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利导,教出科普文的“三味”

2022-07-15 01:11胡宏枚
新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蝌蚪科学知识学段

胡宏枚

统编语文教材从低学段开始就选编了不少科普类文章,这些科普类文章都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散文、说明文。这类科普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的任务,还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任务。教学低学段的科普文,教师要根据低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征,遵循科普文的文体特点,因“材”施教,因“文”利导,教出科普文的“三味”。

一、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任务,教出“语文味”

“科普文”虽姓“科”,但中心词还是“文”,即普及科学知识的语文。统编语文教材低学段选编的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更要引导学生品味承载科学知识的语言现象、文本情趣。所以,科普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教出科普文的“语文味”。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科普文的文本特征创设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完成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青蛙成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告诉学生要从小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课文中角色较多,语言生动浅显,内容趣味性强,能满足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低学段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重要范本。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创设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既落实语言学习的任务,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这篇科普文教出纯正的“语文味”。

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主要安排了以下四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1)分角色朗读,读准人物的语气。(2)通过朗读认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请各位学生按照示例用文字为小蝌蚪画像,介绍小蝌蚪的样子。示例:我是小蝌蚪,我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蝌蚪与青蛙的外形进行对比,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任务,读短语,并借助短语说句子,先用加点的词“披”“鼓”“露”“甩”各说一句话,然后再进行说话升级,从四个短语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短语,试着用自己选中的短语说一句话。(4)读懂整个故事,从青蛙的角度设计情境,进行整合式语言实践训练,如青蛙妈妈说:“好孩子,你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从小青蛙的角度来讲述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落实低学段学字、学词、学句、阅读、表达等教学任务,让科普文教学的课堂氤氲着浓厚的“语文味”。

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与品质,教出“科学味”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點,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方法划分为观察、比较、分类、假设、实验等。低学段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将科普文教出“科学味”。

1. 巧借图片,培养观察习惯。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普文是以童话的形式讲述故事,除了课文,教材在文中和课后练习中都安排了与之对应的插图和图片,这些都是科普文的辅助性文字,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思维力的媒介。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忽略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在引导学生读懂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感知隐藏在童话中的科学元素——小蝌蚪的成长规律。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系列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出示课后练习2上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小蝌蚪成长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笔者依次在黑板上板书:“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 尾巴不见了”。

(2)打乱图片顺序,学生上讲台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内容调整好图片。

(3)观察图片,借助句式“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引导学生口头讲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整合阅读,培养发散与聚合思维。

二年级学生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为了让学生积累动物成长规律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进行整合阅读,引导学生运用发散与聚合思维,探求小蝌蚪和小壁虎的成长规律。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笔者发给学生《小壁虎借尾巴》的打印文稿,让学生自主朗读,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比较分析小蝌蚪和小壁虎成长变化的特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小壁虎历经千辛万苦去借尾巴,没有借到,自己却长出了长长的尾巴;小蝌蚪到处找妈妈,找到了妈妈,自己的尾巴却消失了,变成了青蛙。虽然,小蝌蚪和壁虎的成长过程不一样,但它们的成长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自然真奇妙,动物成长的规律真有趣,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通过以上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聚合思维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启发,既向学生传授了科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热情。

三、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的兴趣与愿望,教出“兴趣味”

由于低学段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及注意力不持久的原因,他们一开始可能对科学知识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在感知科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根据科普文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科普文教学课堂中注入趣味性元素,营造浓浓的“兴趣味”。

1. 创设情境,创编儿歌。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学完了诗歌《比尾巴》后,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创设情境,出示一张张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小动物,开展“比尾巴”学习活动。笔者曾设计这样一个学习活动:孩子们,这场比尾巴大赛真是热闹非凡啊,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来参赛,看它们来啦(出示各种小动物图片),我们来为它们创编一首《比尾巴》儿歌吧(出示诗歌):

谁的尾巴能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尾巴能拨水。

谁的尾巴能赶苍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尾巴能赶苍蝇。

谁的尾巴能再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尾巴能再生。

谁的尾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样的大比拼活动既能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学生口头创作诗歌的灵感与兴趣。

2. 穿越时空,角色扮演。

课堂就是大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主角。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普文的书本中走出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比如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后,教师可以创设时空穿越的情境,假设课堂就是美丽的大自然,学生就是小动物,一起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样的表演活动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让学生在表演中真实地体验到小蝌蚪成长的规律,并生发出学习的兴趣,锻炼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教师在低学段科普文教学中,既要用教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又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充分利用科普文中的科学元素来渗透科学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为学生今后的语文以及科学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教师要深度探索科普文的教学价值,教出科普文中的“语文味”“科学味”“兴趣味”。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小蝌蚪科学知识学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小蝌蚪
小蝌蚪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