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然而,当前的数学教学却十分注重考试成绩,并没有落实核心素养理念,这就使得数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理念,并提出可行性的实践途径,旨在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深化发展,切实提升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措施
1引言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推进,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大力的完善与改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高考的压力,部分教师仍热衷于以往的教学理念与授课方式,只注重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与解题技巧的掌握,其关注点、教学侧重点也永远是学生的“分数”,这导致高中数学也只是例题解析、解法指导、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对学生思想方法渗透与数学能力培养的忽视也直接导致学生缺乏主动、自主的学习体验,不仅成绩很难提升,兴趣也会逐渐被消磨,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也很难推进与落实。
2培养高中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
2.1书本联系实际,生活导入
数学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总结形成概念、理论,广泛应用于生活。以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来说,也是沿着“导入生活——构建模型——解析应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势必要以“学生生活”为重要的媒介载体。另外,以“学生生活”素材为高中数学课堂的课前导入,也能够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其分析、总结数学的学习特点,以此来构建数学学习思维。
以“不等式的性质”知识点来说,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概念、证明过程等,这样的课堂也就难免会显得单调。与此同时,概念的教学没有生活素材作为依托,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也会更加困难,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不等式的性质”的掌握也不会扎实。若教师把不等式的概念与相关证明过程转化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糖水甜度”问题,如:在a克含糖量为b克的糖水中,若再添加c克糖,则前后两次糖水哪个更甜?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会立刻说出再添加c克糖后的糖水更甜。教师以此鼓励学生抽象成数学知识,构建“糖水不等式”模型,学生根据已知条件,a>b>0,c>0,自然而然会得到“糖水不等式”的模型,即b+ca+c>ba。
以生活元素为课前引导,让学生在生活元素的背景下学习数学知识,既能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具趣味性,也能够借助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加深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对学生“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2.2重视教学过程,逐层设问
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能力难以提升,是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不能从问题的已知条件中找到逻辑关系,构建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逻辑是数学学习的最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了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才能厘清其中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进而利用数学知识,实现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学生厘清条件与结论的逻辑思维是层次化的,要通过一层层的推理才能找寻出自己所需要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并为学生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逐渐深化学习体验,在教师的逐层设问中,向更深处思考,进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形成、发展。
再以“糖水不等式”来说,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构建基础的模型,得到简单结论后,继续对学生追问,逐层设计问题难度,让学生有秩序、有逻辑地去思考“不等式性质”的相关知识点,进而深入思考,深刻理解,牢固掌握。例如,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若已知两杯a克糖水的含糖量均为b克,再分别加入c克与d克的糖(c>d>0),则哪杯糖水更甜?如何用数学不等式去书写其关系?”“再把这两杯糖水混合,与开始的两杯糖水相比,混合后的糖水甜度如何?怎样书写其关系式?”“根据我们得出的‘糖水不等式’进行变形,我们又会得出哪些结论?”等。
教师以此层层设问的方式,不仅把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向了最大的程度,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向了更高的层次,再以自主学习、合作的高效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学习过程,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品质。
2.3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中的函数图像、平面与立体几何是高考常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掌握较为薄弱的地方。究其因素,就是当前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普遍偏低,面对高中数学中的“图形”不能转化成“文字”,而面对“文字”也不能想象成“图形”,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直观想象”的培养。“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也具有多种手段,如实物、图形、语言等,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语言与图形的方式对学生“直观想象”素养进行训练,但展示图形是静态的,教师语言是抽象的,因此学生也是在茫然与迷惑中学习,致使自身的“直观想象”素养偏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其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与渗透,教师要善于借用信息技术直观、动态的特点进行演示教学,把抽象的语言直观化,把静态的图形动态化,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素養。
以“三角函数”知识点的教学来说,教师就可以借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三角函数的图像形式与变化,通过图像的动态呈现,教师直观的语言讲述,让学生深刻感受三角函数“图形与文字”之间的变化规律,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如,向学生呈现三角函数y=sin x的基础图像,在多媒体上进行数字的添加与变化,进而把原三角函数变形为y=sin ωx,让学生观看三角函数变化后的图形样子,并总结其规律,再进行数字变化与添加,进而变形为y=sin(ωx+φ);y=Asin(ωx+φ);y=Asin(ωx+φ)+B等,让学生在三角函数的逐步变化中,观察三角函数图形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而探寻其规律特征,以此深刻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动态图像去指导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知识的学习,其课堂呈现的形式会更丰富,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总结规律,抽象成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而实现了“数形”的有效结合,教师再通过必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变化,进而让学生逐渐形成了“直观想象”的数学能力,其核心素养也得以形成与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能够培养人才,而人才又是国家发展与壮大的急切所需。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响应“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并把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于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深化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让高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养得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詹瑾. 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生成路径——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 000(004):3.
[2]杨发帧.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生成路径研究[J]. 文渊(小学版), 2019, 000(003):213.
[3]张海峰.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生成路径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20):01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