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福
关键词:文学史 文本 群文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整本书阅读蔚然新风。以《水浒传》为例,说它是经典,几乎很少有人提出异议,但若真让你选出一篇作为课文,特别是选出一篇纲举目张的文章来,就颇费一番脑筋。似乎哪一篇也难以独立担纲,总也达不到我们所想的好来。所以,多年来对于教材所选《智取生辰纲》,笔者总觉得是对《水浒传》的唐突。幸而,整本书阅读犹如教坛的一丝新绿,将课程由孤立的碎片走向文本的全体,但笔者认为即使整本书阅读有时也难以触及作品的精神内核,如果再往前走一步,将文学史引入文本的纵深,作品将获得全新的世界。
因为,文学史是文学作品的根基,文学作品是文学史自然的流出。但是多年来,学术分科割裂了作品和作家历史,使得文学作品宛如浮萍,虽有些许的芬芳,但终因缺乏纵深,导致文学的魅力大减。事实上,文学作品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突起,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显著历史。和文学史更注重人物外在形迹的标定相比,文学作品更能反映生命的真实,两者相得益彰。
一、教师梳理文学史线索,提供有启示意义的文本
文学史编年体例最大的优点是思路清晰,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凸显,人物的宏大世界由此展开。在教学设计上,历史事件的选取成为一个有“意味”的环节,所选故事必须典型且具有教育功能。2017 版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一环节应得到教师充分的理解。同时,还要突出故事的多重解读,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文本。
以苏轼为例,我们可以把其波澜起伏的一生概括成以下线索:
1. 童蒙初起:1036 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 年1 月8 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县。祖父苏序,一直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其两个儿子苏澹、苏涣都先后以文学举进士。苏轼的父亲苏洵,打小不喜读书,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三字经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文学佳话。苏洵学游四方,母亲程氏教授苏轼兄弟二人。听母程氏讲授《汉书·范滂传》,奋发有当世志。苏轼生性放达,雅好读书,从小便有为国为民之志。师从张易简,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喜自然。出生是起点,家训家风是孩童后天成长的重要因素,父亲苏洵砥砺求学、后来居上,母亲程氏贤淑刚直、谆谆教诲,老师的仙风道骨以及川蜀特有的神秘主义气息的乡土文化都成为苏轼生命成长的重要因子。这些故事的“敞开”为苏轼作品提供了根基,贡献出具有启示性意义的文本。
2. 学霸人生: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第一次出蜀,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进京应试。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当时力主文风改革的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只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苏轼取得第二名。欧阳修对当时的副考官兼好友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并且放言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3. 仕官凤翔: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后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过河南渑池时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見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与弟弟相互唱和。嘉祐七年春(1062),陕西大旱,祈雨,作《喜雨亭记》。嘉祐八年(1063),陈希亮建凌虚台,苏轼写《凌虚台记》。
4. 赴任杭州:熙宁二年(1069)二月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都纷纷被迫离京。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反对新法。在改革派的重压之下,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七月,赴任杭州通判,在任两年九个月,将政治和文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期间著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诗。
5. 累官密、徐: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做知州。在任两年,苏轼进入了词创作的全盛期。著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这一时期,苏轼名篇迭出,这和其人生经历的开拓有极大关系。苏轼杭州任上和密州的情形绝然不同,他又首次主政一方,经历和视野的变化必然带来文学作品的新气象。熙宁十年(1077)四月在徐州任知州。熙宁十年七月,黄河在澶渊决口,苏轼亲率军民抗洪,展现了他卓越的实务操作才能,徐州得以保全。在徐州东门外建“黄楼”以镇压水患,著有《放鹤亭记》《黄楼赋》。
6.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三月,赴任湖州知州,作《湖州谢上表》。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监狱,即“乌台诗案”。十二月二十八日,被关了103 天的苏轼出狱了。以此为分界线,苏轼的人生由出世渐渐转为入世。
7. 被贬黄州: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到黄州,知州安置他住定慧院。五月,转居长江边的临皋亭。元丰五年(1082),垦东坡、建雪堂,从此号称“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三月寒食节,苏轼以自身的禀赋与生活的历练,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为中国书法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苏轼谪居黄州四年两个月期间,世界观、人生观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文学创作也达到巅峰时期。著有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临江仙·夜归临皋》《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满庭芳·蜗角虚名》《记承天寺夜游》等名篇。
8. 东山再起: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州,赴任汝州团练副使(从八品)。途经庐山,作《题西林壁》。送长子苏迈去饶州任德兴尉至湖口县,著《石钟山记》。经江宁,拜访王安石。两个曾经的政敌,相逢一笑泯恩仇,留下了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文学佳话。元丰八年(1085)五月,知登州(七品)。十月,到达登州五天后,调任京城开封任礼部郎中(从六品)。十二月,抵开封,作《惠崇春江晚景》。元祐元年(1086)初,升任起居舍人(从六品)。不久,又改任中书舍人(正四品)。八月,晋升翰林学士(正三品)知制诰,专为皇帝草拟圣旨,知礼部贡举。元祐二年(1087),又升任翰林学士兼任侍读,做哲宗的老师。至此,连升六次。元祐四年,以龙图阁学士兼任杭州知州,建立官办医院“安乐坊”,疏浚茅山、盐桥二河,疏浚西湖、建苏堤。在任一年四个月,作《赠刘景文》。“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天下人尽皆知。
9. 再度黜陟:元祐八年(1093)任定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苏轼被贬去岭南知英州。六月,又降为建昌军司马(从八品)。八月,到达南康军时,再降一等,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从八品)。绍圣四年(1097),年已花甲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儋州,此时的苏轼已不抱生还的希望,但他却“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在这里办学堂,兴教化。宋代往后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姜唐佐就举乡贡,所以海南人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拓荒者。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在此期间,苏轼作《书传》十二卷,著《志林》。最后完成和陶渊明诗一百二十四首。
10. 溘然长逝:元符三年(1100),以琼州别驾的官职在廉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六月,离儋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过大庾岭, 在真州(今江苏仪征),住在船上,瘴毒大作。作《自题金山画像》诗。六月十五日到常州,上表,请求致仕。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宗苏轼溘然逝世,享年66 岁。
以上十件事,教师可以制成PPT 加以投放,每一张PPT 都是苏轼人生历程的一个片段。教师一方面带领学生重历苏轼诗意的人生,另一方面又对苏轼每一段人生之下的文学作品加以品读和赏析。人生因作品而丰富,作品因人生而获得根基。如果再辅之以地图(形成空间概念)、吟诵、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苏轼的形象就会更加完整而深刻。
二、教师要通过文学史线索,进入文本的纵深
如《记承天寺夜游》以人生随笔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夜晚壮志难酬的苦闷、寻找朋友以自遣的无奈、天边的冷月、一尘不染的夜空、看透世事后的自我解嘲都跃然纸上。特别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展现了苏轼“大空明”“大澄澈”的境界,这和苏轼黄州期间,在安国寺受戒成为居士,除去研读佛经之外,他还参悟禅理不无关系。而且,早在杭州赴任期间,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就流露过这种空明澄澈人生境界的端倪。可见,学识的通透、道家思想的濡染早使其慧根独具,一诗一文的境界是一脉相承的。
又如,同是选取苏轼在黄州贬谪时期的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感情线索:《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就发现气度不凡,即使在贬谪期间也能历览三国,心胸极为开阔,但最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不免流于感伤。至于《前赤壁赋》,开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作者心绪高蹈,全无贬谪之意。作者似乎找到了人生的归宿,人生的悲苦都通过历史或自然化作了笑谈。且《赤壁赋》累篇成章,说明作者对贬谪人生已驾轻就熟,他就像在讲述他人的一个小故事,然后呵呵一笑作结,可谓放达之至。再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极尽悲惨之能事,所表达的感情颇有些绝望。于是有同学说这不对,这不符合我们对苏轼的期许,前文苏轼已经开阔和放达了,后文怎么又陷入绝望了呢?笔者认为,生命并非完全按照进步论的观点单向度地发展,它在不同的境遇中焕发出不同的光辉。生命中有曲折、有反复,才是真正的人生。等到了《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通篇以一种细腻诙谐的笔调,写出了迁客骚人醉饮后的一种小快乐、小狂傲、小清醒、小缱绻、小放达,颇有些故意比肩魏晋风骨的味道。全篇一以贯之的都是这种跳跃的情调和雅趣,作者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什么烦恼悲伤都化作了酒意。《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勾勒出苏轼在黄州感情发展的起伏变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则扮演了人生的小插曲。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也不是生来就豁达,而是有一个慢慢演进的过程,里面也会有转折。正如人总是慢慢学会长大一样,苏轼也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慢慢走向成熟的。由是,我们对文本的追寻便有了生命的厚度,文字也因此获得了它独特的生命。
三、确定研究课题,形成研究成果
2017 年版新课标提出,要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笔者以此为基点,设计出大致的思路可以是这样的 :
1. 教师提出单元教学目标。人教版教材的单元教学都是按主题进行编排的,与原有教材相比,单元模块教学明显加强,课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强调彼此之间的融合。主题教学突破了应试教学单纯强调考点的误区,还阅读为本真阅读、专题阅读、深度阅读,力求在宏观上进行补偏。教师应结合教材意图设计,选取单元内容的整合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间的关联,并允许新的生成。如,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了“苏轼《赤壁赋》与屈原《离骚》贬谪文化的同与异”这一论题。
2. 学生自主研究文本。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应由师本向生本转变,强调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与单篇教学不同的阅读生态。学生把有关联的一系列文本整合在一起,经过自己的思考,整合归纳,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来。这个观点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从内容,也可以从艺术手法角度着手。观点尽量选取有价值的,有助于语文学科语言的建构和生成,有助于促进语文思维发展,有助于审美鉴赏,有助于文化传承。例如,有学生提出“苏轼作品中‘月’意象对李白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3. 生生合作、生师合作,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基于自己的思考,围绕某一议题开展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确定的观点加以深化和拓展。“闲聊”
催生了个人的深入思考,使文本走向深處。教师可以参与对话,进行集体建构。教师基于自己的知识基础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但教师应该放平心态,不能居高临下,我们只是话题的参与者,在知识建构和接受新事物方面教师并不比学生高明许多。
4. 师生总结提升。教师应提供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共享,以达到提升的目的。教师也可以放低身段,与学生一起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因为在真理面前,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师生共写,师生共谈,教学相长。
综上,本文以苏轼群文为例,探讨了从文学史的角度走向文本纵深的路径,学生在学习苏轼群文的同时了解其人、了解其事。同时,苏轼传记又为学生人格重塑提供了范本。文本再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走向文本纵深的导引。文学史走向文本的纵深的目标由此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