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云
摘要: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也颠覆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手段,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娱乐生活因为互联网而更加繁荣与多元。当今新一代青少年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网络产品,其中自媒体的诞生和发展让他们对网络有了更多的依赖性。尤其是由于个体综合素质、道德修养和意志力的差异性等原因,很大部分青少年经受不起网络的各种诱惑,进而产生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对青少年有着严重的危害,它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加强治理网络暴力的措施的实施,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网络暴力;青少年;危害;治理措施
一、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
1、加剧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弱化了道德法治观念
网络暴力就是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在语言上有暴力倾向,有肆意攻击的行为,他们发表的所谓意见和看法,对人们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这些意见和看法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具体当事人,而他们的这些意见和看法非常极端和异化,这些人态度偏激,言论具有煽动性,甚至强行扭曲事实的真相和是非的曲直。网络暴力的核心特点是把言论作为重要武器,对当事人进行无底线的攻击和谩骂,甚至进行线下的威胁。网络暴力加剧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进一步弱化了青少年的道德法治观念,网络暴力现象好像是无处不在,不管是抖音直播还是微信群,又或者是从对文章的评论以及购物后评价似乎都有网络暴力的身影。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当今青少年的网络活动比较多,他们会主动或被动的接触各种网络暴力,如果长期在不良语言的谩骂、人身的攻击等暴力形式下生活和学习,这样就必然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青少年由于受虚拟网络的影响,他们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也会将互相指责、攻击谩骂当成一种正常的行为。他们将网络的各种术语用在了日常的交流和沟通中,看待事情的角度也越来越偏激,一步一步发展成了暴力行为,比如打架、斗殴、抢劫等等。很多青少年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了网络暴力的信息传播,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从个体的暴力倾向升级为群体的暴力倾向,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化、匿名化和开放性的特征,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网络活动中为所欲为,不受太多的监督和管理,这样就逐步淡化了道德法治观念。很多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以粗口为荣,在社会热点新闻中以造谣为能,在网络交往中以人身攻击为乐,他们的这些思想和行为不但违反了道德的基本规范,也违反了法律法规。总之,由于网络暴力的存在,加剧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导致了青少年道德法治观念逐渐淡漠。
2、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认知,阻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
网络暴力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认知,阻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具体的讲,网络暴力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个人对自身的了解、对外部世界的基本认知,对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构成了统一的自我意识。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阶段,这段时期青少年本身就对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比较偏颇,很多青少年在学习上比较自负,在生活上比较自傲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网络暴力行为实际是侵犯了他人的权益,而在这个过程中施暴者获得满足感,我们可以说就是一种扭曲的自我意识。网络暴力弱化了青少年作为施暴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行为,使得青少年倾向于这种暴力行为含有一定的正当化甚至正义性,影响了客观思想认知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少年作为受害者在遭遇网络暴力的时候,产生了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怀疑,无法客观和正确的评价自己,无法给自己的人生定位。网络暴力也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青少年长期在泛滥的网络暴力中活动和生活,他们会负面化和片面化的看待社会,他们更多的去关注到社会的阴暗面、关注历史的曲折性。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养成客观的思想认知,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3、不利于青少年的人际沟通,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来获取各种有用的社会咨询和信息,进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协调社会的各种行为,更好地与他人合作。青少年身处在校园的多个同辈的群体之中,需要借助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流,建构校园关系和社会关系。而长期接触各种网络暴力的青少年,当他们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他们习惯以主观的臆断和煽动的情绪来针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固守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用偏激的行为和尖锐的语言来攻击当事人,他们从来不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不以心平气和为基础,这样更进一步的加剧了负面情绪,对人际的关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他们在网络暴力中长期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消极行为和情绪,比如害怕、孤独、沮丧和受挫等等,也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意志不够坚定的青少年经常借助酒精麻痹自己,借用药物冲刷自己,而有的则用更为极端的行为,比如自杀和施暴他人等来危害社会。因此,网络暴力不利于青少年的人际沟通,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二、治理網络暴力的具体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精准的打击网络暴力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要从法律层面来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和崇德向善的网络文化,坚决杜绝网络暴力,让青少年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健全法律法规,出台符合网络发展规律的专项法律,进而精准打击网络上的各种暴力。当前我国在刑事、民事等方面都规定了相关的网络侵权行为,但是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追责和打击相对比较困难,侵权责任主体难以确认,网络暴力侵权证据难以保留,侵权后果难以确定等,2017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也在法律层面上界定了网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以立法形式主要强调推行网络的实名制,推动实名制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推行网络实名制有利于规范网民网络思想和网络行为,有利于更好地界定侵权责任承担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制止和规避了网络暴力。当然从当前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来看,网络实名制的推行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风险,比如部分青少年盗用父母、亲属和其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导致了实际用户和身份信息的严重不符。网络实名制以后一些正确的言论和客观的评价难以发出,网络表达氛围和自由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鉴于此,要继续健全专门的法律法规,既要精准的打击网络暴力,也要对普通个人网民的信息安全和身份安全进行保护。同时政府要积极构建自由言论的表达和协调机制,积极促进各种压力的释放。要重点培养网络治理的思维,不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判断和引导。
2、社会媒体恪守职业道德,进行舆论引导
当前是人人发声的自媒体时代,社会媒体要做好“把关人”,要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有效的检测和引导网络的各种舆论,恪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更好地避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酵和升级。社会网络平台要加大检测力度,对有害的信息进行认真的过滤,严格把握言论的尺度,有效合理引导舆情。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要不忘初心,自重自律,严格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据客观事实真相发布各种互联网内容。
比如在疫情期间,一些自媒体账号就对疫情发表了不实的判断,加剧了人们的恐慌,还有的自媒体账号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了歪曲的解答,这些都会让网络暴力升级,因此,社会媒体要以自身专业的优势,不但要提供权威的信息源,也要以事实为根据进行驳斥,积极引导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發展,以负责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阻碍各种网络暴力的发生。社会媒体要做好信息的把关,对于那些不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信息与内容及时删除,并第一时间封锁谣言者的账号,对于一些网络暴力侵害到他人的利益的情况的网络账号,要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身份信息,协助政府和司法部门坚决追究相关责任。网络媒体要利用自身媒体优势积极宣传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和帮助青少年。一些青少年比较喜欢的网络平台可以建立相关防范和治理网络暴力的网站,给他们提供识别和应对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手段等。网络社交平台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各种网络工具,对于那些发布网络暴力内容和信息的要坚决避免与其交流,并提供相关的举报渠道,鼓励青少年与他们进行斗争。
3、健全校园网络暴力管理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青少年大多数在校园内,他们的网络活动比较多,他们接触各种网络暴力,很多人长期在语言的谩骂、人身的攻击等暴力中学习和生活,这样就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健全校园网络暴力的管理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校要积极完善学生上网行为的管理制度,中小学要严禁学生在学校上网,当然网络课程学习除外,但都必须在教师监督下进行,大学校园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学生网络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完善校园网络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平台检测学生的日常网络动态和网络行为,严格控制网络暴力行为的产生和扩散[9]。建立对不良网络信息检测的机制,配备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网络安全人员,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维护学生的网络权益。要建立畅通、高效和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青少年自我防范的意识,抗击网络暴力的能力。要将国家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引入到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中,让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要将互联网更多的用在学习和工作中,杜绝无效的网络社交和网络行为,养成网络道德价值观念和争取的行为规范。要开展反对网络的主题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漫画、短视频等方式来揭露网络暴力的危害等。
4、青少年自身要增强网络道德和法治观念
青少年要提高自身网络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不要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要成为网络暴力的斗争者。青少年要在互联网中以学习为主,不要盲目在网上发表各种不当和负面的言论,也要有辨别事实真相的能力,不要轻信各种网络不实信息,防止落入网络暴力陷阱中。要积极传播健康的网络信息,对信息有自身的判断、识别和选择,更要经常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好地培育自身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如遇到网络暴力的言论和行为,要按照法律的要求,积极向司法部门和网络监管部门举报。在遭遇网络暴力的适合,青少年不要沉默,不要低落,要自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要向学校、家长甚至有个部门讲清楚事实原委,主动寻求外界的保护。青少年要团结一致,要富有同情心,面对同龄人的一些偏激的情绪和示范的语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要主动向老师和家长说明,帮助同龄人走出网络暴力的误区。青少年要不断增强网络风险防范的意识,积极维护个人的信息安全,账号要自己开通,自己维护。总之,青少年自身要有应对网络暴力的意识和能力,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遏制网络暴力事件的产生和升级。
结束语:
网络暴力就是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在语言上有暴力倾向,有肆意攻击的行为,网络暴力对青少年有很大的的危害,加剧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弱化了道德法治观念、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认知,阻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际沟通,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政府层面要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精准的打击网络暴力;社会层面要求各大媒体恪守职业道德,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校园层面更要健全校园网络暴力管理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自身层面来说青少年要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和强化法治观念,提升认知能力,学会甄别好坏,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徐博,字强.整治网络暴力,营造清朗空间[N].新华每日电讯,2022-03-10(006).DOI:10.28870/n.cnki.nxhmr.2022.001870.
[2]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效应成因研究:结构方程模型的证据分析[J].周曼,郭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3]网络欺凌中的群体动力与身份异化[J].吴炜华,姜俣.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4]短视频社交媒体倦怠对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广东高校大学生为例[J].张鸣民,黄碧婷,刘兢.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5]区域性品牌全国化布局的社交媒体策略研究——以马迭尔冰棍为例[J].喻烁漪. 新媒体研究. 2021(22)
[6]英美学界中国社交媒体研究的现实功利性轨迹——以商业营销功能研究为例[J].曹漪那. 新闻界. 2021(10)
[7]郭璇.学校管理中的蝴蝶效应——校园网络暴力的伦理问题研究[J].财富时代,2021(11):210-211.
[8]网络媒体中的新闻伦理失范研究——以“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为例[J].于也晴. 青年记者. 2019(26)
[9]校园性别暴力的媒介再现研究[J].卜卫,刘晓红,田颂云,熊颖,黄艾,吴昊. 妇女研究论丛. 2019(01)
[10]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生成机制研究——基于TPB模型的实证分析[J].杨金丹. 高教探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