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更加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更好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条件。“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还能够优化高校教育资源,使其达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分析与再认识,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路径,构建并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中同行评议机制的多向度重构研究”(BIA200167);2020年度徐州工程学院教研课题“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YGJ2035)
[作者简介] 毛学松(1977—),男,江苏泗阳人,博士,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41-04 [收稿日期] 2022-01-13
一、研究背景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永恒的追求[1]。一些学者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做法方面,诸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与安排、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服务等。
(一)“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刘焕阳强调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强化人才培养定位与体系建设[2]。赵长林认为要切实按照“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3]。于鹏认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弄清楚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目标[4]。
(二)“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与安排的研究
辛忠指出“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教学范式的更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5]。向立文认为要深化公共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公共基础课程看作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6]。
(三)“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谢艳娟认为根据兴趣特长和个人发展定位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7]。郎启训认为在高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结合地方教育特色、学校教学实际、市场需求、个性发展步步展开[8]。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服务的研究
李进华认为学生服务要全面化与专业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关怀[9]。于瑞强认为学生服务要多样化。为鼓励学生创新,创新学分可充抵选修课的学分[7]。
二、对目前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反思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不足、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比较片面。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高校要能够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来考虑问题,对相关问题要进行反思。
(一)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表现为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比较单一,综合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所学的知识内容倾向于单一的知识,知识过于应试化,主要倾向于谋求职业,还有就是偏爱学科知识的理论学习,忽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有。所学知识严重背离了人才培养目标,背离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之中,实用教育导致综合能力不足,已经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高校的功能应该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而不是独立的。
(二)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多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的人才目标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时代的鲜明特色。但是目前中国教育方针与教育实践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表现得还是显而易见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维定式的缺陷,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所具有的各类表达形式,并没有考虑各种不同个体的个性、不同的气质类型、所追求目标的差异性。目标设置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偏颇
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知识结构陈旧老化,所学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所处时代具体实践的体现。知识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具有时代性。目前整个世界都处在信息化时代,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知识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不管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还是科技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都是空前的,因此高校的知识结构要科学合理,能够反映所处时代的特色与需求。传统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开放度不够。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路径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是适应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的,这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也标志着中国的人才培养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为了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高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所示,这对于高等教育充分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确立具体的育人目标
“以學生为中心”的育人目标,就是要求大学的育人定位是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知识、能力与素养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大国公民。高校应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在社会发展趋势的框架下,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素养、能力与兴趣爱好等综合条件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特征、成长规律及高校的文化氛围与学术氛围,来制定比较具体与全面的育人目标。只有这样,高校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
要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及素养体系三个主要方面来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方面要了解国际通行的有关规则与他乡异国文化,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这是对学生国际化相关知识的培养,要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包括生存知识与有关专业知识。能力体系方面要使学生能够在全球化环境下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要使学生在知识经济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的能力。素养体系方面要了解多元化的世界,也要知道相关的人文伦理知识与原则,深刻认识到知识在未来知识经济中的价值。
(二)加强公共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离不开公共课的建设的,这是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方面,高校在做好专业课程安排之后,公共课程就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育体系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尽可能把每一位学生培育好,高校尽可能做到把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到最大化。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公共课是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的,几乎所有高校会把公共基础课程看作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高校能够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夯实学生专业基础。高校的专业课程主要是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学科基础课程主要目标是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理解有关的基础专业知识,拥有相当的通识性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本专业获取本学科有关专业知识的载体与主要的渠道,是本专业必须修完的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三)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一直存在着灌输教育,教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由这种硬性灌输改变为学生自由发展,要尊重学生专业与个性多元化发展,这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与关键,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便于差异化管理与培养。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特长与兴趣等进行分类,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依据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市场需求,把学科专业分类,学程进度分段,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分为一定层次,培养顺序也要分流,按照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根据学生个体发展意愿,构建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组建专业学院,就是相当于一个特殊班级,在全校选拔成绩优异的学生,把这些优秀学生汇聚到一起,进一步提高通识教育水平与学科专业基础,以期达到培养高级人才之目的;还可以组建技术创新学院,每个学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学院,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乐之所学,学有所专”。
(四)建立能够保障学生基本学习权利的教学管理系统
把“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把“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实际的教学管理当中,包括专业课程的安排,有效的课堂活动及学生课外学习实践等,需要不断地完善与维护学生选择专业的权利,学生既要拥有专业课程的选择权利,也要拥有学习自主的权利,还要拥有独立与自由发展的权利,这样的教学管理系统要迅速建立或者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完善专业大类招生平台系统,实行比较顺畅的二次专业分流,给学生充分的专业选择权利。实行专业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初次选择,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待考虑成熟以后再做决定,这也为更好地实现二次分流做准备。要坚持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结合高校专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科专业门类为基础,实行按照专业大类招生,给予每一位学生至少一次机会,一般是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后,就可以进行专业分流。目前也有一些高校将专业分流分成二轮进行,第一轮是按照学生成绩排名,专业排名靠前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在全校申请选择他们心仪的专业,第二轮是按照当初招生的专业大类进行自主选择专业。到了第六学期结束,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内的学习方向,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表现。
完善学分制课程平台管理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高校应该制定有关大学学分制的实施方案,或者发布有关大学学分制选课的具体管理办法,总之要发布或制定一系列的学分制有关教学管理文件或者具体措施,进一步规范学生转专业、选择课程、成绩评定及课程重修等教学重要环节。高校要做好专业课程选修与公共选修课的运行管理与服务工作,还要制定以学定教的教学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权利。高校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育体系的框架下做好为学生服务工作,适当增加教学方法观摩示范课,深入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推广翻转课堂教学,优化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总之,不管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自主权。
参考文献
[1]张建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绩效评估的内涵與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18,39(3):55-61.
[2]刘焕阳.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33(12):67-70.
[3]赵长林.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河南教育,2018(10):36-39.
[4]于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2(7):90-100.
[5]辛忠.以學生为中心,构建一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16(3):1-4.
[6]向立文.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完善课程体系[J].档案学通讯,2018(3):74-78.
[7]谢艳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内涵的拓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5):28-31.
[8]郎启训.地州综合性高校发展的创新之路:“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J].红河学院学报,2016,14(2):111-113.
[9]李进华.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灵活多样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11):92-96.
Re-recognition, Ref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O Xue-song
(Finance College,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establish mor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needed by the country. The “student-center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an respect and love students more, and create conditions for better talents. In the “student-center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e can also more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 them achieve a more reasonable allocatio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lso reflects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bes into the era value of the “student-center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we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student-center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build and improve the “student-center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center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reform 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