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爱武 张新民
(1.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2.湖南工商大学会计学院;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4.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
融资约束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性问题[1]。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非正规融资方式,在企业债务融资结构中占居重要地位,甚至已经超过银行信用[2]。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资源的状况能够反映出其竞争地位或竞争优势,而且企业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商业信用资源,并将其作为企业优先选择的财务战略和经营战略[3]。
现有研究主要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从公司治理环境、外部市场环境、产业政策、上下游关系管理、供应链金融等多个角度诠释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4~6],且在很大程度上都认为企业战略选择是一致的,少有学者考究企业战略影响商业信用的融资能力[7]。企业战略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的布局、过程与结果[8],而且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都会集中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因此,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识别企业战略,进而从战略角度来分析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是更为直接和有效的。
从财务报表延伸到企业战略的分析,张新民[3]认为,资产结构特征可以清楚地诠释出公司运营的特点,不同的公司战略必定会有相应的资产结构与之相对应。因此,资产结构与战略的高度匹配,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投资者掌握企业利润的来源以及资源配置的后果。这种企业战略层面的异质性特点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能否被上下游企业所识别,从而成为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既有结论并没有明示。
本研究以2007~2019年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投资主导型企业,经营主导型企业获得商业信用更多。进一步发现,产权性质、市场地位对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盈余持续性(信息透明度)在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遮掩)作用。本研究的贡献在于:①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的角度分析商业信用融资,为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证据;②拓宽了现有财务会计领域下商业信用融资的研究框架;③探讨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影响的机理,有利于深入理解企业战略如何影响企业的融资行为;④为企业高层做出科学融资决策提供思考。
商业信用是一个重要的资本组成结构,可将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负债侧与资产侧联系起来。商业信用信贷正式成为企业有效的融资手段[9],相应的融资约束也得到了有效缓解[10];以银行信贷为主的正规金融与以商业信用信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理顺。商业信用不仅能向银行传递信号[11],而且还能将其作为一种竞争手段[12]。现有文献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诠释商业信用融资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
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包括制度环境、货币政策等因素:①制度环境。PETERSEN等[13]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越不完善的地区,其中小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越活跃。余明桂等[2]发现,在金融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私有企业有较多的资金用于提供商业信用,这往往会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②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之一,货币政策更多的是通过调节信贷方式和信贷渠道来影响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14]。ATANASOVA等[15]认为,在货币政策不宽松的条件下,企业更愿意采用商业信用融资的方式来解决其融资困难。陆正飞等[16]发现,在货币政策收缩期,商业信用获得更多企业的青睐,尤其是民营企业,通常以此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从微观层面来讲,企业所具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市场地位等因素均对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产生影响:①产权性质。由于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政府信用的隐形担保,或享受政府所给予的各种政策优惠,这样一来,企业潜在的交易伙伴会对其给予较高的信用配给,从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更为活跃。相较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使用商业信用融资的程度更低,获得商业信用融资更容易[17]。②市场地位。市场地位高的企业可以通过附加苛刻条件来要求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12],上市公司的市场地位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正相关,并且商业信用目前主要作为市场地位较高公司的融资工具。另外,市场地位对商业信用规模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市场地位较高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两头吃”的能力——即企业具有较高的利用上下游企业资金来支持自身发展的能力[18]。
以上研究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战略导向的本质是总体理解和诠释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由此,BARTON等[19]提出“战略-资本结构”关系,它强调管理选择,即功能性(融资)决策是由在复杂环境中运作的管理者做出的,而不仅仅是金融范式所暗示的外部市场力量的确定性产品。因此,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间接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现有相关的研究主要从战略差异度与战略定位等角度加以探讨。例如,战略差异度越大,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可能越大,对外部供应商决策行为产生负向冲击,以致目标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显著降低[7];相比防御型战略而言,进攻型战略可能会加剧企业的信贷约束,从而增加企业对商业信用的需求[20]。
尽管上述研究表明了企业战略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深入探讨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主要是依靠资产的有机整合和配置实现的,因此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企业务必要确立自己的资源配置战略,以便与竞争者区分开来。从企业资源观来看,企业是“资源的独特集合体”的这个观点,为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特定要求的、难以被复制的资源配置战略创造了先决条件。那么企业资源配置战略是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商业信用融资?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是否与股权性质、市场地位等异质性特征相关?本研究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检验。
SCHUMPETER[21]指出,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表现在资源配置上的差别。资源配置过程是管理层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和获取创新战略的过程。张新民[3]从会计要素到企业战略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这成为连通会计要素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纽带,并提出了基于战略视角的资产负债表观。其基于资源配置战略,从母公司报表的资产入手,按照对利润的贡献方式将资产划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再根据二者的结构特征,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分为3种类型:经营主导型、经营与投资并重型以及投资主导型。下面重点对经营主导型企业和投资主导型企业进行分析。
对于经营主导型企业而言,以特定的商业模式、行业选择和提供特定产品或劳务的总体战略为主导;以一定的竞争战略(如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等)和职能战略(如研发、采购、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战略)为基础;以固定资产、存货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市场的上下游关系管理为核心(这类企业的母公司报表中往往表现出大量的债权以及存货数据),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其特点来看:①主营业务非常突出,利润、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均依赖于主营业务的盈利表现;②由于能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说明这种经营模式较为成功,并且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公司会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增长方式等),其盈利水平将得以持续,且利润状况在未来也会保持一定的稳健性,如此,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较小,违规概率较低[22];③由于主营业务集中,供应商识别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较为容易,使得企业进行盈余操纵的成本可能较高,因此其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而言就较低;同时,较高的信息质量会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商业信用的获取[23]。企业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出其良好的信誉、持续健康的经营活动、可靠的会计信息等较为积极的信号,由此,供应商提供商业信用的意愿相对较强,从而提升这类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
对于投资主导型企业而言,往往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其以多元化或一体化的总体战略为导向,主要是以子公司的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尤其是财务战略中的融资战略)为基础(这类企业的母公司报表中往往表现出大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而债权和存货数据很少),是以对子公司的经营资产管理为核心,通过快速扩张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价值。其主要是通过兼并、重组以及注入资产等方式来对子公司进行控制,而母公司本身少量参与或者完全不参与经营活动。从其特点来看:①主营业务不突出,其利润、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均依赖于子公司的经营战略以及子公司的盈利表现;②由于其主营业务不突出,造成其经营业绩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得业绩波动性增强,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变弱,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较大[22];③由于其更多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以及过多依赖对外控制性投资决策,使得其更容易进行盈余操纵,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以致于外部利益相关者难以识别和把握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24]。由此,企业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其经营风险较大、违约风险也较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大等较为消极的信号,供应商提供商业信用的意愿相应的可能变弱,从而使得这类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减弱。
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投资主导型企业而言,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更强。
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2003年才开始披露母公司报表,但是2007年新会计准则出来之后,利润表在收益观上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为保持相关利润计算的一致性,本研究选择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实验样本,并剔除以下观测值:①金融与保险类的上市公司;②在研究期间被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以及ST公司;③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12 288个公司-年度观测值。本研究的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为避免极值的影响,对主要连续变量进行了正负1%的Winsor处理。未经说明,财务数据均为合并报表数据。
本研究各变量的解释如下。
(1)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解释变量为资源配置战略(ST)。借鉴张新民[3]的观点,对企业战略进行分类,度量方法如下:分年度对母公司经营性资产/(母公司经营性资产+母公司投资性资产)的大小对样本进行分组,处于最小三分位数以下的和处于最大三分位数以上的公司,分别被定义为投资主导型和经营主导型公司;而处于中间三分位数的则为经营与投资并重型公司。为了研究的方便,本研究删除了经营与投资并重型公司的样本,对于经营主导型公司ST取1,投资主导型公司ST取0。
(2)被解释变量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商业信用融资(TC)。根据陆正飞等[16]、刘欢等[25]的做法,将商业信用(TC)定义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以及预收账款之和再除以总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
(3)控制变量结合前人研究,控制变量如下:财务杠杆(LEV)、公司规模(SI)、盈利能力(ROA)、企业成长性(GR)、市场地位(JZ)、货币政策宽松度(MP)、可抵押资产(MO)、审计师类型(B4)、分析师关注度(AN)、两职合一(DU)、股权集中度(T1)、公司年龄(AG)、产权性质(SO)、行业类别(IND)、年份(YR)等[7]。
上述各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表1 各变量具体定义
为了检验假设1,本研究适度参考GE等[17]、张新民等[18]、方红星等[20]的回归模型,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1)
式中,i、t分别表示企业和年份;α0表示常数项;α1、αj均表示系数;Contral表示控制变量;ε表示残差项。本模型重点关注资源配置战略(ST)的回归系数,根据本研究假设,其回归系数应当显著为正。为控制样本中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采用控制个体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并对行业和年度固定效应予以控制。为避免样本数据潜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本研究采用基于公司层面的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对参数估计量的标准误进行修正。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分别采用GMM回归和两阶段工具变量法(2SLS)。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TC)来看,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波动不大;企业资源配置战略(ST)的中位数为0,说明投资主导型企业要多于经营主导型企业;从市场地位(JZ)来看,中位数为1,说明样本中市场竞争性程度较高的企业较多;从产权性质来看,中位数为0,说明样本中非国有企业较多。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N=12 288)
主要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由表3可知,商业信用融资(TC)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ST)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相对于投资主导型企业,经营主导型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相对较大。从企业规模(SI)、成长性(GR)、市场地位(JZ)、货币政策宽松度(MP)、可抵押资产(MO)、审计师类型(B4)、分析师关注度(AN)、股权集中度(T1)、产权性质(SO)来看,发现与企业商业信用融资(TC)正相关;而财务杠杆(LEV)、盈利能力(ROA)、两职合一(DU)及公司成立时间(AG)则与商业信用融资(TC)负相关。
表3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统计结果(N=12 288)
5.2.1主回归结果
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商业信用融资的实证检验结果见表4。表4中的列(1)为在没有考虑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企业资源配置战略(ST)与商业信用融资(TC)的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资源配置战略(ST)的系数为0.02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这表明与投资主导型公司相比,经营主导型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更强;表4的列(2)是在考虑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企业资源配置战略(ST)与商业信用融资(TC)的回归结果。由结果可知资源配置战略(ST)的系数为0.03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同样表明与投资主导型公司相比,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更强。假设1得到验证。
表4 主检验结果(N=12 288)
5.2.2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5。
(1)资源配置战略指标变换对资源配置战略指标采用连续变量进行回归。借鉴张新民[3]的观点,对企业战略进行分类。其度量的方法具体如下:分年度对母公司经营性资产/(母公司经营性资产+母公司投资性资产)的大小进行计算,数值越大越有可能是经营主导型公司,而数值越小越有可能是投资主导型公司。表5中列(1)的结果表明,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显著强于投资主导型企业,其检验结果与主检验保持一致。
(2)对公司进行Cluster检验为减少因OLS估计可能带来的标准差偏误,解决因同一家公司不同年份上干扰项彼此相关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对公司层面进行Cluster检验,表5中列(2)的结果表明,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显著强于投资主导型企业,其检验结果与主检验保持一致。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3)固定效应回归为了避免不同上市公司间个体差异产生的影响,采用控制个体固定效应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表5中列(3)的结果表明,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显著强于投资主导型企业,其检验结果与主检验保持一致。
(4)变换被解释变量的测量方法为检验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为了消除主营业务收入对商业信用融资能力的影响,将商业信用融资(TC)重新定义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与预收账款之和除以主营业务收入。表5中列(4)的结果表明,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显著强于投资主导型企业,其检验结果与主检验保持一致。
本研究的内生性检验包括:①GMM方法。采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研究表明,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显著强于投资主导型企业,其检验结果与主检验保持一致。②工具变量法。为了排除互为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研究选择滞后两期的资源配置战略(L2ST)作为工具变量,并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2SLS)重新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商业信用的关系仍然显著为正,说明控制了内生性之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1)篇幅所限,检验结果不再列出,留存备索,下同。。
根据对主检验的检验结果,发现资源配置战略显著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能力,即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要显著高于投资主导型企业。在此基础上,本部分将在不同情境下,进一步探索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影响的内在机制。主要从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1)产权性质异质性视角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组织安排、资源配置以及权力行使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产权差异有可能影响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商业信用融资的关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理由说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要小于国有企业:①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成立时间也较短,其产品的知名度很难被客户认可;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也相应较少,信息不对称要更为严重。因此,上游企业愿意给予的商业信用较低。②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要低一些,主要是由于其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所获得的优越性政策显著偏多,从而优越感也强一些[2]。③相比于民营企业,政府本身更有可能为国有企业提供信用的隐性担保,并使得上下游企业容易形成一种乐观预期,认为即使出现金融危机或财务风险,国有企业也能够在短期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方式来解决。因此,这类企业都会被上下游企业给予较高的商业信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政府隐性担保理论可以预测,在同等条件下,企业国有成分越高就越容易受到上下游企业的青睐,就越有可能获得较多的商业信用。进一步检验的结果见表6。由列(1)可见,SO的系数显著为正,由此可知国有企业在商业信用融资能力上具有天然优势。再从ST×SO的回归系数来看,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为0.013;t值为3.52)。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这种产权性质增强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能力的正面影响。
表6 产权性质(市场地位)的调节效应(N=12 288)
(2)市场地位异质性视角随着对商业信用讨论的逐步深入,商业信用的竞争性功能获得关注。VAN HOREN[12]提出了商业信用的竞争性假说,认为竞争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其主要原因在于竞争使得企业具有了不同的市场地位,那么,市场地位高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会表现为更多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以及预收款项,且其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和销售商施加威胁来要求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VAN HOREN[12]还发现,尽管供应商在财务紧张并且面临相对较高的借贷成本的情况下,供应商仍然愿意提供商业信用,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企业将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竞争工具在使用。进一步地,FABBRI等[26]提出的商业信用的买方市场理论也获得支持,认为供应商倾向于向买方垄断者提供商业信用,而销售商也会通过获取商业信用的方式掠夺供应商的私人收益;GIANNETTI等[27]则证实了买方市场理论,提出买方市场的力量越强大,那么买方所获得的商业信用规模越大。
针对中国的研究,陆正飞等[16]认为,在货币政策趋松的时候,商业信用的存在更符合买方市场理论;余明桂等[2]从商业信用的竞争性假说出发,发现民营企业更愿意以商业信用作为市场竞争手段。而张新民等[18]直接从市场地位的角度探讨企业融资方式,研究发现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与市场竞争地位正相关。进一步,刘欢等[25]在这方面也获得相应的结论,发现市场地位较高的公司更易于获取发展所需资源。总之,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越高,企业可能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强。
有关市场地位(JZ)的衡量方法,本研究借鉴张新民等[18]的做法,将市场地位定义为企业的销售收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当这个比值大于行业样本中位数时,则企业市场地位(JZ)为1,否则为0。本研究重点考察市场地位(JZ)与企业资源配置战略(ST)的交乘项结果,由表6列(2)可知,其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系数为0.010;t值为2.74),正向调节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商业信用融资的关系,即市场地位能增强经营主导型企业获取商业信用的能力。
(1)盈余持续性视角根据前述研究,资源配置战略的异质性特征是影响企业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重要因素[28]。其基本的逻辑是认为资源配置战略的异质性特征影响企业的经营模式,从而使得企业利润的来源产生显著的差异,由此带来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差异。对于经营主导型企业而言,公司主营业务具有持续性特征,利润产生方式也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当前的盈余能很好地提供绩效度量,并反映出公司当前使用资源的特定结果。由此说明其利润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在未来能够有好的预见性,其经营绩效波动相对较小。一般来说,这种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更强。对于投资主导型企业而言:①由于控制性投资资产具有很强的调整预期,随时有可能调整为替代的用途,这种替代可能包括外部调整(指出售公司、破产清算等)或内部调整(保持现有的资源并调整使用方式),说明现有利润产生过程被改变的预期较大;②由于控制性投资本身主要关注标的物的产品技术创新,而很少强调即时业绩,或者更有可能是对这些公司的经营方式进行调整或者改变其用途,甚至是整合资源[29];③由于非控制性投资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往往是非经常性的,故不具备持续性特征。基于以上分析,不论是控制性投资资产还是非控制性投资资产,都表明了公司自身的主营业务并不突出[3]。企业获得利润的来源不是靠主营业务,而是依赖金融与投资,因此利润的变动性与波动性较大,不可预测性很强,持续性较差。
有关盈余持续性(PER)的度量方法,本研究借鉴彭爱武等[28]的研究,使用获现率来衡量盈余持续性,获现率等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核心利润(2)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利息费用。,可减少由于公司盈余管理而产生不真实的数字给财务报表使用者带来的困惑。该指标一方面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被称为每股收益的“含金量”;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强调了现金流的持续性要好于应计利润的持续性。
(2)信息透明度视角相对于经营主导型企业而言,投资主导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可能要大一些,导致其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市场本身需要企业传递可靠的会计信息,因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获取。如果企业披露的信息透明度降低,那么供应商对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识别的难度会增加,供应商将及时调整其商业信用政策,这必然会影响其商业信用的供给[30]。一般来说,信息透明度越低,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会越少。
根据侯德帅等[7]的研究,参考修正的琼斯模型,本研究采用操纵性盈余管理水平的绝对值来衡量信息透明度(ABACC)。ABACC越大表示公司的应计管理水平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低,信息透明度就越低。
本研究进一步做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机制检验,借鉴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构建以下模型:
(2)
TCi,t=γ0+γ1STi,t+γ2PERi,t(ABACCi,t)+
(3)
式中,β0、γ0表示常数项;β1、βj、γ1、γ2、γj均表示系数。
盈余持续性和信息透明度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见表7。由表7列(2)可知,资源配置战略(S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即经营主导型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更强;由列(3)可知,ST和PER的回归系数均显著,说明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同时存在。因β1、γ2与γ1的符号同为正数,说明盈余持续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并不是完全通过盈余持续性的中介达到,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融资有一定的直接效应,并且可能存在其他中介变量。可知该模型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β1γ2/α1=2.12%。
表7 进一步检验结果
续表7
由表7列(5)可知,资源配置战略(S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即经营主导型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由列(6)可知,ST和ABACC的回归系数均显著,说明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同时存在。因β1、γ2与γ1的符号异号,说明信息透明度在资源配置战略影响商业信用融资中起到遮掩效应,其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的绝对值为|β1γ2/α1|=2.96%。
本研究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深入探讨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商业信用融资的关系,并检验了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投资主导型企业,经营主导型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更强。进一步检验发现:产权性质、市场地位发挥了调节效应;盈余持续性(信息透明度)在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影响商业信用融资中起到部分中介(遮掩)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启示。首先是理论方面,在考虑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时,需要关注企业资源配置战略的影响;在考虑资源配置战略的基础上,需进一步结合企业产权性质、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等因素来深化对商业信用融资的理论认识。其次是实践方面,采用不同资源配置战略的企业,在进行商业信用融资决策时应充分利用其战略的优势,优化配置内部资源,提高商业信用使用效率。最后是政策方面:①企业应制定和执行与自身战略相契合的财务策略;②企业应做好必要的信息披露,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外部利益相关者,降低由信息不对称程度所导致的代理成本;③企业应制定并执行与其战略匹配的薪酬制度,切实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总之,本研究的结论对上市公司完善企业融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司财务理论提供相应的借鉴。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异质性来考究影响企业资源配置战略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提出财务报表分析-资源配置战略-商业信用融资的研究范式。甚至可以构建一个符合中国情境的资源配置战略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