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梦香,陈斌,陈度煌,薛凌展,胡振禧,樊海平,吴斌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马口鱼(),别称桃花鱼、宽口、花杈鱼、坑爬等,隶属脊椎动物门(Chord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马口鱼属(),是东亚溪流中特有的小型淡水凶猛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至海南岛的大部分淡水水域。马口鱼食性为杂食偏肉食,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青睐,是部分丘陵、山区主要经济鱼类。
2021年6月5日,对野生马口鱼开展了全同胞家系选育,亲鱼一对一交配,产生了28组F代家系鱼苗。6月8日,鱼苗出膜后置于泡沫箱中暂养30 d,7月8日转移到水泥池网箱中饲养。水泥池面积为66 m,水深70 cm,池中等间距拉3列尼龙网网箱。网箱(1 m×1 m×1 m)网孔为0.25 mm,每列10个网箱。每个网箱配备微孔增氧气盘,并覆盖遮阳网,防止马口鱼跳出。鱼苗入池后,用质量浓度为0.5×10mg/L的聚维酮碘浸泡,2 d后开始投喂,每日08:00、16:30各投喂1次,投饵量为体质量的5%。水泥池每天换水30 cm,水温25.0~29.0℃,ρ(溶解氧)6.0~8.0 mg/L,pH值7.0~8.5。
7月14日,个别家系开始出现1~2条死鱼,其他鱼正常摄食和活动。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浓度均在正常值范围内;7月15日,个别家系出现几十条死鱼,死鱼外表无异常,其他鱼正常摄食和活动;7月16日,家系死亡量达到100条以上,部分病鱼出现离群、不吃食、烂鳃现象;至7月20日,死亡量>1 000条,部分病鱼规律性地旋转游动。测量了2个家系各10条鱼的全长、体质量,全长分别为2.0~2.4和3.3~4.1 cm,体质量分别为0.078 0~0.124 3 g和0.479 2~0.719 9 g。
7月15日,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鱼进行了水封片镜检,其体表和鳃发现多个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有一马蹄形核的生物,经诊断为小瓜虫病。
7月15日,镜检病鱼发现有小瓜虫,立即将质量浓度为6×10mg/L的鱼健安洒入池内;3 d后池内换水,换入质量分数为0.5%的食盐水;1 d后池内换水。8月1日,镜检鱼体未发现小瓜虫。
小瓜虫病主要流行于养殖水温及气温低于27℃的春季和冬季,易感鱼种为无鳞鱼。鱼类高密度养殖时容易暴发小瓜虫病,且后期易继发细菌感染,小瓜虫大量寄生时,会导致鱼类死亡。鱼鳃上寄生小瓜虫时,会出现鳃黏液分泌增加、鳃丝充血、鳃呼吸急促等现象;鱼类体表寄生小瓜虫时,同样会出现体表黏液增加、体色变浅等现象;小瓜虫大量寄生时,鱼体表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
该次马口鱼家系幼苗小瓜虫病发生在夏天高温时期,说明小瓜虫耐高温能力增强,马口鱼(有鳞鱼)也可能成为易感鱼种。病例中,小瓜虫主要感染鱼的体表和鳃,体表没有出现白点症状,可能是因为发现、治疗及时,小瓜虫寄生数量不多;鳃上寄生小瓜虫,出现了鳃黏液分泌增多,部分鳃丝腐烂,导致死亡。
鱼类养殖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日常管理中,对水质分析要坚持1周至少2次,定期镜检鱼体是否有寄生虫和其他病害,对底泥定期进行清淤。每日观察幼鱼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方案。病鱼死亡后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扔到池塘外围,以免引起后续更大范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