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ICU 2病区 300140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心脏外科的常见手术,我国每年约有20多万的心脏病患者接受此种术式,有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1]。但心脏瓣膜置换术操作复杂,术中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致使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风险较高,严重阻碍患者术后康复[2]。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及控制成为临床护理亟待解决的问题。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是一种常见的抗血栓机械设备,主要通过充气腿套的反复吹气、放气对下肢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从而加速下肢血液循环,避免下肢DVT的发生[3]。足踝屈伸运动是一种常见的康复锻炼方式,主要通过足踝关节运动来促进下肢血液和淋巴循环,防止静脉或静脉窦内血液瘀滞,从而预防下肢DVT的发生[4]。本文旨在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联合足踝屈伸运动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DVT形成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6月—2021年9月接收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纳入标准:①择期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②术前血栓风险因素Caprini评估≥2分;③意识清楚,问答自如;④对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心脏外科手术史;②既往有DVT病史;③先天或后天凝血功能障碍;④严重外周血管疾病;⑤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禁忌;⑥足踝屈伸运动禁忌;⑦精神障碍类疾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5(54.28±6.21)岁;单瓣膜置换16例,双瓣膜置换14例。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6(54.32±6.20)岁;单瓣膜置换15例,双瓣膜置换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DVT预防护理,术前专科护士采用血栓风险因素Caprini评估表对患者的下肢DVT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告知患者下肢DVT的发生机制、危害性及预防知识,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帮助其抬高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每日为患者进行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2次,15~20min/次,按摩时力度适中,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适时询问患者下肢有无酸胀、疼痛等不适感受,如有则需及时给予下肢彩超检查,以便早期识别、早期发现下肢DVT,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1.2.2 研究组:在常规DVT预防护理同时又给予间歇式充气压力泵联合足踝屈伸运动预防干预,具体如下:(1)抗血压栓压力泵预防:仪器为AirPro-300型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172261773),输入功率50VA,治疗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合适腿套,协助患者将双下肢伸进腿套,调整好松紧度,以能容纳1~2指为宜,再将压力充气管连接到泵上,打开电源,调整压力旋钮,压力一般为30~45mmHg(1mmHg=0.133kPa),依次对患者大腿、小腿、足踝等部位进行加压,术后8h即可开始治疗,每次治疗2h,3次/d,持续应用至术后1周。(2)足踝屈伸运动:术前借助图文手册及宣教视频指导患者正确足踝屈伸运动方式,并让患者演示一遍,确保患者动作规范,术后12h督促患者开始进行足踝屈伸运动,让患者平躺在床上,先深呼吸,同时踝关节背伸30°,维持3s,接着深呼气,同时踝关节趾屈45°,维持3s,交替进行,3~5min/次,10~15次/d,持续运动至术后1周。
1.3 观察指标
1.3.1 凝血四项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8h、术后1周的各项凝血指标变化,包含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
1.3.2 下肢周径差: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下肢周径差,包含大腿周径与小腿周径,前者于距髌骨上缘15cm处测量,后者于距髌骨下缘15cm处测量[5]。于术前、术后1周各测量1次,取其差值。
1.3.3 下肢DVT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下肢DVT发生率,密切关注患者术后下肢情况,若患者下肢出现肿胀、局部压痛、皮肤颜色或温度异常等情况之一,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6]。
2.1 两组患者术后1周凝血指标变化比较 术后1周研究组的凝血四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周径差比较 术后1周研究组的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周径差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术后1周研究组未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0.00%,对照组术后1周有6例患者发生下肢DVT,发生率为2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心脏瓣膜疾病的首选治疗技术,尽管此种术式疗效确切,但此种术式创伤较大,术后易引发下肢DVT,一旦发生,轻者将会丧失一定的劳动能力,重者将可能造成肺栓塞,从而增加患者病死率,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7]。以往常规DVT预防一般给予抗凝治疗,虽然预防效果明显,但部分患者存在抗凝禁忌,极易加大术后出血发生率,因此,非药物预防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8]。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是一种常见的DVT预防装置,属于空气脉冲物理治疗仪,通过持续加压方式辅助肌肉进行被动收缩,能够有效避免凝血因子异常聚集,从而改善机体凝血指标,并预防DVT发生[9]。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单纯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治疗效果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踝关节具有承受全身重量的作用,有研究表明[10],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坚持进行足踝屈伸运动,能够有效增大静脉血管直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达到预防下肢DVT发生的目的。
凝血四项(PT、APTT、FIB及TT)联合检测能够较好地反映机体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对血栓的诊断及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1]。下肢肿胀是下肢DVT的重要表现,大腿及小腿周径差是下肢肿胀程度的主要衡量指标[12]。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1周的各项凝血指标及大腿、小腿周径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下肢DVT发生率为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本文中笔者术后8h即对患者给予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预防治疗,利用机械原理模拟机体的“生理足泵”,有效修复静脉瓣膜,改善血液淤滞,增加血流量,避免因血流缓慢而加大DVT风险,且通过持续加压方式,有效提高了患者耐受度,避免患者因为不适而中止治疗,也防止了压力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同时配合标准化足踝屈伸运动,能够进一步增强抗血栓作用,不但加快了股静脉血回流的速度,防止了肌肉萎缩,同时消除了四肢肿胀,减少了下肢周径差,最大限度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常规DVT预防护理同时给予间歇式充气压力泵联合足踝屈伸运动预防,能够有效增强预防效果,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