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里的大神
一名普普通通的图书管理员,却被大家封为“图书馆里的大神”。
他叫顾晓军,在国家图书馆工作。在过去的12年里,他自学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十几种语言,甚至对古老而艰深的波斯语、希腊语也有所涉猎。这一切源于顾晓军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历史、文学、哲学等著作的浓厚兴趣,这些著作多是用德语或拉丁语写成的,因此他需要去学习更多语言,才能读懂。顾晓军说:“很多人会觉得古典语言枯燥、无趣,对着书本看几行就要打瞌睡,但这就是它吸引我的
一封来自太空的回信
不久前,北京市某中学的同学们给“太空教师”王亚平写了一封信。信里写到,在天宫课堂中,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在大家心里埋下了探索太空的种子。大家并不觉得校园生活离太空很遥远,在学校里,阅读科普读物、科幻作品,用文章和画笔描绘想象的太空和空间站;在科技节上探秘航天实验,设计制作航天模型:课外,参观航天城,走进还原的太空舱……大家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着太空。这封信被拍下来,上傳到空间站。几天后,同学们收到了来自太空的回信。“太空教师”王亚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勉励同学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梦想飞船发射的时刻,飞向属于自己的浩瀚星空。”
巧读君有话说
哇,相信收到回信的同学们一定非常振奋。看看王老师的描述:每每飞临祖国上空,透过舷窗俯瞰中国,广袤的陆地、雄峻的高山、绵延的江河、无垠的海洋、泾渭分明的海岸线尽收眼底。这盛景,是不是更能激发大家探索太空的热情和信心呢?相信大家会带着回信中的谆谆教诲与嘱咐,继续追逐梦想,奋发前行。一部分。最初接触希腊语的时候,因为看不懂,所以我会不断地查阅资料,记录更多的东西,每读懂一个片段我都会特别兴奋,这促使我不断地去学习。”
巧读君有话说
可以看出顾晓军是一个热爱阅读、专注于阅读的人。在工作的间隙,他会在工位上读书;下班回家的地铁上,他也会读书。他没有把阅读当成一项任务,也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去阅读,而是单纯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如果你也有自己感兴趣的世界,不妨也去书里探索探索。
数百万年前,这种猫头鹰竟然不上“夜班”
在大家的印象中,猫头鹰都是“夜猫子”,晚上出来活动,白天踪迹全无。但是不久前,中国科学家竟然发现了一种不上“夜班”的猫头鹰的化石,这种猫头鹰被命名为“日行中新猛鹗(xiāo)”。化石出土于甘肃省临夏盆地,距今已有600万年的历史。化石中的猫头鹰身长40厘米左右,头骨、翅膀、腿部等结构都清晰可见。
但是,如何证明这只猫头鹰不上“夜班”呢?据研究者介绍,白天活动的猫头鹰与晚上活动的猫头鹰在眼睛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前者的巩膜骨内径较小,因为白天不需要太多的光照就可以看清物体,而后者的巩膜骨内径更大,这样才能尽量在夜间汇聚光线。研究者将这块猫头鹰化石的巩膜骨与55种爬行动物,以及包括多种猫头鹰在内的360多种鸟类的巩膜骨和眼眶大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这种猫头鹰的眼睛对光线的开放度较小,这样就能使透入的日光大幅削弱,从而在正午时分也能看清东西。
巧读君有话说
非常幸运,这是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鹗形目鸟类化石。研究者们还利用鸟类多样性数据库中超过360个物种的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统计分析,发现现存猫头鹰的祖先几乎都是“夜猫子”,只有鸺鹞(Xiūliú)属和中新猛鹗属的祖先是“白日行者”。这一发现,将重建猫头鹰昼一夜行性的演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