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逍冬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课程思政应切实做到“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到课程思政建设明方向、划重点、定规则,从部分地区、部分高校的探索推广覆盖到每一位教师和每一门课程。课程思政强调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协同效应,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高等教育阶段是促进我国知识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因此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仍值得深入探索,相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始建于1958 年,由石振亚、王焕如教授等老一辈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开创并主讲,是我校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2002 年获校级优秀课程,2007 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21 年获评校级一流课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该课程组教师队伍稳定,学历层次高,年富力强,课程体系和教学水平在国内都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原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以及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和措施等,具备从事植物病害识别、诊断与防治等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该课程能够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强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在育人目标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将价值导向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作为面向大学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具有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授课对象心智发展迅速、课程交互性强等特点,也对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相应要求。
《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涵盖植物病原学、植物病害发生规律、植物病害防控等多个方面,涉及微生物学、植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较为宽泛的讲授内容给专业知识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但却为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介绍植物病原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介绍一些研究特定植物病害的植物病理学家,引导学生以同行专家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又如,在介绍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辨地去看待事物发生的规律。总体来说,《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能够较好地积累思政素材,结合教师自身体会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搜集农学、园艺、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政素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主要面向我校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授课对象平均年龄为20 岁左右,学生的心智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当代大学生心智发展具有个性独立、张扬等特点,但是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思维活跃,但是内心空虚,容易情绪化等特点。因此,针对低年级本科生开展课程思政显得尤为重要,在青少年心智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很多时候缺乏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分组讨论或合作完成的作业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再如,部分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自身经历以及行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自身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驱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模式被进一步加强。《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农林院校的经典课程,存在非常丰富的外部教学资源,如利用新媒体资源能够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交互性,进而引导学生识记专业知识以及思考相关思政问题,同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其中,“翻转课堂”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交互性,其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仍值得深入探索。另外,面对丰富翔实的线上教学资源,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任课教师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结合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作业布置、课堂点评线上教学内容、以线上素材设置翻转课堂讨论主题等形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资源的优势,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与之配套的教学开展策略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内容力求紧贴专业知识,教学形式力求生动丰富,授课效果力求影响深远。笔者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进行了下述开展策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以“植物病理思政元素”为引领,通过“重大植物病害走进课堂,植物病理学家榜样,微信公众号推广,开展科普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并结合课程思政案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融合。课程已初步建立了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思政素材库,为开展课程思政奠定了重要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课程思政素材的过程中要做到详略得当,有的思政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有的思政内容可以深入剖析,但课程思政的内容只能占课程教学的一小部分。例如,在讲授植物病害循环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的例子引申出“做事不能过于极端”的思政元素,直接点明思政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即可。结合近两年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过于频繁地占用教学时间反而会流于说教,无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而频次适当、少而精地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添加很多亮点,效果显著。基于以上课程思政内容设置理念,笔者近年来积极搜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程思政素材,已初步搭建了课程思政案例库(见附表),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打磨课程思政案例的使用。
广泛挖掘课程思政素材相关新媒体资源,力求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将部分课程思政案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料和图文信息,达到影响更为深远的思政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小麦病害的“一孔窑洞走出两院士”课程思政案例时,教师可播放提前搜集的同名视频素材,与学生一同探讨老一辈植物病理学家艰苦朴素的工作精神,传递坚持初心、方得始终的价值观。此外,《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全球农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存在非常丰富的海外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的合理选用可以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可以为本课程提供优秀的双语教学资源。例如,2015 年国际植物学研究权威期刊Plant Cell 推出了“为生存抗争: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教学PPT 资源,与《普通植物病理学》部分教学内容契合度极高,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思政案例丰富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得课程思政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笔者围绕《普通植物病理学》部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翻转课堂尝试,以专业知识点与紧密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查阅与分组讨论,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得课程思政元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讲授完植物病害发生规律章节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查阅我国重要作物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团队发展历程并进行课堂讲演和讨论,最终获得相关数据。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翻转课堂的紧密融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但笔者认为,翻转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格把控,过于频繁或主题零散的翻转课堂设置反而会造成负面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教学因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较为适合开展翻转课堂,合理实施后有望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现代化农林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职责。教学育人、课程思政也为高等院校专业知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内涵和教学改革要求。《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农林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承接了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如何构建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培养知识扎实、技术熟练、三观端正、素质优秀的农林人才,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的特点并介绍了笔者开展的一些教学探索。总体而言,《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已初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案例素材、深化教学育人层次、提升思政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本门课程的知识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为培养现代化农林人才贡献力量。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程思政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