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3例并文献复习

2022-07-13 11:34侯艳红闫红岩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30028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股骨髋关节水肿

付 兴 宋 杨 侯艳红 闫红岩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 300280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IFI)是髋关节一种常见的撞击综合征,患者经常伴有下肢及髋部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多为坐骨结节及股骨小转子间距离减小,软组织受损而引起。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例IFI患者影像学检查,对IFI的诊断及其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均为我院2021年3—7月天收治的IFI患者,其中,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岁。3例患者均为无诱因髋关节疼痛、运动受限、髋关节弹响等症状,且进行性加重来诊。于我院行CT及MRI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采用GE16排及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机行髋关节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并拢、伸直,范围为髋关节上缘上方3cm至耻骨联合下缘。管电流160mAs,管电压120kV,层厚/层距为5~10mm,常规情况采用1~2mm薄层扫描。

1.2.2 MRI检查:采用西门子1.5T超导MRI扫描仪,对髋关节行冠、轴位扫描。采集横轴位T1WI序列,冠状位T1WI序列,横轴位PD脂肪抑制序列,冠状位PD脂肪抑制序列。

2 结果

MRI轴位图像可见坐骨股骨间隙(IFS)及股方肌间隙(QFS)明显减小,股方肌受压,并可见股方肌斑片长T2信号,坐骨结节骨质内可见斑片状长T2长T1信号,为骨髓水肿。经临床治疗,患者症状有所好转(图1)。MRI冠状位图像可见IFS及QFS明显减小,股方肌走形区斑片长T2信号,表示股方肌水肿、损伤。周围软组织内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为软组织损伤(图2)。CT轴位图像可见IFS及QFS明显减小,轻度骨质增生(图3)。

图1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MRI轴位图像

图2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MRI冠状位图像

图3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患者CT轴位图像

3 讨论

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最早由Johnson在腹股沟成形术中发现,腹股沟区疼痛可能与股骨小转子与坐骨间距离减小有关,后由Torriani重新定义,国内外诸多学者利用MRI及CT,特别是应用MRI检查探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标准[1]。原先认为股方肌水肿是由肌肉劳损引起,现已认识到当其间距离减小,股方肌长期受压导致损伤、撕裂,而引发相应临床症状。由于其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与腰椎间盘后突出等难以鉴别,影像学诊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生理解剖及IFI发病机制 股方肌为扁平四边形肌肉,其走行于坐骨结节及股骨小转子之间,起于坐骨粗隆的前外侧部,止于大小转子间棘,主要作用是协助髋关节的外旋及内收运动;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存在一定的距离,股方肌不会受到压迫,当距离缩短时,股方肌受压,长期压迫导致损伤。于IFI早期,股方肌肿胀程度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较高,症状可持续数年,中晚期时股方肌萎缩,甚至发生不全断裂,坐骨结节及股骨小转子骨质退变。目前认为该病可能存在先天性、获得性、体位性因素等多种因素。先天性可能与骨质先天发育异常,主要与倾斜角、股骨发育变异等有关,倾斜角增高可导致IFS变窄,进而诱发IFI;而股骨发育变异,由于股骨及坐骨结节空间位置改变,诱使IFI发病率增高。后天性因素可能与外伤或肿瘤等有关[2]。而股骨的长度也可能是引起IFI的潜在因素,可能与股骨的长度会通过对关节所产生的压力而影响步态有关。

3.2 CT检查 CT具有显示骨质细微结构改变的明显优势。CT可以显示髋关节骨质增生、硬化,亦可对坐骨股骨间隙(IFS)及股方肌间隙(QFS)进行准确的测量,并可以在任意方向进行三维后处理重建,观察骨质改变及骨质空间结构。IFS为坐骨结节外侧骨皮质到股骨小转子内侧骨皮质的最小距离。QFS为股方肌通过IFS的最小距离。IFS距离与发生IFI的可能性呈反比。股骨颈轴长及股骨距的减小导致IFS减小,从而诱发IFI[3]。由中立位测得,当IFS>20mm时,股方肌不易受到撞击,而当IFS及QFS<20mm时,股方肌受到卡压及摩擦,股方肌及周围结构受损为引起IFI的主要原因。而且体位无法模拟正常活动,IFS随年龄增大呈进行性减小,随股骨外旋角度的增大,IFS及QFS逐渐减小,证明IFS及QFS会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当外旋角度增大时,症状更加明显,与当患者活动幅度增大,症状加重相符[4]。除了IFS及QFS,股骨颈前倾角(FNA)、股骨颈轴长及股骨距(FO)亦与IFI有部分相关。当FO减小时,股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距离会缩短,成为导致IFI的潜在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当FO缩短时将会减小外展肌静息长度,增加关节的反作用力,长此以往会导致肌肉损伤,引起IFI。IFI患者FNA一般较正常人群更大,当FNA增大时,股骨小转子与坐骨结节发生撞击的概率将会增高。既往研究显示IFI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由于女性骨盆左右横径长于男性,女性骨盆出口较男性更大,导致IFS减小亦可导致IFI。当患者存在先天性股骨后内侧位、小转子位置增高等先天疾病时,亦可导致IFI的患病率增高。

3.3 MRI检查 MRI依靠其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及多种序列成像,在观察股方肌的形态、水肿、撕裂等方面的能力强于CT,故MRI为诊断IFI的重要方法。坐骨角及坐骨结节间距与IFS存在负相关性[5],随坐骨角的角度增大,坐骨结节会向前外侧偏移,IFS间隙变窄,增加股方肌受损的风险,使IFI发病风险提高。股方肌总体积与IFI呈负相关,而IFI的疼痛程度与股方肌的水肿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当IFS距离减小时,导致股方肌受挤压,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症状。股方肌水肿程度分为4级:0级:股方肌层面未见水肿信号;1级:股方肌出现水肿信号,但异常信号仅限于IFS测量层面;2级:股方肌水肿异常信号超出IFS测量层面,但仍在股方肌范围内;3级:水肿异常信号超出股方肌范围,弥漫至周围软组织内。股方肌水肿压迫周围神经导致下腰痛,亦可引起急性深臀综合征[6]。邢千超等[7]研究表明,当患者患有股骨头坏死时,特别是股骨头发生塌陷时,股骨会向上方或内侧移位,从而使股骨偏心距、IFS、QFS减小,股骨颈干角增大,导致股方肌受压,长期受损,导致IFI。股骨头坏死Ⅲ期患者的IFS及QFS的数值大于Ⅳ期的患者,原因可能为Ⅳ期患者股骨头塌陷较严重,股骨移位加剧有关。故在股骨头坏死治疗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是否存在IFI,否则将大大影响治疗效果。

3.4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由于方便、快捷、廉价、无电离辐射等优势广泛用于疾病筛查。其极高的分辨率可对体表软组织做出较好的成像,但股方肌位置较深且声波不能穿透髋关节骨质结构,故无法对髋关节空间结构做出较好诊断。但超声医师可使用超声探头对患者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在IFI初筛方面体现出MRI及CT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

3.5 IFI治疗方法 IFI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及进行手术可引起二次伤害的患者。包括抗炎药物肌内注射、康复治疗及休息、限制活动等。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及开放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及神经功能,以缓解患者症状及避免病情复发。与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并发症更少。开放手术造成周围血管结构损伤,从而引起康复时间延长。手术中,接近股骨小转子周围操作时,务必谨慎,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

综上所述,IFI是一种临床上易忽视的疾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漏诊率偏高。而采用MRI及CT检查可提高对IFI患者的诊断率。MRI能清晰显示股方肌形态及水肿范围,CT能够显示骨质的改变。并且影像及临床医师应该在日常诊疗工作中考虑到不同体位对IFS及QFS的影响。IFI是一种逐渐被认识的疾病,根据临床体征较难做出诊断,因此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猜你喜欢
股骨髋关节水肿
人工髋关节股骨柄假体断裂的研究进展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从水肿捕捉疾病的蛛丝马迹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3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