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子女思想道德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2022-07-16 03:21张颖贞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4期
关键词:外来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

张颖贞

一、社会背景

伴随着江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我市务工人员的数量日渐增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随之而来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简单推理一下,假如我市地方政府不去投资,学校也不接纳他们,社会各方面不去关心他们,这些人就会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久而久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就会成为问题青少年,成为被思想道德教育忽视的“死角”。因此,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我市外来工子女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一)社会关注力度的欠缺。

尽管江门采取公办吸纳的方式作为解决外来人员子女读书的主要渠道,但由于现力度有公办教育资源的有限,还有40%的外来人员子女需在外来工子弟学校完成义务教育。低成本运作是几乎所有外来工子弟学校无奈的“通病”,如果说校舍简陋、设施匮乏是表现在硬件上的“病状”,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较低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缺失就成为了制约外来工子女健康成长更关键的因素。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学校来讲,德育工作普遍存在校领导育人意识淡薄对国家有关德育工作要求不甚了解;德育网络、德育制度等常规建设薄弱;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三大类问题。表现更为直观和突出的现象是这类学校领导班子没有明确的德育责任,党、团组织不健全,班主任频繁更换,德育管理工作处于不规范、随意性大、效率低的状态。德育工作的空白点表现在学生身上更多的是养成教育的盲点。

(二)家长自身人文素养与监教力度的欠缺。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員因为个人素质问题,不太注意卫生,乱倒垃圾、随地吐痰。在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身上,还经常会发生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件,这些都使当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有看法,导致一些摩擦的发生,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结帮派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利益受到损害,就容易拉帮结派。部分外来工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慢慢学起了家长的陋习,影响着小孩思想道德建设的健康成长。

另外,外来务工人员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一切以生计为中心,生活压力大以及工作劳累,以致平时疏于监管教育其子女,完全忘记关心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关注。

(三)教师与外来工子女深层精神交流的欠缺。

由于外来工子女的启蒙教育程度低,学业水平普遍较差。大部分老师表现出对外来工子女的不认同,拒绝和排斥的倾向,认为这些学生品学皆差,把学习成绩差简单等同于道德水平差。这种简单化的认识使得教师在与这些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有时会无意识地忽视这些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四)外来工子女自身的常见心理问题。[1]

1.自卑感强烈,心理敏感且脆弱

外来工子女群体常年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却又无法全身心地融入城市生活,使城市人完全接受自己。这样在期待与失望之间徘徊,长期的迷茫情绪不知如何排解,加之又比较容易受到一些歧视,于是常常自卑感作祟,进而使得他们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心境忧郁。

2.缺乏归属感,孤独感较强

其实大多数外来工子女想要和城市孩子一起生活,但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城市户籍,常被视为“外来人口”,他们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在小小年龄的孩子的心灵上打上了阴影。导致这些孩子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变得孤独,多愁善感,处处谨慎保守,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

3.学习动机不足,生活态度不积极

大多数随迁子女往往是被动迁移,随迁子女们有时刚刚获得对一个环境的适应,就又要随着父母变更工作地点而变更学习生活环境。这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久而久之,孩子学习跟不上,直接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信心及兴趣,进而严重削弱了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他们甚至不理解学习对他们的意义,常常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在学校中学习,纪律性普遍较差,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三、我市外来工子女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外来工家庭子女的思想教育现状不容忽视。在尊重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的同时,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群体当中,避免他们在教育这个公共领域中受到制度性的歧视与人为的排斥,扭转他们不断被边缘化的命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笔者以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注重服务、提供保障,突显道德追求

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实现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例如核拔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教育专项经费;如探索以政府为主,鼓励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形式集居点建设模式;如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新居民自治组织,提高自主管理能力。[2]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首先能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生活水平。

大力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办各种形式的民工学校、职工学校和培训班,开展文化知识、法律常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教育,组织劳动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江门市主要针对外来工子女开办的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楼、操场、体育馆、实验室等,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由于人文环境整体规划滞后,所有这些有利条件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因此,可以从宏观上倡导一种教育的人文关怀,进而引发微观层面的各种变化。同时,以小班化教学试点为契机,营造“关心人、体贴人”和谐高雅的人文环境,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多与其他学生群体交流和沟通思想、观念、情感的机会。

(三)引导外来工特殊家庭成员重视子女教育,建立定期家校互访机制

父母总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天然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这种爱本身构成了强大无比的教育力量[3]。但是,忙绿工作的外来工家长双方常常故意或随意地推卸自己不可推卸的教育子女的责任,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完全移交给学校。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家长学校的开设,建立定期家校互访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教育活动模式,做好外来工特殊家庭成员的家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浅谈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对策[J]社会科学,2010,(1):99-100.

【2】外来工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边缘化及其对策—以南京市栖霞区某初级中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0,(5):19-21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猜你喜欢
外来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背后的大问题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外来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
是“量身医保”还是“量身歧视”
学生接送站对解决外来工子女接送难题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