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程度和相关因素

2022-07-14 02:37牛角
智慧健康 2022年14期
关键词:骨髓胃肠道靶向

牛角

(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0 引言

肿瘤是人体微环境发生变化后,在某些刺激因素如烟草、放射线等诱导下器官或组织局部细胞过度增生后形成的病变,随着肿瘤的发展会出现一些前兆症状,比如身体明显消瘦、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不想吃饭、乏力、发烧、咳嗽、咳痰、腹痛、腹胀、腹泻、大便出血、咳血、鼻子出血等,这都是恶性肿瘤的前兆,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的特点是生长比较缓慢,边界比较清楚,有完整的包膜,多是过度增生或化生导致,通常不会突破组织的基底膜,具有局限性,没有侵袭能力。大部分良性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病人感觉不到不舒服,恶性肿瘤有比较明显的症状,能够突破组织的基底膜,并且可以进一步侵入下层组织,或者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特点[1]。对肿瘤患者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抗肿瘤药有很多种类,一般需要根据作用原理来选择用药。目前临床上肿瘤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①化疗药物是非选择性的抗癌药物,根据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临床又有多个分类,由于它的非选择性,因此化疗药物的临床毒副反应较多;②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的抗癌药物,临床上作用机制也是不同的,靶向药物的治疗更有针对性;③生物制剂生物制剂主要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机体自身的抗肿瘤作用;④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抗肿瘤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药物主要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⑤中药制剂,目前临床上有很多中药制剂中也含有抗肿瘤的成分,因此临床上也用于辅助抗肿瘤治疗,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在肿瘤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导致所有的抗肿瘤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都可能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尤其对增殖旺盛的细胞如骨髓、肠上皮、生殖细胞等具有抑制杀伤作用,若不及时处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延缓或中断抗肿瘤治疗,甚至可危及生命[2-4]。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收治的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程度和相关因素,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本科室接受治疗的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45~57岁,平均(50.36±1.48)岁。

1.2 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接受治疗的100例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肿瘤、给药方式以及给药途径等临床信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原因。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从胃肠道刺激、骨髓抑制、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循环系统损伤等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对年龄、性别、药物肿瘤、给药方式以及给药途径等临床信息进行对比研究。

(3)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物,主要对铂类、抗代谢药物、植物药、靶向药物、抗肿瘤抗生素、中药以及激素类抗肿瘤药物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患者使用肿瘤药物化疗,有45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刺激,占比为45.0%;出现骨髓抑制反应患者有32例,占比为32.0%;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13例,占比为13.0%;出现循环系统损伤的患者为10例,占比为10.0%;对比显示出现胃肠道刺激反应的患者明显较多,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n,%)

2.2 分析不良反应的原因

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肿瘤、给药方式以及给药途径等临床信息进行对比研究,≥60岁肿瘤患者、静脉给药方式、≥1个月连续给药时间等因素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多,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服用肿瘤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n,%)

2.3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物种类

本次研究患者使用的肿瘤药物分为铂类、抗代谢药物、植物药、靶向药物、抗肿瘤抗生素、中药以及激素类,其中铂类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多,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肿瘤药物种类(n,%)

3 讨论

抗肿瘤治疗药物有很多种,既包含临床上常用的化学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药物,同时也包含最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免疫治疗药物等。在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中,包括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长春瑞滨、顺铂、卡铂、依托泊苷、足叶乙苷、表阿霉素、阿霉素、草酸铂等药物。而在靶向药物中包含治疗肺癌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比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也包含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单克隆抗体类的靶向药物,比如贝伐珠单抗等。在内分泌治疗药物之中,包含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CDK-46抑制剂等,除此以外,免疫治疗药物还包括了PD-1、PD-L1的抑制剂等[5-7]。

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很多,由于每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不同,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体内不同的系统和器官造成不同的影响,因而也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刺激、骨髓抑制、神经系统损伤以及循环系统损伤[8-9]。胃肠道反应是肿瘤患者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是主要反应,食欲减退是仅次于恶心、呕吐的胃肠道反应,因病人不思饮食,影响营养摄取,使病人身体衰弱,降低对化疗的耐受性而影响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最常见的是白细胞数量减少,通常出现在化疗停药后1周,停药后10~14 d达到最低点,因此需早期发现骨髓抑制情况,根据骨髓抑制的程度及化疗时间进行相应处理,骨髓抑制出现并发症后果很严重,可以合并严重感染、重要脏器出血,从而危及生命[10-11];神经系统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外周神经包括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梢神经炎、深腱反应消失、下肢无力;循环系统损伤表现为无力、活动性呼吸困难、发作性呼吸困难,还有脉速、肝大、心脏扩大、水肿等症以及不可逆的心衰[12-14]。本次研究选取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不良反应的100例肿瘤患者,研究探讨肿瘤患者应用抗肿瘤药物后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其程度和相关因素,研究数据表明:所有患者中有45例出现胃肠道刺激,出现骨髓抑制反应患者有32例,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13例,出现循环系统损伤的患者为10例,对比显示出现胃肠道刺激反应的患者明显较多,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铂类、抗代谢药物、植物药、靶向药物、抗肿瘤抗生素、中药以及激素类等肿瘤药物中,铂类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多,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肿瘤、给药方式以及给药途径等临床信息进行对比研究,≥60年肿瘤患者、静脉给药方式、≥1个月连续给药时间等因素出现的不良反应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治疗前医生需详细了解肿瘤药物的特性,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同时要多加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肿瘤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促进肿瘤患者预后[15-17]。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数据表明,引发肿瘤患者在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与肿瘤患者的年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方式有关,在治疗时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骨髓胃肠道靶向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骨髓穿刺会大伤元气吗?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评价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最后一个夜晚
赞美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