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媛
摘 要:在幼儿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受到关注,最近几年,讨论度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该如何实现质的飞跃,实现良好的教学质量,是目前教育教学重点。实践证明,美术教学中灵活使用自然元素,可激发幼儿想象力,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打下基础。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合理实施自然教育,可提供给学生感悟自然的机会,使学前儿童善于提取自然元素完善自身的美术作品,最终实现对美的认知与创作。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前儿童美术教育,探讨自然元素的应用策略,以便为后期的儿童美术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学前儿童;自然元素;美术教育
引言:研究发现,“自然教育”较为特殊,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助力儿童完成自然信息采集与编织等工作,形成生动的教育过程。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巧妙结合自然元素,可吸引儿童的目光,使其主动去感知未来和自然生态文化,借此培养儿童创作力,打好美术学习的基础。应用自然元素进行儿童美术教育时,需注意方式方法,提高儿童的兴趣与美术教学质量。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
(一)教学设计过于单一
从现状了解到,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存在教学设计老套和内容单一问题,这样滞后的教学设计,将会严重影响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绘画能力较看重,课堂的多数时间都是在讲解绘画技巧,先是教师进行示范,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练习[1]。虽然这种方法可起到一定作用,让美术学习效率提升,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绘画基础知识,但由于缺少了自然元素的渗透,学生的天性得不到释放,美术创作积极性降低。长期如此,不仅学前儿童美术思维难以形成,美术学习能力也会丧失。
(二)学习主动性不强
正是因为方法的不恰当,现阶段的学前儿童美术学习自主性不高。学前儿童好奇心重,在学习中对外界事物充满了求知欲,但书本知识过于抽象以及生硬,学期儿童理解力弱,想要将美术知识完全掌握,实际难度较高。长期如此,会消磨掉学生的热情,甚至让学前儿童对美术教育产生抵触,后果较为严重。基于此,需巧妙融合自然元素,将自然元素与美术书本知识结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自然元素应用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是较为灵活的,理論知识偏少,需要学生有美术基本功底和创造力。但创造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授课就能出来的,而是要多联系自然,接触真实的事物,慢慢培养美术创造力。例如:进行动物绘画时,老师可先带领学生观察动物,将兔子、小鸭子等带到学生的身边,借助这样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助力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绘画出更好的作品。学前儿童想象力丰富,有较多潜力等待开发,老师要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借此增长学生的能力。研究发现,美术教学中自然元素应用是较为常见的方式,可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到绘画与创作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实现思维的开发。
(二)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对美术的热情,可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不容忽视。只有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才能更好创作,画出满意的作品。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自然元素的应用是有效方法[2]。通过改变传统模式,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适当融入自然元素,让学前儿童爱上美术,使其认真探索,形成良好的美术修养。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自然元素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接触自然
接触自然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的第一步,也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步。美术教学中自然元素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带领学生到自然之中走走那么简单。深入自然不是盲目地游玩和观看,而是要探寻与发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发现自然的神奇所在。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要学会观察、对比,并对自我学习方法完整总结。经过初期探索,让学前儿童懂得如何用眼睛观察事物的外形与色彩,如何用肢体体验温度与纹理,同时用嗅觉感受季节的不同味道。例如:教师可以将儿童引领到小溪旁,感受石头的力量,让学生赤脚走在石子上,体验石子的坚硬。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挑选五颜六色的砂石,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体验,领略自然元素的形态各异与色彩万千。
(二)自然元素的处理
1.采集信息
采集信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相机记录。在采集自然元素的时候,可以使用照相机等工具,方便学生加深记忆,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借助相机记录的方式,可真实记录大自然的形态,例如石头的色彩、肌理等。(2)实物采集。在美术教学中,一些小型的自然元素,最好可以采用实物采集的方法,将自然信息收集起来,以便美术创作时使用。无论是山林中的石子,还是石板路上掉落的花朵,都可以作为美术素材进行收集。学生将自然元素带回课堂或者家中,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心中的种种情愫,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3)艺术表现。绘画与文字均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和前面两种记录方式不同,艺术表现会掺杂着个人情感,真实还原内心世界,对大自然感悟更直观。
2.归纳整理
在美术教学中,对自然信息的整理等同于自身思维的梳理,对美术创作帮助较大。儿童在梳理的过程中,也可逐渐形成美术创作的思维。首先,在实践环节中,美术教师要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回顾大自然探索过程,清点所有收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创作资源。其次,对自然信息分类。在自然信息分类时,需根据不同的属性完成,按照自然元素的外形、色彩、种类等进行分类。再次,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解决在探索自然阶段内心的疑虑。例如:在收集各种各样石头时,儿童心中会有疑问,“石头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石头外观差异如此之大?”等。在整理自然元素时,可以将心中的困惑向老师、家长请教。培养学前儿童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催化了儿童美术学习兴趣。最后,形成创意思维。实践环节中,经过梳理和分类,学前儿童已经对自然元素完成了加工、组合,并形成美术的创作思维,提高自身绘画能力。
(三)自然元素再创作
通过上述探究后,可借助头脑风暴等方式,对自然元素再创作。例如:土这种绘画元素是很难融入作品中的,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一般不会运用此类元素,在新媒材应用方法的指导下,在创作时可将土元素与胶性物混合,这样就可以得到理想的肌理效果,在泥塑造型的基础上完成彩绘设计,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再例如,沙子这一自然元素,也可以与画面相融,在绘画创作时,只要在乳胶上铺上细沙,一种沙地质感就可以打造出来,提升画面质量的同时,让画作更加写实。新媒材的出现和大范围应用,可以将美术教学推向全新的高度。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中融合自然元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结论: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需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充分运用自然元素,将自然教育与美术教育融合,借此创造更多机会,增进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教学中应用自然元素,可培养儿童美术积极性,帮助儿童创作出优质的美术作品,促使儿童在懂得保护自然的同时,拥有较好的美术功底与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琳.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措施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05):75-77.
[2]刘箫.探索自然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自然教育之石头记[J].读写算,2020(2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