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平
(甘肃省甘谷县第六中学,甘肃甘谷 741200)
在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而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应用策略进行研究是为了摸索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使得高中数学能够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以此实现创新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下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有效策略进行简析。
数学科目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性课程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阵地,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而对数学教学和学生发展来说,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价值。首先,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带来了创新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教学素材提炼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想象力和空间思维等素养;其次,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也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展开自主学习,这就突破了高中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地位,真正树立起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承载着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精髓。如果数学课堂中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那么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得以提升;反之,若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缺乏对知识的广泛学习与思考,极易对所见内容形成认知局限,阻碍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整合资源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助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促使他们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引领下获得独特的学习感悟,从而探索数学概念的深层内涵。而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将数学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对教材中的资源和内容进行逐一讲解,既没有引进拓展资源,也没有建设信息资源库。所以,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素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与预期中的目标也相差甚远。对此,为了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将教材之外的数学历史、数学文化、数学家故事、知识拓展应用实例向学生进行适当介绍,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历史文化和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促使他们在多样教学内容的支持下进一步拓展学习深度,而在资源整合和应用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就推动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强烈,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效预习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胸有成竹的状态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促进其课堂提问与互动交流,助力其知识探究学习。所以,为了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利用信息技术,给予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知识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过,部分教师还没有准确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一知半解,未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对预习环节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的被动地位愈发突出,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教学进程推进得十分缓慢。针对预习效果不佳、学生自主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产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让他们在微课等教学辅助手段的引领下完成自主预习的任务,进而产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科学设计并使用电子导学案,以便学生能够实时记录并反馈问题。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了解学生学情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借助基础测验题了解学生旧知掌握情况,根据其解题过程分析其思维结构,将学生根据学情差异进行划分,再有针对性地设计差异化预习任务。如此一来,即便是学情不理想、学习能力稍显逊色的学生,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预习任务并在其驱动下展开自主学习,提升自主意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建设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课堂,那么学生就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数学课堂中。与之相反的,如果课堂环境、氛围是沉闷的,学生无法完全置身于课堂,其学习态度与结果便会是消极的。因此,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为了增强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趣味化和悬念化的素材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在观赏图片、视频等资源时对数学课堂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探索兴趣。可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存在两种极端:一部分教师过度关注课前导入环节,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了大量趣味性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与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主题关联性不大,这就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一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前导入,仅仅运用简单的口头语言导入数学课堂,这样的方式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课堂的活跃度也就较低。所以,为了建设学生踊跃参与的数学课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的实际特征,借助多媒体、智慧平板等技术手段展开课前导入,融入更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材料,如几何动画、平面趣味图形等,打造更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和活跃性的导入中体会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科学奥秘,进而主动投入到高中数学课堂中,以此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目的。
基于数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抽象的重难点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事物,那么学生就能突破思维局限性。因此,为了破解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可以在讲解课中重难点内容时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公式等的形象化表现形式,促使他们将平面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立体化和动态化的现实事物,以此增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但是,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模式中,大部分教师在呈现重难点内容时都会采用列举数学习题或者直接引入数学概念的方式,既没有将抽象概念化解为形象化的现实事物,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建教学情境。在如此传统和固化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始终无法达到透彻的状态,这就降低了数学的教学实效。针对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模拟动画、动态图形等信息技术展示教学重难点。尤其是在讲解空间几何图形时,考虑到学生空间抽象思维能力存在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设计分解动画,将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分解讲解,清晰展示每一个信息,借助图形的360°旋转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多角度观察。将二维学习空间、抽象想象空间转化为三维、直观探究学习空间,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促进其空间思维的建立,让他们突破思维误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和结构性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准确呈现数学知识结构,那么学生就能充分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增强学习效果。所以,为了构建课堂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在梳理知识时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堂复习阶段全面了解本课教学的内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关联,促使他们能够利用相关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达到夯实学生数学基础、锻炼其解题能力的目的。然而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能力的限制,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没有充分把握课堂总结环节,也没有在总结环节中梳理知识结构,这就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和深刻记忆知识造成了消极影响。对此,为了使学生在脑中搭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让他们能够自如灵活地调取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应加强对教学时间的把控,合理安排课堂进度,减少无用课堂对话,预留充足的总结学习时间;其次应借助信息手段展开课堂复习,以思维导图、动态模型等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捋顺数学思维,以此促进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渐完善,教师还可以将电子图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发送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课后通过回顾图片梳理知识探究逻辑、复习并巩固知识,数学学习持续性得到保证,降低遗忘知识的可能,学习效果不断增强,教学有效性显著提升。
教学形式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应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高中数学教学就会向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迈进。因此,为了创新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手段展开深入探究,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的过程中感知数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而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能建立起来。但是在以传统理念为指导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数量,会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展开机械式的训练,这就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于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活力和发展机遇,教师可以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画图工具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如在讲解函数知识时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绘制函数图像、建立数学模型。在如此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升。
教学反馈和评价是构成数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反馈时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数据清晰、内容多样、角度多元的反馈和评价体系中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然而在高考制度的压力下,高中阶段的部分数学教师的功利心理较为明显,导致他们忽视甚至省略了教学反馈环节。对此,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可以提高对教学反馈环节的重视,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反馈机制,促使师生双方借助信息手段实现双向评价,以此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但是观察高中数学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反馈设计不难发现师生“双向评价”并未有效落实,教师多数时间都在占据评价主动权,甚至是在主观情感影响下评价学生,既未鼓励学生互评、自评,也没有鼓励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模式提出建议。面对此情况作出调整,教师应适当赋予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评价教学与学习的权利,在必要时设计师生双向评价表,先让学生在评价表中自评、互评,根据学习体验提出教学建议,再查阅评价表,客观地对学生自评、互评作出补充,提出学习和成长意见。同时,教师应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适当调整教学方法。由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数学知识探究合作更加和谐,自然能够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有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数学课堂,才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为了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和稳定进步,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要求和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整合资源、学生预习、课前导入等环节和板块中,以此达到增强课堂活力、破解教学难点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