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7-13 13:21何雯娟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 何雯娟 ◇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确定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从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作出的精准定位,也是对职教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通过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习得专业技术技能,同时也需要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一条“以语文教学提升综合素养、以课程思政引领价值塑造、以专业实践强化技术技能”的融合发展之路,是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具有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等性质。

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大学语文应在强调语言本位的基础上,主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定位进行合理延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专业实践”的“三轴联动”模式,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精神、专业技能的协同培养。

(一)稳固基础属性

虽然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经过了长时间的基础语文能力训练,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而言,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法和习惯仍待优化,因此仍需接受针对语文能力的强化训练。

“‘语言’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大学语文安身立命之本”①杨建波:《给大学语文教师的建议》,武汉:长江出版社,2018年,第55页。。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确保语文的本质属性,坚持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赏、思、行”等专项训练,培养语言文字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通过讲授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积淀文学基本常识、厘清文学发展脉络、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强化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实现提升语言能力、丰富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的教学目标。

(二)融入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聚宝盆,大学语文课程要充分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通过讲授《孔孟语录》《史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面对苦难》等经典文学作品,传播爱国精神、奋斗精神、仁爱精神、探索精神,引领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三)服务专业教育

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专业技能是核心竞争力,而人文素养则是优势竞争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应有回应。”②倪淑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索》,《教育学术月刊》2021年第16期。

大学语文课程应主动服务专业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立足语文教学内容,创设语文教学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场景,鼓励学生运用播音诵读、视频采编、绘画创意、舞蹈编排等专业技能,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开展二次创作,创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善于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③李镰:《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探究》,《汉字文化》2021年第2期。

(一)精选教学内容

1. 回归语言本位,强化语文训练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由徐中玉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高职版第四版)。教学中选取有助于夯实语文基础能力的文学作品,针对文学基本常识、语言使用规范、阅读鉴赏方法等进行补充与强化。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基础,笔者选定了13篇课文进行精讲(如表1所示),采用“行为——内容矩阵表法”,梳理了教学内容、学生行为及教学目标的关系。在确定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中,侧重诗歌和议论散文两种文学体裁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评价、综合、价值能力。

表1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行为——内容矩阵表

2. 深化课程思政,实施价值引领

如表2所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赏析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浸润,形成价值认同,树立责任意识,培养担当精神。

表2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目标

3. 创设实践平台,助力专业学习

大学语文课程既是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为学生提供知识储备、能力储备和素养储备。知识储备即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科学、生命、哲学等多种门类多个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有效地提升知识水平和知识密度。能力储备即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同时,加强常用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策划、报告、总结、求职信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技能。素养储备即通过讲授《张中丞传后叙》等作品,引领学生感悟工匠精神、树立劳动精神、培养协作精神。

(二)转变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进一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提升教学实效。

“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开展混合式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课堂中的合作成效,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①朱淑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汉字文化》2021年第14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实践“课前导学、课中体验、课后拓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课前导学,即借助慕课资源,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参互话题讨论、作答配套试题等方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课中体验(如表3所示)即教师基于经典文学作品,创设互动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课后拓展,即“学以致用”,充分利用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等特征,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面向播音主持专业授课时,组织学生录制诗歌诵读音频,为其他专业学生提供范读材料;面向编导专业、摄影摄像专业授课时,组织学生对课堂互动环节进行现场录制,并于课后借助专业剪辑软件完成后期制作,成品视频则发布于班课平台进行展播;面向产品、图文等专业授课时,组织学生通过海报设计等课程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优化评价方式

在“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专业实践”模式下,课程教学形成了动态闭环,因此“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已不再适用,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习得、价值观塑造、专业技能实践进行多维度考评。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评分、学生互评等方式,多角度测评学习结果。同时借助在线平台,对教学过程开展动态追踪,考评教学全过程。

以《诗经·蓼莪》为例,如表4所示,选取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评价主体,采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立体评价教学效果。

图1 “大学语文”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表4 《诗经·蓼莪》教学评价方式

结 语

高职院校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专业实践“三轴联动”模式,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该模式能够推进课程定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更新与优化。“三轴联动”模式在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专业优势相结合,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自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