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的困境与治理出路

2022-07-14 09:46郑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

郑文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对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体多维”协同育人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具有主体多样性和层级多重性特征,导致实践中出现共识不足、制度缺陷、融合乏力等困境。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和协商共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提供学理支撑。必须树立整体观念,通过政策文本研读达到思想共识,加强教育引导促进思想认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制度协同,搭建课程思政、网络、校园文化等多元阵地促进融合协同。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治理出路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云南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云南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研究”(SYSX202033);2021年度云南中医药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医药文化一体七融八步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JP202125)

[作者简介] 郑 文(1971—),女,湖北仙桃人,硕士,云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7-0001-04 [收稿日期] 2022-01-2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体系,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协同课程、实践、网络等育人阵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校内外各类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频共振,共促育人目标实现。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存在诸多困境。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发展动向,治理理论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难题提供学术窗口和可行理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旨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不足的窘境,需要各类思想政治资源协同联动,共同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和有序。但在具体运行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机制在观念共识、体制机制、融合发展等方面遭遇深度合作的难题。

(一)协同育人共识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是由多元主体构成,具有复杂的系统,既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市场等控制参量主体,又涉及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等序参量主体,在各类主体间达成协同育人共识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虽然能够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规律把握不够精准,缺乏协同育人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和科学可行的支撑体系、监测手段、激励措施和评估体系,导致对实践指导作用不佳。

其次,高校管理与育人存在盲区。部分高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德育工作,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协助育人管理工作,专业课负责知识传授,缺乏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和协同育人管理机制,削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导致管理育人合力不足。

最后,一些高校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理念。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相脱节,专业课教师以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己任,缺乏对课程情感目标和思政目标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注于理论讲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动力不足,导致实践操作层面存在短视行为。

(二)协同育人制度存在缺陷

倘若仅从文献上研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研究并不少见,但从理论文本转化为实践文本的成效而言,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文本描述,在制度层面缺乏流畅有效的体制机制,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协同育人缺乏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体系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谋划。而现实生活中高校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整体运行样态的顶层设计,势必造成不同的主体囿于各自工作条线的子目标,协同育人难以达成同频共振。

二是协同各方缺乏组织结构上的整合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涉及党群、行政、教学等多个部门,在组织结构上分属不同的层级管理系统。其中,思政部通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的主动方,而其他部门是协同被动方,需要强有力的运行机制促进彼此之间的有效整合。然而,这种相对松散的组织关系,容易导致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甚至可能引发“分力”和“壁垒”。

三是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缺失。体制机制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主体行动,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和秩序。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本质上要求构建一个集管理、教学、科研等于一体的多层级的教育体系,而分工合作的协同机制是关键。然而,实践中部分高校缺乏流畅有效的执行、监督、激励、评估等体制机制,协同育人的理念就不免会层层弱化,甚至层间断裂。

(三)协同育人阵地融合乏力

当前高校协同育人制度供给不足,造成治理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融合发展行为难以落实,各类思想政治育人要素彼此分割、互动乏力,缺乏开展协同育人的系统性和耦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育人主渠道,聚焦理论宣讲,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等主阵地聚焦主题教育,忽视思想理论的引领,导致育人合力不足。

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参与专业课程建设不足,专业课教师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德育元素融入,二者缺少“主渠道”与“一段渠”的同频共振。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讲授与学生日常思政引导融合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理论教学引导,忽视学生日常思政融入。学生日常思政聚焦活动式教育,强调娱乐性而缺乏思想性和教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引领作用有待提升。

二、治理理论对“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的理论支撑

(一)治理理论研究动态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治理危机”一词以来,治理理论迅猛兴起,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国外研究者认为,治理是共同目标协商与共识达成过程[1],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2],是政府分权由多元行动者参与的网络,强调政府权力对伙伴关系的主导和制约作用[3]。而在社会中心论者(如Philippe Schmitter)看来,政府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治理依靠的是各行动者之间的自主协商。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治理研究引起我国学界关注。学者们围绕国家治理(杨开峰,2020)、社会治理(孙计领等,2022)、合作治理(朱明哲等,2022)、协同治理(任婉华等,2021)等领域展开研究。国内学者认为,治理是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4],是配置主体责权利的制度安排[5],具有多元主体、多种手段、协作网络和持续互动等特征[6]。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不是控制,是主体的持续互动[7],不斷丰富治理研究的新视角。

(二)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对“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理论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治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可以界定为高校党群、行政、教学等部门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而形成的系统完备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行为程序等的总和,目的是不断提高政策执行效能,具有协同性、多维性、联动性和整体性等重要特征。

协同育人是治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各个育人要素的整合及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协同本身就是治理理论的内在要义[8],协同强调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全面整合[9],系统内观念、制度、机制、行为的匹配度都将影响整合效能高低。作为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协同互动的共生模式,借助主体共振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而育人合力能否实现取决于系统内不同要素的互动和耦合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结构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有效回应传统育人机制中主体间难以流动和有效融合不足的障碍,能够突破主体间隔阂,实现各类育人资源跨组织整合,避免多维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和行为局限,最大限度激活创新活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的治理体系和关系网络中,各个主体具有明确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呈现的诸多问题,源于主体之间缺乏良好的协同育人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带有政治性和公共性的活动,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主体是不能完成的,而应该依托党群、行政、教学机构等部门,借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网络建设等多维阵地协同育人,形成多元参与的“一体多维”耦合型协同育人模式。

三、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路径优化

(一)加强教育引导,促进思想认同

协同育人共识达成至关重要,治理理论认为没有一个行动者能够拥有足够多的知识、信息和能力来单独主导一种特定的管理模式。必须树立整体性观念,通过教育引导达成理念认同。

一是树立整体观念。破除以往仅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思维定式,树立系统思维,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注重功能互补,强化整体联动。在操作层面,由学校组织制定总体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团委、学生处、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各二级学院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

二是通过政策文本研读达到思想共识。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相关政策文本研读,做好相关文件精神的传达和宣传,将政策文本转化为管理文本,在精神解读、理念共识、指导策略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政策与对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融合。

三是加强培训学习提升理念认同。高校应发挥理论优势,在运作模式、创新手段、操作程序等方面下功夫。借助集体学习、专题讲座、管理培训等方式帮助教育行政人员和高校教师明晰协同育人意蕴、价值和目标,使其更为准确地把握自身在思想政治理论治理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最终促进协同育人目标达成。

(二)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制度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举措,需要设定相应的契约规则和制度安排,不同制度安排可能导致不同的治理行为,需要借助相关制度和体制机制来协调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组织领导体制,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发展战略、重大政策措施、审议重点工作,确保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创新政策举措。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协同育人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着力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优化育人环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落实到位。各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协同育人分工与合作。

三是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目标任务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年度评价、中期评估、终期总结”的闭环考评机制,定期开展综合评估和专项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问题。强化结果运用,把育人实效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三)助推多元阵地融合发展,达成行动协同

治理理论倡导多元主体协同行动实现善治[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多维”协同育人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涉及高校教学、党群、行政等多个部门,要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网络、课外思政等育人阵地协同发展。

一是協同课程思政,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挖课程思政内涵,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抓好课堂建设,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协同网络思政,发挥网络育人功效。制定网络教学工作方案,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协同育人阵地。利用中国大学慕课、超星、腾讯课堂、智慧树网等多个平台,自建空中课堂、混合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探讨“网络+思政”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德育元素,促进思政目标达成。

三是协同课外思政活动,增强课外思政育人成效。健全学生日常思政管理体制,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学生日常思政队伍建设,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劳动教育等活动中,打造形式多样的“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全国科学道德宣讲教育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ROSENAU J N, CZEMPIEL E O.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4.

[2]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3]KLIJN, E H, STEIJN B, EDELENBOS J.Theimpact of network management on outcomes in governance networks[J].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0,88(4):1063-1082.

[4]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1-5.

[5]杨开峰.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概念性框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3):3-15.

[6]金莹,刘艳灵.协同治理视角下公共文化云服务模式的运行逻辑与优化路径[J].图书馆,2021(2):15-21+28.

[7]黄桂婷,李春成.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研究:以宁波立邦社区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1):33-34.

[8]胡元林,曹如军.治理视角下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21(2):20.

[9]SERRANO V, FISCHER 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7,18(5):599-615.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One Body with Many Dimensions” Coordinated Education: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ZHENG Wen

(Marxist Institute,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one body with many dimension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Because “one body with many dimension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longs to different functional departments,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diversity and level multiplicity,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such as lack of consensus, institutional defects, lack of integration and so on. The governance theory emphasizes multiple participation and co-governance through consultation,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one body with many dimension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e must establish an overall concept, reach an ideological consensus through the study of policy texts,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promote ideological identity, improv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promote institutional synergy, and build multiple fronts such a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and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integration and synergy.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e body with many dimension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governance solution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