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欣 田杨洋 李英菁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步。近年来,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问题逐渐改善,课程活动不断增加,教学场地有所延伸,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团结意识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然而,学校劳动教育在课程创新、方式变革、专业师资、创新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同时,在科技发展、产业变革背景下,新的劳动形态不断涌现,劳动课程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变革。
伴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内容再次引发关注。本次论坛邀请一线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对“双减”之下的劳动教育进行深入探讨。
议题一:创新课程建设,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
学校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场所、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学校应当如何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进行结合,拓展教学场地,创新教学内容,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
龚文莉:长期以来,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外培训负担挤占了学生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再加上片面的人才观和育儿观,导致劳动教育成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中的“短板之短板”。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必须主动作为,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全流程评价。
为了让劳动教育系统化全方位推进,湖北省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在“让爱成就梦想”的爱心文化理念下,构建了“基础+特色+融合+活动”的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指每周一课时的劳动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不同年级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特色课程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的四个校本课程群,让学生围绕学习和生活提升劳动知识、技能,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未来职业意识;融合课程指在语文、历史、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有重点地纳入劳动题材,数学、科学、地理、体育等学科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活动课程指学校围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主题,以集体劳动和体力劳动为主,带领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强化实践体验。
聚焦日常劳动,学校将校园按班级划分劳动责任区域,保持一天两扫,班内分组维护教室卫生,每周评比,为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聚焦生产劳动,学校将三楼平台开辟成学生劳动实践场地栽种花草,让学生体验除草、松土、播种、育苗的生产全过程;聚焦服务性劳动,学校重视培养学生服务与责任意识,组织学生清扫校园周边环境,靓化城市街道……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郭明新:劳动课程建设的成效决定着劳动教育能否入手、入心、入行,决定着劳动教育目标能否实现。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八府庄小学在新城区教育局大力支持下,持续探索开展劳动教育路径,以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为抓手,从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课程场馆化,通过基地实践让学生对劳动入手。2013年,八府庄小学将劳动教育纳入改扩建总体规划,先后投入700余万元建成“一园三区五室”的劳动育人新平台(1200平方米红领巾花园;769平方米红领巾成长种植区、200平方米培植區、300平方米果园区;手工车间、木工车间、陶艺坊、厨艺坊、创客空间5个劳动实践部室),学生可以不出校门亲自动手种植农作物,在手工车间精进手工劳动,在厨艺坊尝试家务劳动……全方位体验劳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劳动兴趣。
课程体验化,系统规划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入心。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八府庄小学立足五育融合,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通过劳动技能涵养劳动观念、通过劳动知识形成劳动习惯为主线,进行了不同学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设计。
课程框架设置自我服务、手工制作、种植培育、职业体验等四个板块,按照“5443”的学时比例划分,共180个学习项目,分学段配置相应学习项目。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为主要活动形式,形成我校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如《发芽的土豆我拯救》课程要求学生观察土豆发芽情况,学习种植方法,实地种植,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认知劳动的过程中品味劳动情趣,形成劳动意识。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用评价促进劳动精神入行。学校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编写多维度劳动教育评价手册。学校“阳光少年争章”评价全面客观记录劳动教育过程,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见证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张海兰:去年10月份,我作为西安市劳动教育专家组成员,对全市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课程落实、教师配备、教材选用、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发现劳动教育仍是现今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劳动实践操作性不强,学校重视度不够,家长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存在不愿、不会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现象,还有学校把劳动教育局限在课堂劳动技能的讲解上,达不到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的要求和预期。
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三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制定了家庭、学校劳动课表,一二年级指向劳动意识的普及与认知,三四年级指向劳动习惯,通过观察果蔬的生长条件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五六年级指向劳动素养及劳动价值观的进一步培育。学校注重劳动题材的整合,以草莓种植课程为例,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写草莓观察日记;数学学科引导学生测量土地面积、估算草莓棵数,完成相关的数学问题;美术学科以漫画形式展现草莓的生长过程,指导学生在种植园周边的墙壁上进行彩绘。同时,开展每日“和润小种子早课堂”学习,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
针对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校建立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比如,美术教研组的教师在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时,会结合美育,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显性种子课程和隐性种子课程。显性种子课程包含植物捶拓、蓝晒、干花、树叶拼贴等艺术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深入自然,通过捡树叶、分种子、拼摆粘贴等动手活动直观感受种子的力量、生命的伟大;隐性种子课程主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陶艺、传拓、版画、书法、扎染、面塑等艺术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中完成作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印记。
随着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学校劳动教育不断获得佳绩,被评为2020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
胡清: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金庭宝庆路学校所在的湘潭市雨湖区是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本土红色教育资源也丰富。多年来,我校坚持“做一颗爱劳动的红色种子”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师生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红色劳动教育,将红色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红色劳动“种子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红领巾小农场”“耕读园”等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整合学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实践。
学校开发系列红色劳动教育“种子课程”,包括“耕读实践种子课程”“劳动创意种子课程”和“幸福生活种子课程”三大项目。每一个课程项目又由多个子课程组成,以教育活动项目的形式实施,并设置相应的红色先锋人物、红色主题活动等作为思想引领。
开展“劳动创意种子课程”中的子课程《神奇的种子》和《土壤的秘密》时,我们请来了袁隆平院士的徒弟——湘潭农技专家邓述东带着学生一起种植“五彩稻”,听邓叔叔讲述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在《百草为药》子课程中,学生们将红色先锋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作为学习榜样,对生活中常见的薄荷、车前草、蒲公英、紫苏、金银花等植物进行观察和学习,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子课程《自然笔记》《土壤的秘密》与科学学科有机结合,科学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方式去倾听自然声音;《发现之光》《爱心分享》等子课程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习作载体,引导学生以快乐、积极的心态去参与劳动、关注生活,培养想象力,提高习作水平;生长在“红领巾小农场”里的花生、南瓜、辣椒等蔬菜和“红领巾果园”里的杨梅、桃子、李子等水果都成了美术课最好的写生素材;《成长二三事》《志愿服务》等子课程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质教育素材,又是道法教师课堂教育最佳素材。
曾凤侠:劳动教育是支撑其他四育的基础性要素,是五育并举的有力抓手。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洛滨小学注重五育并举、学科融合,构建了“1395”劳动课程体系。“1395”即1个目标——培养劳动品质,3类课程群组——基础课程、探究课程、创新课程,9种课程——快乐生活课、岗位体验课、田园劳动课、职业启蒙课、节庆实践课、研学实践课、公益服务课、创客制作课、艺工设计课,5种途径——劳动必修课、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项目活动。
融通化提取教学内容。每周一次的劳动必修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洛滨小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水润德育”内容体系,从学段特点出发,挖掘各学科的劳动实践内容,结合节日文化、地方资源,融通设计适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开发田园劳动课程《我与蔬菜同成长》,为三年级下册习作训练《我的植物朋友》提供丰富生活素材;数学学科组自制抽拉式课程表、钟表、口算练习卡片、几何图形、计时器等学具,让知识在动手中变得更深刻;结合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依据学段特点有梯度地设计环保科技小制作、航模作品、乐高机器人搭建、3D模型制作、编程智能控制等主题课程。
项目化设计主题课程。洛滨小学融合多学科,构建序列化的大综合课程,课内整合班队会、综合实践、劳动以及其他学科课堂,课外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项目化实施,实现五育并举。
三四年级是认识自然、感知生活的关键期,学校为三四年级学生开发大综合课程《跟着节气去探究》,引导学生开展“绘制节气创意画”“进行节气科学小实验”“跟着节气学种植、做美食”等系列活动。惊蛰时节,学生走入自然聆听虫鸣鸟叫,手工创作春景装饰品;春分时节,为蔬菜绘制名片,种植蔬菜,并建立种植档案,挖野菜做菜团……正是基于真实的劳动情境,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功能,在学科融通与项目学习中入脑、入心。
江年跃: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湖学校践行“为未来而教”的办学理念,根据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要求,整体构建劳动育人体系,聚焦劳动教育的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发展,形成机制健全、课程完善、资源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推进劳动教育体系一体化建设,实现内涵发展。
深耕立身修心育全人。五育融合要突出心育为本。劳动教育不是身体的机械运作,而是在环境创设、任务驱动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身心合一,在劳动中磨炼心性,最终达到劳动品质、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我校每周一次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无缝衔接家校劳动实践,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以成长记录册的形式记录点滴成长;设计独特的劳动班会课,每周组织学生整理书包、抽屉,讨论值日方式和值日守则,以小组合作劳动的方式维护班容班貌。
厚植劳动精神树品牌。劳动教育的可视化是劳动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学校斥巨资把2500平方米的楼顶改造为瓜果飘香、蔬菜满地,集休闲、观光、劳动功能于一身的劳动基地平台。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种植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热爱劳动、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
走进巨大的空中菜园,一块块小土地被分给全校66个班,菜园里各种植物长势喜人。小学低年级拔草、识苗,中年级松土、浇水,高年级育苗、施肥,初中学生则负责收割、储存、烹饪蔬菜。
为了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学校将课堂“搬”进空中菜园,这里不仅是全校的劳动教育阵地和美育基地,还是生物课程户外课室、社团活动基地、校园环保基地。语文写作课上,教师把学生带入“农场”,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撰写作文;历史课上,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一同探究古代劳作方式;科学教师带学生来这里采集素材,共同探索植物成长的秘密。学生们纷纷表示:“来空中菜园上课有趣极了,一点也不枯燥。”
议题二:打通教育场域,形成教育合力
劳动教育的主体不仅限于學校,家庭、社会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当如何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场域的劳动体验,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刘俊:在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实施要有系统思维,需要融通课内与课外、家校社多种资源。劳动教育的责任不全在学校,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需要在不同场域、不同主体间营造劳动教育的情境,为学生构筑良好的劳动教育平台。
劳动实践一体多元,学科渗透潜移默化。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凤凰初级中学按照年级、班级对校园服务作业进行了系统设计,将校园的环境卫生区、花坛景点、蔬菜基地、寝室内务等劳动项目进行划片包干。学校将劳动之味融入各学科,美术课上带学生欣赏描绘劳动者的画作,音乐课上唱一唱劳动人民的歌曲并介绍歌曲的背景,道德与法治课上了解身边劳动者的故事……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特色活動启智育美。家庭是一个全景式的劳动场域,是学生劳动教育的启蒙馆。学校通过公益大讲堂、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增强家长劳动教育意识。家长要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在劳动前进行具体的任务布置和耐心指导,劳动后有客观的评价和奖励,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劳动。
助人为乐情暖社区,志愿服务成人达己。社区公益服务让劳动教育更丰富、更有意义。学校成立了师生志愿者组织,到社区图书馆做义务管理员,参与社区植树绿化、清理垃圾和防疫宣传等活动,进入养老院照顾老人、整理房间、给老年人表演节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通过劳动感恩社会,提升了自己的价值感。
躬耕田间沉浸体验,劳心劳力亦知亦行。地处边远农村,学校主动与当地企业对接,先后建立了6个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凤娃古寨旅游景区,回顾农耕文明的发展历史,体验农耕生活,培养敬畏土地、节约粮食的意识;走进古法红糖基地,学习甘蔗的种植方法,参观熬糖车间,了解“五榨三滤两浮一沉”的工艺程序,给学生带来新鲜的知识与生动的劳动体验。
刘灵松:要落实劳动教育,仅有学校重视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场域。因此,学校要“穿针引线”,做好整合工作。
转观念,穿好劳动教育的“针”。青少年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等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意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只盯着孩子的“分数”,不少家长甚至认为劳动会“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成绩。所以,学校首先要转变家长的观念,要让家长理解劳动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雨花中学开设“卓越家长学苑”,邀请专家、学者对家长进行培训,通过学校公众号等平台表彰劳动好、习惯好的孩子,让家长认识到:劳动与成绩并不矛盾,爱劳动、经常参加劳动有利于孩子长期发展。
提能力,串好家庭教育的“线”。有一部分家长对“劳动”认识不到位,所以不支持学校劳动教育,但也有一部分家长思想上支持,只是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知道孩子在当前的年龄阶段该参与什么劳动、能参与什么样的劳动。因此,我校设计“三个一”活动,要求学生“一周帮家长做一次家务,一月做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学期学会一道菜”,每周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并发布“学生生活习惯量表”,让学生家长能够对表对标,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重特色,引好社会资源的“线”。由于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很多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在学校和家庭中难以开展,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引进社会资源。我校综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了长沙市雨花区非遗馆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馆内的30个传习所、359个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不仅能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享受劳动创造的快乐,更能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张宝成: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东埠中学聚焦“双减”施策,以劳健体、以劳树德,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1423”劳动育人模式,即以“厚植劳动情怀”为目标,采取四项措施,设计两张清单,开展三方评价,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突出四个关键,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一是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开齐劳动课程;二是挖掘学科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三是整合利用校内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大力开展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设立烹饪、园艺、家政等与劳动有关的社团;四是深化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组建劳动育人专家研究团队,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培训,并聘请家长成为劳动教育导师,与教师共同落实劳动教育。
设计两张清单,夯实劳动育人基点。一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建立家庭劳动教育清单。设计必做和选做两张劳动教育清单,适量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劳动项目,保证每天1小时劳动时间。在实践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还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学会了感恩。
二是社会劳动教育清单。学校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并撰写调查报告。在实践中,学生不仅有效锻炼了劳动能力,还增强了劳动意识、服务意识。
开展三方评价,提高劳动育人实效。学校制作家庭教育评价记录表,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含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开展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定期评选“劳动小能手”“劳动小达人”,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升劳动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