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培育:数学课堂的应然追求

2022-07-15 01:11郑锦云
新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深刻性全面性分配律

郑锦云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数学被称作“思维的体操”,对提升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开阔性、全面性等品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扣知识本质,精心设计活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巧引导,妙追问,提升思维灵活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中,问题是导学引思的有效载体。巧妙的引导与追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打开学生思考的场域空间,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剖析教材,细究知识本质,分解知识要素,形成若干个指向知识机理的核心问题,以此串联课堂,调动思维。

例如,执教“认识负数”时,教师以“假如这世界没有负数可以吗?”“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等问题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从负数的价值、特点、应用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对负数的认识。在对话“假如这世界没有负数可以吗?”时,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没有负数,如果要表达“零下几度”“低于海平面多少米”用文字即可,部分学生坚持一定要有负数,这样表达起来更加简便。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以前学了那么多数,为什么不够用呢?”并追问:“以前的数表示什么?而负数可以表示什么?”在这样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跳出原来的思维困局,明白生活中有许多表示相反意义的事物,正数表示其中一种,负数表示另一种。由此,学生理解了负数存在的意义,厘清了0与正数、负数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追问,进行适时且恰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变换思路,点燃思绪,使其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很好的培育与发展。

二、多比较,重归纳,强化思维深刻性

比较与归纳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个事物的观察与比较中,抽象概括出事物所包含的共同特征,这样既能有效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又能切实塑造其思维深刻性的品质。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中,教师多次组织比较与归纳。其一,在情境的支撑下,学生得到两组等式:(49+41)×12=49×12+41×12,(140+160)×2=140×2+160×2,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横向、纵向观察两组等式,学生在对比中发现:(1)都有相同的数字,结果也相同;(2)左边都有括号,右边都没有括号;(3)运算顺序不同,左边是先算两个数的和,再乘另一个数,而右边是这两个数分别和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紧接着,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抽象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其二,在练习环节,教师抓住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两个模型之间的混淆点,出示判断题,引导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把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点。其三,在课堂的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比较新知旧识,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在知识的纵向联系中,学生发现原来在横式、竖式计算中,就已经大量接触了乘法分配律。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对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归纳提炼,助推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层内化,并借此锤炼思维的深刻性。

三、巧设疑,造冲突,延展思维开阔性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按照已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来展开数学思考,但同时也常常受固有思维的影响,陷入僵局而不自知。此刻,需要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思维困境,巧妙设置问题,制造认知冲突,暴露思维的迷思点和局限性,冲破思维定势的壁垒,从而发展思维的开阔性。

例如,在执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以“根据面积大小猜测信封中的图形”来导入,第一个要猜的图形面积为1平方分米,学生很自然想到是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第二个要猜的图形面积为3平方分米,学生由于思维惯性使然,认为是3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当揭晓答案为不规则图形时(如右图),在学生讶异之余,教師追问:“为什么想到的都是长方形?”学生从中反思:平常见到的一般都是长方形,忽略了别的不规则图形。这是一次打开思维局限的尝试,学生打破自身思维盲点,开阔思维的空间。

而后,在本课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又设计了趣味性的习题,“老师家里也有一个面积为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猜猜看,它的长和宽可能分别是多少?”学生猜有可能长是20厘米,宽是1厘米,也有可能长是10厘米,宽是2厘米。教师追问:“长方形的长有可能比20厘米还长吗?”有学生猜测不能,已经是20平方厘米,再摆下去就是21、22……已经是极限了。慢慢地,有学生认为可以,只要宽改成0.5厘米,长改成40厘米就行。教师继续跟进:“长有可能比40厘米还长吗?”此时,学生思维完全被打开,大胆猜测长很长、宽很短的情况,甚至继续把宽缩短,长可以很长很长,长到无法计算。在教师的设计中,学生对面积与面积单位的探究经历如体验悬念迭起的剧情,也正是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性,突破了思维局限,持续生成思维延展的道路。

四、多勾连,促迁移,发展思维全面性

数学是一个立体交互的知识系统,具有整体性、逻辑性、结构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大概念”的教学理念,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单个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知识、经验的正向迁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同时也发展思维全面性。

例如,笔者研读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教材发现,“小数的意义”一课均强化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弱化小数与整数本质上的关联。若按照教材循规蹈矩,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小数、分数、整数的整体认知,难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性。在不少名师的课堂中,他们对小数意义的教学进行重构,以“1”为临界点,不断满十进一,形成十、百、千、万等,不足1则不断十分,退一当十,精细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特别是吴正宪、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在吴老师的课堂中,借助小方格、小方块的直观,演示1通过“涨”形成了10、100……1通过“缩”得到了0.1、0.01……罗老师以数数导入新课,唤醒计数中的“十进”经验,而当所出示的方格涂色部分不足1时,学生数数出现了困难,产生了“十分”的需求,最后将“十进”联系“十分”,深化对十进制的认知。两个课堂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与整数本质相通,体会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法从整数扩展到分数的特殊形式。如此,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小数的意义,还建构了完善的认知体系,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挖掘数学思维潜力的突破口。在数学课堂中,理应以培育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开阔性、全面性为目标,实现以思维灵活性变化思路,以思维深刻性揭示本质,以思维开阔性解开束缚,以思维全面性健全体系。这样,既满足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又契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真切诉求。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首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念育琛)

猜你喜欢
深刻性全面性分配律
游戏治疗在全面性发育迟缓儿童语言康复中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信号全面性对雷达系统的影响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让经典不再遥远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对教学的作用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