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背景分析

2022-07-13 01:38张庆龙教授博导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
商业会计 2022年12期
关键词:跨国公司一流世界

张庆龙(教授/博导)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14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的竞争,经济领域的竞争主要就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企业有活力,国民经济才会有活力。国有企业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发展的浪潮,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取得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不断创新。如图1所示,2021年《财富》世界五百强上榜企业,中国达到143家,其中国有企业占比超过57%,中央国有企业大约占比34%,超越美国,蝉联世界第一。相比于2012年世界五百强上榜企业数量增加81.01%。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是否我国企业的管理已经跃居于世界一流水平,形成国际竞争力?是否形成了对世界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流企业管理理论,不仅具有国际影响力,还被国际管理学界所认可的一流品牌价值、社会声誉与行业影响力的管理实践,这些问题值得总结和探索。徐晓东等(2021)认为:“同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发展等核心竞争力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大多数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内”,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还谈不上是“全球化企业”,更难说“具有全球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其盈利能力、全球产品市场份额及行业地位、专利技术及优势、品牌影响力、市值管理、标准和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等“软实力”都是偏弱的。杨莲娜、冯德连(2020)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从企业规模、企业效益、国际化程度、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等四个维度分析了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认为中国企业规模较大但企业效益有待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但国际化程度偏低;中国企业品牌价值获得提升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图1 2012—2021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中央企业上榜数量趋势图

中国企业如何从“大”走向“强大”,从“量变”走向“质变”,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关注、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尤其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发挥更大效能,拥有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迈向世界一流企业必然考虑的长远问题。中国企业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创新出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方法,也是中国情景下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要求(黄群慧,2019)。

二、政策驱动的外在动力

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相关管理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有其深刻的外在政策驱动背景和企业内在的驱动因素。其中外在的驱动因素具体体现在:

在我国,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或者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虽然,片面夸大市场的作用或者过分依赖政府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但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政府需要在发挥制度优势、完善经济体制、赢得群众信任和推进“自我革命”中凝聚改革的共识和力量,厘清与市场的关系,明确自身的职能,弥补市场的不足,进而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杜飞进,201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渐形成的,其中伴随着政府经济职能由管制经济、主导经济为主向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为主转变的艰难过程。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这一命题,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必然有其深刻的政府政策背景作为驱动因素。

2010年12月23日,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做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讲话,其中提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监管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围绕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验、人才强企、和谐发展战略,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央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质量,增强活力,壮大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样把发展世界一流企业的问题从国家相关机构提了出来,表明从企业角度贯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要求。

从政策驱动的背景因素来看,国务院国资委2013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13]17号)中指出: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朝着核心目标扎实迈进并促进企业基业常青,必须打造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卓越价值创造能力的核心能力体系。各中央企业应正确理解把握核心目标内涵,并将要素体系及其配套实务指南作为共性与重要依据,作为指导或参照,打造一流核心能力体系。

对标是实现核心目标的必要举措和有效阶梯。为指导企业围绕、瞄准核心目标开展对标,国资委特别制定了《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指引》(国资发改革[2013]17号)。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应将“两个指引”有机结合起来,将对标作为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的重要工作抓手,通过对标找准短板和差距,完善细化要素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对标工作,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其要素内容包括:公司治理、人才开发与企业文化、业务结构、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管理与商业模式、集团管控、风险管理、信息化、并购重组、国际化、社会责任、绩效衡量与管理等十三个模块。每一个要素,又具体按照目标、指导原则、董事会建设、领导力提升、有效监督五个维度展开对标。

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支持企业,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政策包括:第一,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加大培育力度;第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第三,坚持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第四,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第五,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效能,保护和激发企业活力,注重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更多优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第六,统筹发展和安全,引导企业积极稳妥开拓国际市场。

应该说,正式提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并上升到党和国家战略层面的提法,源自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提法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13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国资发改革[2020]39号),明确提出:到2022年,国有重点企业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管理体系,企业总体管理能力明显增强,部分国有重点企业管理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国有企业应综合分析世界一流企业的优秀实践,深入查找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持续加强企业管理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体系等建设,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具体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8个方面。

图2 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的八个能力与八项管理模块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背景说明了未来中央国有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方向:以对标为手段,世界一流为标志,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也间接说明了政府的政策推动对于促进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设与提升所起到的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三、企业发展的内部需求

企业是有其成长规律的,一般都要经历量变与质变的互动发展,从一种非均衡向另外一种非均衡状态转化。其中一个特定的成长阶段就是国际化经营——出现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形态,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经济资源全球最佳配置的重要载体。隆国强(2013)认为,根据跨国公司的国际经验和发展理论,一国人均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出现跨国公司,某一阶段是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来看,我国已经达到出现跨国公司的这一转型阶段。从价值导向来看,这一阶段的企业开始强调经济效益、市场利益与客户价值之外的社会责任与互补性资源的获取。而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背景恰恰源自于中国跨国公司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与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因素。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动因,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分析我国提出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在动因。对于该问题,黄群慧等(2019)从资源基础支撑、动态能力支撑、战略柔性支撑、价值导向支撑四个支撑要素在企业创业阶段、增长阶段、转型阶段、超越阶段的四个不同时期的要素需求演进间接论述了这一内在动因问题,尤其是在转型阶段的企业基本上处于跨国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其支撑要素的分析给我们的论述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综合这些要素,我们认为我国企业进行世界一流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在动因主要体现在:

(一)发挥比较优势

我国跨国公司所发挥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集团低成本的制造优势;(2)大型生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改造过程所积累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3)金融、保险、服务公司由于资金雄厚,为前两类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所积累的跟随优势。这些优势有利于中国的跨国公司获得外溢利润。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自然可以弥补自身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不足,以对标管理为手段,在继续发挥上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利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加快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步伐。

(二)获取资源

企业跨境投资的目的之一在于获取品牌、技术等互补性战略性资产。跨国投资、并购有利于我国跨国公司提高自身水平,尤其是到发达国家投资,可以获得信息、技术、人才、融资、品牌、市场与销售渠道等多方面的资源,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同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销售渠道,达成各种形式的联盟或合作,可以优势互补,使得我国企业可以获得其他投资形式难以获得的市场准入、销售渠道、研发资源等。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推动资本与技术要素的全球配置,也锻炼和提升了我国企业管理人才资源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三)向高端价值链延伸

Krugman(1995)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占领和垄断高价值增值环节,集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会尽可能地将链条中的次要环节分解出去,并按照能力特征将链条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配置。企业会沿着价值链扩张或者弥补价值链的缺失,从低端向高端延伸来丰富和整合全球价值链。而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有利于我国摆脱国际分工中的中低端地位,防止被锁定的风险,参与国际竞争,并争夺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当前,受全球疫情冲击,逆全球化抬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贸易增长乏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中央国有企业更应通过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立足自身,苦练内功,在对标先进的管理中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才能在日益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国有企业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在参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逐渐向商业公司进行演变,消除体制机制束缚,都是中国特色的跨国公司迈进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所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开始,世界格局可能面临重新洗牌,利用新技术实现业务创新,实现世界一流企业或将成为一种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跨国公司一流世界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我国跨国公司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商务部鼓励服务外包业
2009跨国公司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