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峰
(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甘肃山丹 734100)
分层走班制主要是在保持行政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学生现有的运动水平暂时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界限,针对同一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教学班级,采用流动制的授课模式,以便极大地提升项目的教学效率。新高考改革实施新的政策,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领头羊成了新高考的可选科目,这一课程改革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但推行新政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给高中体育科目选择带来了系统性困境,学校及任课教师要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保证顺利实施高中体育分层走班制。
首先,实施教育改革政策的风险。体育成为新高考可选科目本身就存在一些困境,我国高中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存在很多年,现如今国家做出这项重大改革必然会增加社会风险,也给实施者增加了难度,在设置体育课程、培训人员等方面都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财力,因此这给新时期的高考改革增加了困难。其次,高中校园普遍缺少体育文化。新高考政策让体育科目进入高考视线,也让家长、教师多了一份担忧。因为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平时的体育课能请假就请假,很少参加课外训练活动。校园内到处充斥着为了高考而冲击的紧张氛围,缺乏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高中学校体育文化长期处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边缘,体育学科在师资、场地器材以及教学改革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此外,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但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也会变成弱势群体,导致他们无法与体育特长生公平竞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何保证新高考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公平性、如何对体育项目进行监管等都是当下面临的难题。再次,教师只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忽视开展实践活动。部分高中教师难以与时俱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始终对各种课内外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总是埋头于其他科目的题海中,自然无法提升身体素质。最后,课程考核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的日常表现。教学评价是检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程度的有效手段,但是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评价的问题层出不穷:考核方式不够严谨,考查内容单一、固定,综合成绩中缺少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评分。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利于挖掘不同学生的运动潜能和天赋,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素养。
目前在分层走班制模式下,相当一部分高中生都不了解现有的运动项目,选择的项目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与自己想象的上课场景不同,因此出现了很多学生要求换课的现象。比如,部分男生认为篮球项目就是上课打比赛,可以自由组队玩,但实际并非如此。还有一部分选择篮球项目的学生不一定篮球技能好,也有可能是跟风选择的:因为部分体育项目的选课出现了扎堆现象,导致这些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盲目选择热门的体育项目,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刻意避开难度大的体育项目,从而出现“羊群效应”,给该项目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基础差异安排教学,然而教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通常会从基础的运球、上篮等动作开始教学,这会让那些已经掌握了这些动作技能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重新选择项目的想法,这也给实施分层走班制增添了麻烦。
一方面,选择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上好分层走班教学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即教学内容。大部分高中生最终的目标都是考个好大学,平时学科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他们的精神压力很大,而体育课是他们难得放松身心、释放压力的机会。但在开展分层走班教学的过程中,个别体育教师过分追求动作技术,教授的运动项目内容复杂,导致学生的运动强度过大,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反而导致体育课堂缺乏活力,收获不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缺乏专业的指导能力。从师资配备与学生的需求角度来说,两者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高中体育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时倘若设置的项目过多,必然会出现师资短缺的情况。教师难以提前确定学生选择的集中程度,因此可能出现个别项目选择人数过多、而一些项目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导致个别项目教师短缺而其他项目教师却很清闲。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项目指导能力上来说,由于分层走班制对教师个人的教学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设置项目时,如果某一个项目师资过少,那么分配给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量就会超过平均水平,这样这些教师必然会产生抵触心理,无法保证实施分层走班制的质量。此外,部分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平时很少参加专业培训,教学方式、观念、方法都比较陈旧,不懂得创新,难以提升体育项目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学场地器材配置不足。新高考政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地需要教师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新与改革的结果,教师要想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开设多个体育项目,必然会用到更多教学场地和器材,就会导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呈现紧缺的状态。同时,要想保证不同班级上课时间不会冲突还需要更多教师的支持,这些都是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之前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考虑好的问题。在具体实施分层走班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武术、健美操项目训练时需要对折的镜面,以便学生可以及时改正自己不协调和错误的动作;羽毛球项目需要在无风的环境中上课。而这些器材设施很多学校都没有配齐,部分地区的高中学校甚至连塑胶跑道都没有修,更不用说训练场馆和配套器材了,这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层走班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体育课程资源不足。在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大多都是被动的,对于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往往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分层走班制模式下,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权利,能够满足他们多样化的运动需求。这样一来,原有的体育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分层走班制。同时,设置多种体育项目会出现课程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教师大多都是以高考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学校教务处也是根据高考的标准准备课程资源,这就需要重新设计现行的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要增加投入培训教师的力度。由于分层走班制是新高考背景下采取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中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即“摸着石头过河”,教师还需要不厌其烦地从大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成熟的教学经验。为此,学校方面为了增加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常态化、规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经费上要给予支持,做好监督工作以确保投入培训教师经费的有效性。只有训练好“强兵”才能打好素质教育这场硬仗。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注意不能出现形式主义的情况,注重培养教师的责任心,让每位教师都能发自内心地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当好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维认知体系。其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感兴趣就能以积极的状态参与体育项目,而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因此在分层走班制模式下,体育教师可以尝试设置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街舞、网球等,通过这些新的项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还可以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将体育项目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资源,如此喜欢不同运动项目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最后,学校要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由于分层走班制模式刚实施不久,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模式,日常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体验新生事物的过程,为了增强教师开展分层走班教学的信心和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方面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建立激励制度,如嘉奖优秀体育教师创新的教学成果,鼓励他们在今后践行分层走班制的过程中继续发挥创新精神;还可以在校内树立创新教师典范,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励其他体育教师发挥主动性,推动顺利实施分层走班制。除此之外,还应当优化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打造差异精品课。为了更好地在校内推行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学校方面要注重完善高中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多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分模块、分类型探讨更适合高中生差异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设置运动项目训练的重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和训练过程,提升备课质量。体育教师之间还要定期进行听评课,认真观察、记录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共同打造基于学生差异的体育精品课,深入推动新高考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通过解读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可以了解到高中生每个学年需要选择一次运动项目,三年内最多可以选择三项。为了改变以往学生盲目、扎堆选择热门体育项目而造成浪费课程资源和师资的情况,每一年学生在重新选择运动项目之前,体育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项目的具体运动要求和考核形式,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选择项目。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权,教师可以设置“项目选择意愿表”,让学生根据意愿先后填上三个项目,这样在实际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时,如果出现师资、场地等不足的情况,教师可以与学生协商让他们选择自己第二或第三意愿的项目,同时让这些做出妥协的学生第二年再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优先选择第一意愿项目的权利,这样一来能极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学生盲目选择项目的现象。另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高中体育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文化课能通过短期背诵、题海战术提高成绩,而学生无法通过短期的训练改变运动水平的差异。特别是对于一些运动项目来说男生、女生体能上存在差异,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差异会越来越大,而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也各不相同。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难题:原本基础运动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甚至成为该运动项目的专长生;部分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再感到心灰意冷,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指导他们选择一些难度较低、运动强度不大的项目,通过这些运动在学习之余实现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细化教学目标。分层走班制教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层,高中体育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需求,依据课程标准设置阶段化的教学目标。比如针对高一新生,体育教师首先要摸底测试他们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运动特质,从而做好分层,然后通过实施拓展性和参考性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指明下一个阶段的体育项目选择方向。学校方面可以将高一的体育课全部设定为必修课,为学生升入高二之后选修和必修体育项目奠定基础、培养兴趣,并为高三阶段专门训练某一项体育项目做好身体和技能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高一年级的体育分层走班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和实施教学方法,让表现优秀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如此既能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还能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观点。当前在新高考背景下,全国都在厉兵秣马地推行素质教育,一线高中体育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只有做好“育”的工作,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对象,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历练,认识到体育学习和训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要通过积极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依据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量体裁衣”,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帮助不同身体素质层次的学生获得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体育训练项目和运动技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运动欲望和热情,进而增强学校体育项目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