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民办高校质量保障机制构建研究

2022-07-13 20:50赵丽 姚杰
民族文汇 2022年45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产教融合民办高校

赵丽 姚杰

摘 要:近年来,全国上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改革发展的规划和方案,把推进产教融合作为优化产业与教育结构的战略性工作来抓。本文通过国内现行的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有效做法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存在着培养过程同产业链企业相脱离、企业缺乏参与热情、外部政策社会环境不成熟不稳定等多项弊端。

关键词: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保障机制

一、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的公益性和企业追求利益的冲突造成融合天然障碍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传统的民办高职院校均具有公益属性的,在院校章程和董事会章程里均有明文规定,举办方不能以取得合理回报为目的。而企业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组织体,对于投资时间跨度特别长或者不能在明确期限内取得明确合理回报的工作,企业一般都不会有太高热情主动介入与参与。企业对院校的动力主要还停留在人才招聘上,而由于学生就业择业的自由性,企业即使提前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无法在后期人才招聘上获得确定性,反而会增加企业和员工的负担。企业员工获取的劳动报酬一般都是与其承担的数字化经营指标相关联的。他们也一般承担着较重的工作负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应的职责,才能获得相对等的劳动报酬。对于一些不能和个人收入挂钩的工作也往往缺乏动力。

这个冲突和天然障碍的根源在于融合的各个主体的“自我封闭”,没有看到彼此之间如果实现最大和长远的共同利益,无法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更无法对协同教育进行保障,自然也就没有产教融合的深度开展与可持续性发展。

(二)专业结构和产业链布局不协调造成融合基础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初期基本是模仿公办高职或本科院校进行专业设置,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比如财会类与营销商贸类专业在所有院校均有布点。而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升学率的提高,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包括一大部分公办)开始出现了生源危机。为了保障招生工作,纷纷大量增加了好招生、好学习的低门槛专业,调整掉了一些学习要求比较高、需要良好数理化基础的工科专业,调减了需要在学习中进行外场作业或者就业条件比较艰苦的专业的招生数。而这些被调减掉的专业恰恰是产教融合最紧迫要设置和集中聚焦的专业。

这是办学主体因为“短视”而忽略了可持续性发展理论造成的,没有发现产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盲目应对眼前的利益大小,没有长远的规划与办学的耐心。

(三)教师长期脱离一线实践,产教融合难获人才支撑

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中有一大部分是从原就读院校毕业后直接被招聘成为授课教师的。他们习惯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是“书本写什么就教什么”,注重学生的理论培养,并没有太多的考量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这样的教师职业能力无法适应产教融合的要求[1]。近些年来,虽然不少院校也引进了不少有企业经历的师资或具有较好教学科研结合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人才高地和可持续的研发的效应开始展现,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渐渐开始发挥,但目前仍有很大比重的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主要瞄准国际学术理论前沿、国家发展战略等,而对于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面向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开展应用性研究较少,出现科技成果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成果很难转化为生产力。

二、产教融合综合改革的保障机制

民办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教育类型,兼具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而面向市场办学,贯彻产教融合,正是回应高职院校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多方利益共赢的机制模型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唯有做到民办高职院校、企业、师生、社会等多方共赢,才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合作动能,才有可能实现相互之间持久、牢固、无缝融合。在产教融合时要始终坚持“加速校企融合、跨界复合,团结社会上一切有利于产教融合的力量合作,满足产业发展对研发、培训、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在理念、机制、模式、条件方面形成开放合作、融合办学的格局,协同共生、互动共赢”的标准,以“企业科研反哺+院校技术转化”开展协同创新。一方面,企业为民办高职院校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前沿、设施设备、项目案例、教材教具与创新创业经验,保证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与人才培养始终紧跟新经济浪潮发展前沿。另一方面,學校对应合作方的经营痛点,将教学与研究团队的成果转换成企业经营增长点,与企业通过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探索和技术创新革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增值。

(二)特色品牌专业聚焦举办背景

民办高职院校想突出重围在残酷的院校竞赛中取得成绩,不能单纯等待政府扶持,而是必须“避己所短,扬己所长”,差异化地走出自身的特色发展道路,打出自身的拳头专业和品牌产品,并尽可能令其产生辐射效应。目前不少民办高职院校拥有了公办无法比拟的优势-有一个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的举办方。民办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主动聚焦于举办方所从事的优势产业背景,把相关细分专业作为重点设置和加大投入建设品牌专业进行精细打造。同时,以这些品牌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发展,不断推进这些专业相关学科交互影响与融通,扩大专业与专业间的边际效应,孵化新的边缘专业和集群增长点。在条件成熟基础上,还可以与区域龙头企业建设相应产业学院,在细分领域内制订专业产教融合的标准,形成独有的产教融合特色。

(三) 建立科学调研与更新机制

建立科学的专业调研制度,每年开展至少一次的产业链人才需求分析、一次的专业教学质量分析和一次的学生就业质量分析,每年依托产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进行一次研讨与研判,对与专业相关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对专业群以后的发展空间实施预判。同时,大胆落实专业更新退出机制,秉承“以现代高水平职业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参照,把握区域行业发展特色与方向”的标准,对于经预测和研判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不属于高端前沿、改造升级空间较小的“夕阳”产业链,要敢于调低关注,逐渐退出相关专业的产教融合办学。

三、结束语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务院到教育部等诸多部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实施方案和专项实施细则,把大力提升高职教育发展质量作为国家战略性决策来抓,作为优化产业与教育结构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本文针对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保障机制展开研究,为我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楠, 杨策. 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3(11):3.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产教融合民办高校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