就能给每一个儿童提供这样一个“学习场”,让学生的自我意愿受到尊重,更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催生思考的交响,促成丰盈能动的学习。
三、学习工具支架,让学习思维可视化
学会学习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能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刘濯源等认为“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是撬动深度学习的杠杆解”[4](面对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时,找到最优化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杠杆解)。而“学习工具支架”力求让学生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化体系,促进思维走向逻辑化、深刻化,从而提高学习的效能,培养高品质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一)“目标导航”学习单——让思维脉络结构呈现
“目标导航”学习单是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习载体。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要求设计而成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观照学生学习全程的学习支持性工具,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导航”“课中巡航”“课后返航”几个板块。它旨在搭建学习支架,让思维脉络结构呈现,让学习进程可视化;引领儿童在互学、研学中聚焦核心,在交流分享中形成认知地图,融通知识结构,掌握方法,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二)“我的学习地图”——让思维路径明晰可视
“我的学习地图”是指学生设计的学习新知识的路径图。它也是在高年级自主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做的学习计划,旨在借助这样的学习路径图,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程有个整体的规划,然后在协同互学中找到更好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修正学习的进程和内容,培养思维,提升能力。
“我的学习地图”,让学生的学习路径可视化,让学生思维的轨迹清晰展现,教师由此寻找学生学习出现的疑点、盲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学生也在对“学习地图”一次次的设计、修改中培养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三)“生长性思维导图”——让思维进阶不断发生
生长性思维导图是基于一般性思维导图在学习中运用的局限,利用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文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通过课前自主、课中合作、课后延伸构筑而成的知识地图。它引领学生在开展多维度对话中提高对知识的再加工、建构以及持续深入探究的能力,融通至課堂内外,贯穿于学习始终,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发展、进阶。
学习工具支架的开发实践让教师从理解儿童出发,寻找到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力求支持儿童在学习体验中实现内化与外化的不断平衡,让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看得见,拓宽思维的广度,培养思维的深度,让创造性的思维不断闪现,体现了儿童思维生长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寻。
四、学习迁移支架,让学习输出有方向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的关键就是要实现知识的迁移。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认为迁移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有效的迁移能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一般在新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可以设置学习迁移支架,支持学生的学习不止步于课堂,让学习输出有方向。如何搭建学习迁移支架呢?笔者团队的操作方法有:
(一)课堂梳理,促知识在重组迁移中系统建构
“课堂梳理”指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梳理一下学习后的收获。比如语文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梳理的内容可以是语言的积累,可以是对字词句段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领悟,还可以是对学习方法总结……“自主梳理”的过程,不但注重对所学的分散、零碎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梳理,而且要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总之是让学生通过归纳、整理,并以图或表格等形式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已有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体系、组成网络。操作步骤一般如下:第一步读懂学习目标,明白怎么学。第二步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得怎么样。第三步选择不同形式,进行自由建构。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介绍一些表达的形成,如纲目式、知识树式、图示式、表格式、问题式等,尤其是鼓励他们依据学习目标、抓住重点,运用简单的符号、箭头等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地表达出内容的从属、因果、包含等关系,清晰地画一张张脉络分明的知识网络图。当梳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学生还可用“自主梳理”的学习形式构建单元学习收获网络图。
学生“课堂梳理”所体现的学习输出表现为思维“编码”的过程。学生从课文内容、表达特点、学习方法、语言积累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收获的梳理,这样从整体的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建构,同时在不断建构和完善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体知识库,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二)举一反三,使能力在策略迁移中拔节提升
“举一反三”是顺向迁移,表现为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是运用思维进行深层次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特定的情境,实现对学习成果的迁移和运用,一般用在整体设计单元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学习新知 —梳理学法—掌握规律—再次学习相关内容”,如此循环往复, 在大量的实践中举一反三,实现策略迁移,提升学习能力。策略迁移的角度一般有内迁移和外迁移。
内迁移一般用在一组结构相同的学习内容中,指前一项内容学完后,总结学习策略,并将其迁移到后面几个内容的学习中;在后面的学习中要不断地回顾与运用前面总结的学习策略,并且不断修正完善学习策略。这样在学习策略的成功迁移中,助推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次次拔节提升。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输出,外迁移一般是把课内学习的方法,用到课外学习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成功地迁移,把学习的方法内化为一种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进阶到学会学习。
(三)群体创生,促思维在创新迁移中攀援进阶
学习迁移支架支持下的学习,在课尾或者课后,一般会安排在群体互相评价、个体自我反思基础上进行群体创生。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推送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实践内容。这里的“创生”是指围绕研究的学习资源的整合、认识结构的重组、研究思维的嫁接、探究内容的延伸……教师采用的策略有运用引导多元评价、延展学习“空间”、创设学习情境等学习迁移支架。学习迁移支架支持下的群体创生让儿童学习输出有方向,变成了一次次多维度的建构与创造,使思维不断攀援,不断进阶。
在不断的探索中,笔者团队借助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导航,形成了导航的五项原则和学习支架导航学习的模型架构(如图2)。
五项原则是:一导好奇心,增强儿童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动力;二导自信心,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理解儿童让导学更精准,让儿童在自主学习中勇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三导学科特质,学习支架设计要提供学科学习的独特视角,让儿童感到学习有意思,学习有意义,学习有价值,发展有可能;四导方法变革,学习支架的设置要结构化导学促课堂高效率,要有多样化活动让学习更自主更高效;五导思维品质,学习支架的设置让系统思维有载体,让结构化思维能可视,让批判性思维有通道,让变通思维有方法。
遵循五项原则的“学习导航”支架,支持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思维不断进阶,能力不断增强,最终学会学习。
学习支架的开发实践,除了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外,更重要的是找到支持学生学会学习的路径。一个个学习支架就如隐形的助手,在“获取、释义、生成、表现、评价”等环节的学习中给予学生学会学习一定的导航,支持儿童展示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让能动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这不但观照儿童学习的全程,而且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能帮助我们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2004(Z2):17.
[2]王翠琴,杨芳莹.优化学习目标:有效教学的基础 [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77.
[3]钟启泉.“能动学习”与能动型教师[J].中国教育学刊,2020(8):84.
[4]刘濯源,林书扬.思维可视化和深度学习的融合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1):8.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支持儿童学会学习的‘学习工具’开发与实践的研究”(L/2018/06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2-03-29
作者简介:张年确,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