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与竞争态势研究

2022-07-15 07:11冯海珊
市场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态势效应竞争

冯海珊 高 青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换挡时期,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作用的工业发展地位仍旧突出。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工业集聚效应、工业集聚竞争态势等情况对于引导中国工业集聚发展、分布和转移方向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主要指生产相同类别产品的企业和与之上下关联的企业在某个具体的区域内生产要素、资源及分工在不同的层次上发生变化,并不断集聚于某个地区的现象。工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形式之一,是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产业集聚则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渠道。当下明确在工业在中国中心城市的集聚发展状况,不同中心城市间工业集聚的竞争态势比较,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十几年来中国中心城市工业发展的大致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为中国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和布局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在此背景下,以中心城市为研究范围,对其工业集聚效应、竞争态势进行研究,对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合理布局以及产业推移方向的选择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相关研究

1.对工业集聚效应的研究

国内关于工业集聚效应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张妍云(2005)运用各省的工业数据分析了中国工业的发展路径,并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工业集聚效应,认为工业集聚会导致各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黄阳平(2011)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考察了福建省九地市之间在工业集聚互相影响的空间作用模式,认为九地市之间的工业集聚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孙军(2009)通过建立地区和国外市场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全国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地区市场潜能对工业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性。季阳(2011)通过对工业集聚效应相关理论的剖析,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对国家今后的工业布局规划作出政策建议。金煜等(2006)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发现经济开发、城市化的改善有利于工业集聚,同时沿海地区也具有工业集聚的优点。朱英明等(2012)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通过各省级数据,在中国式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双重背景下,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损害是否对工业集聚产生约束作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姚德龙(2008)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中国各省工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省域的工业分布存在空间相关性。

2.对工业竞争力的研究

国内关于工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学者对各省的工业竞争力均有研究。吴玉鸣(2003)通过构建工业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31 个省级区域工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估,表明影响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因子有多个方面。吴二娇(2009)通过分析珠三角各市的数据,考察其工业竞争力的状况,并对拉动经济提出政策建议。曾春水等(2012)则构建了中国地级市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中国286 个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水平,并尝试将集聚和外部联系作为空间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探讨在不同的工业发展水平下,综合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空间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程度。万娅则利用计量软件对贵州省第二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和产业竞争力进行测算,认为贵州省的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集聚度和产业竞争力较高,而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产业集聚的和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威悦等(2011)以云南省为例,在基于GEM 模型量化的三级(共23 个指标)工业产业聚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通过比较分析产业贡献率和主要行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提出要提高云南省工业集群竞争力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开放度的结论。

(二)国外相关研究

Hironori Yagi 在对中国省、自治区数据的计算基础下,利用专业化系数对食品行业产业集聚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专业化系数与食品行业销售利润率呈正相关,支持行业集聚的积极外部效应。Ana Maria Bonomi Barufi 等通过对巴西集聚产业经济范围的调查,计算了五个经济部门的每小时个人工资对数的单独模型,得出高科技和低科技制造业受益于巴西城市或大都市规模的结论。Philip McCann and Daniel Shefer 讨论了交通基础设施、企业地理位置、集聚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现代企业面临的空间交易成本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改变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郑丹和笃太郎(Dan Zheng and Tatsuaki Kuroda)通过动态面板方式,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政策对产业专业化和区域集中的影响做了调查,发现高科技产业集聚在沿海地区,集中度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何侃飞(Canfei He)通过分析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发现集聚经济来源于制造业和外国投资活动的聚集,美国、香港和台湾的制造商倾向于重视进入国内市场,而日本的投资者则喜欢港口城市。

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见,学者对于工业集聚效应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对中国中心城市的工业集聚效应进行研究分析,也鲜有涉及到竞争态势这一研究分析。本文以全国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工业集聚效应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及定量研究,对推动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参考价值与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范围、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范围界定

本文对中心城市的分类参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国中心城市的界定如表1 所示。

表1 中心城市地区涵盖范围

(二)研究方法

1.工业集聚效应的测度方法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又称专门化率或地方专业化指数,它是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是经济学中常用的衡量某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的指标。在对产业的研究中,通过区位商指标可以对区域优势产业进行分析,进而衡量出某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聚程度,计算方法为一个地区特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2.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变化率的测度方法

将统计好的2003-2019 年的相关数据代入前面LQ 的公式之中,可得到这一时间截面中所有年份的LQ 值,同时,以 2015 年和 2019 年这两年的 LQ 值作为参照,按下列公式(2)计算可得到两个时间段间的工业集聚效应变化率R 值(表2):

(三)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可信度,本文评估的所有数据均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2020),其中大理、库尔勒、阿克苏、喀什、拉萨五个城市的数据缺失,对实际测量结果并无太大影响,故忽略不计。LQ 值均由年鉴中2003—2019 年间的统计数据经整理计算后得到。

三、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竞争态势分析

(一)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

分别将全国中心城市2003-2019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代入公式(1),可以得到这一时段内全国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的集聚值(LQ),再代入公式(2)即可得出这一时段内的工业集聚效应变化率(R),反映为全国中心城市的工业集聚效应和变化趋势(见表 2)。

表2 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情况

(二)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

1.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模型构建

在维度上分别选择静态指标(产业集聚度LQ)及动态指标(工业集聚变化率R),并分别作为横轴、纵轴绘制图形,分别以1,0 为临界值,将其分为四个部分,进而构建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竞争态势模型(图1)。在中心城市工业竞争态势模型图1 中,位于右上角的领先区代表的是产业集聚度LQ 值>1且R 值>0 的中心城市,是所有区域中发展最好的区域,意味着其工业竞争态势程度高;位于左上角的发展区代表的是产业集聚度LQ<1 且R 值>0 的中心城市,工业实力仅次于领先区,处于正在发展的时期;位于右下角的成熟区代表的是产业集聚度LQ>1 且 R 值 <0 的中心城市,工业集聚度较高,发展实力也次于领先区;位于左下角的弱势区代表的是产业集聚度LQ<1 且R 值<0 的中心城市,是所有区域中工业发展较差的区域,意味着其工业竞争态势程度低。

图1 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模型

2.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分析

根据前面所设定的指标及构建的模型,以产业集聚度(LQ)为横轴,2003-2015 年和 2003-2019 年两个年份之间的工业集聚变化率(R)为纵轴,分别绘制全国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竞争态势演化分析象限图(图2、图3),对比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两个年份工业集聚的过程。据上图对中心城市工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全国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的竞争力态势分布处于不均衡状态,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①领先区(I:LQ>1,R↗)

第I 区域是中心城市中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对比2015 年与2019 年的工业集聚竞争态势象限图2 和图3,结合表3 可以发现2015-2019 年间工业领先区的中心城市数量增长较快,且分布广泛。2015 年工业领先区包括郑州、徐州、烟台、九江等共34 个中心城市,2019 年工业领先区包括重庆、温州等45 个中心城市,LQ 值均大于1,产业集聚度也逐渐增大,表明其产业集聚度高于全国中心城市的平均程度,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其中郑州、徐州、南通、嘉兴、连云港、淄博、烟台、潍坊等25 个中心城市的工业竞争态势在五年间始终良好,一直处于领先区域;这些中心城市整体工业集聚竞争态势高于全国大部分中心城市,是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地区,且大多是中型城市而非传统意义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汇集了较多的人力、技术,给区域工业集群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图2 2003-2015 年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分析象限图

表3 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分析表

②发展区(II:LQ<1,R↗)

第II 区域是中心城市中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处于发展时期的城市,对比2015 年与2019 年的工业集聚象限图2 和图3,结合表3 可以发现五年间工业发展区的中心城市数量略有增加。2015 年工业发展区包括重庆、武汉、成都、南宁等27 个中心城市,2019 年工业发展区包括武汉、成都、沈阳、哈尔滨等共29 个中心城市。虽然这些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度(LQ)略低,表明这些城市工业集聚程度低于全国中心城市的平均程度,但R 值的增大说明这些中心城市工业的竞争优势在2015 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的情况。2015-2019 年发展区中心城市的数量持平,大部分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度值增大,从长远来看,这些中心城市未来工业发展前景较好,属于全国工业集群的重要发展潜力区域。

图3 2003-2019 年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分析象限图

③成熟区(III:LQ>1,R↘)

第III 区域是中心城市中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处于成熟时期的城市,对比2015 年与2019 年的工业集聚象限图2 和图3,结合表3 可以发现五年间工业成熟区的中心城市数量稍有增加,分布依旧紧凑。2015 年工业成熟区包括天津、青岛、无锡、常州、苏州、宁波、绍兴、珠海、东莞和威海10 个城市,2019年工业成熟区包括深圳、厦门、无锡等13 个中心城市。其中无锡、常州、苏州、宁波、绍兴、珠海、东莞、威海8 个中心城市的工业集聚竞争态势五年间始终保持不变,一直位于成熟区域,说明这些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幅度较小。成熟区的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处于成熟期,但工业集聚竞争变化率R 值的下降趋势意味着2015-2019 年这一时间界面内这些中心城市的工业竞争态势从整体来看有减弱的趋势。由于服务型空间的扩大发展,工业空间开始逐渐外移,部分中心城市在工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向服务业及第三产业集中转变,不断内化空间结构,逐渐实现各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④弱势区(IV:LQ<1,R↘)

第IV 区域是中心城市中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处于弱势时期的城市,对比2015 年与2019 年的工业集聚象限图2 和图3,结合表3 可以发现五年间工业弱势区的中心城市数量大幅减少,但更加分散化。2015 年工业弱势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西安等共26 个中心城市,2019 年工业弱势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10 个中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兰州和海口五年间一直处于工业弱势区。这些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度(LQ)较低,其工业的集聚效应低于全国中心城市的平均程度,而R 值的减小说明这些中心城市的工业竞争优势从总体态势上来说正在逐年减小。通过表3 可发现,2015 年和2019 年弱势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都有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型城市,这些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低下说明其产业结构格局可能开始发生变化,由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服务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开始加快对中心城市内部功能的发展,工业集聚不再成为这些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根据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竞争态势的测度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心城市在工业集聚、竞争态势两个方面的相关结论如下:

在工业集聚方面,区域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提升明显,高层级中心城市工业集聚效应减弱。由于拥有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东部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的工业集聚水平不断上升,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较猛,逐渐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在工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优势,且大量的外商投资提升了中心城市的工业集聚效应,对中国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湖北、河北、江西等中心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资源,劳动力充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受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高层级中心城市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但在2003-2015 年间产业集聚度逐年下降,其工业集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在竞争态势方面,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整体提升,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提升势头迅猛。根据分析,全国中心城市在2003-2015 年间工业竞争态势上升的城市数量多于下降的城市数量,大部分中心城市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工业竞争态势,整体均提升,发展潜力较大,东部及中部中心城市的提升势头迅猛,边远地区及上海、深圳等经济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的竞争态势减弱,对中国工业整体发展产生了制约。但全国地区的竞争态势差距悬殊,并且存在着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虽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国家给予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工业发展涉足较少,造成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

(二)政策建议

在工业集聚方面,加快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相融合,提升工业化水平,形成高层次工业集聚效应。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产品创新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实现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核心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化与传统工业相融合,提升工业化水平。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从产业链、技术链着手,利用循环绿色能源、连锁经营、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方式联结产业链条,将工业企业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转变为工业集聚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牢牢抓住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给予政策的优势,将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引进高水平和专业技术人才,提高高新工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推动工业集聚效应的技术升级,形成高层次工业集聚效应。

在竞争态势方面,促进中心城市间工业园区合作与竞争,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心城市竞争态势。为了改变现阶段全国中心城市工业集聚竞争态势差异性现状,应该结合各城市的实际产业聚集情况,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能有效推动中心城市工业化进程。在全国中心城市中,有不少城市在工业集聚竞争态势领先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园,并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增长的核心区,因此,这些城市一方面要利用区域的优势保持工业集聚效应的稳定增长,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品牌,一方面要在工业集聚竞争态势较弱的中心城市内建设工业园区,通过优秀工业园区的引领,全面考察了解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自然资源等因素,破除地区之间的障碍,调整区域空间结构,通过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促进中心城市间工业园区合作与竞争,构建科学的中心城市竞争态势。同时,政府可以采用更加积极的手段加强工业园区的内部服务体系,例如合理制定一系列资金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加大绿色循环资源的力度等。

猜你喜欢
态势效应竞争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画与理
竞争的合适位置
2019年12月与11月相比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态势
感谢竞争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偶像效应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