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蛟 董雪艳 罗文豪 陈佳颖 马 滢
(1.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3.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4.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在数字技术与理念的助力下,平台型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正在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持续广泛关注。在实践领域,一大批平台型企业孕育而生,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在着力推进平台化转型;在学术领域,有关平台经济、平台组织和平台模式的研究关注度与研究热度逐年攀升[1,2]。企业无论是通过系统内部构建平台型组织,还是通过联盟的方式加入特定平台,其核心都在于充分发挥双边或多边平台的互补优势、激发活力、提升效率等。但对于形式多样的平台组织模式(包括共享经济平台、特色小镇、创业孵化园区等)而言,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激活与协调好平台各方的优势与潜力,从而实现平台的整体价值创造。在平台型企业组织中,往往涉及多个或多种价值诉求的不同主体,相互之间既存在价值整合与协同的可能,也有很大可能出现价值冲突或者失衡。由此,在平台型企业的组织设计和机制创新时,需要着力解决好各方价值诉求的融合问题,并激励各方做出有助于平台整体价值创造与提升的行为。
考虑到平台型企业存在多主体、多网络、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如何将各主体的价值诉求协调统一,能够为各方提供实现价值目标的切入点是平台型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引入“赋能”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试图回答平台型企业是如何通过对各个主体或成员的赋能进行内部激活,并以此推动平台价值创造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3]。针对此问题,“赋能”这一概念为平台型企业谋求各方价值共创的目标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与理论上的支撑。过往研究表明,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次的组织管理中,“赋能”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旨在为相关主体对象提供更有利于其目标实现的动力和能力[4]。这一特征也有助于实现平台型企业多方主体间有效的价值共创。例如,周文辉等[5]对创业平台的赋能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结构赋能、领导赋能、心理赋能、资源赋能和文化赋能等不同的赋能模式成为平台价值实现的关键驱动因素。基于对当前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发现,现有研究针对不同的赋能模式应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平台型企业,以及“赋能”在平台型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与内在逻辑等问题,尚缺乏系统深入地探讨和挖掘。
有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西部(宁夏)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外淘园)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该公司的平台化组织模式进行深度剖析,以期探索性地回答以下研究问题:①平台型企业中存在着哪些类型的赋能机制,这些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又是如何?②平台型企业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赋能机制,调动起平台各个参与主体的活力,从而达到平台价值创造的目的?通过上述理论问题的回答,本研究将通过构建一个系统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探索性地解释平台型企业如何能够通过赋能机制推动其进行价值创造,从而助推平台企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平台是能够将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的供应商,以及需要服务和产品的用户相互连接的一种交易空间或场所[6]。企业平台化的存在同时满足了双边或多边用户的需求,使得不同用户群体的价值得以借助平台进行创造或交换,而平台则在这个双方(多方)不断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并获得利润[7]。随着平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平台逐渐发展为一种系统的商业模式,以网络效应和多边架构为基础[8],以联合各方、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为目标[9]。平台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方式有别于传统线性的价值创造方式,是通过连接不同主体,系统整合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等核心链条以及各主体资源等过程来实现价值共创网络,并最终构成多维度的生态环境体系[10]。企业平台化就是企业建立和发展平台商业模式,逐步演变为具有平台功能的企业的过程。在企业平台化的研究方面:宋立丰等[11]针对海尔、小米和韩都衣舍的平台化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提出企业平台化变革的实质是价值链的重组,即整合组织内外部价值链,形成企业平台、界面和社群价值共创链条;周翔等[12]的研究表明,企业要想成为平台型企业,发展平台商业模式,首先需要有吸引力的开创性产品以实现初期用户积累。以此作为基础,企业才能获取数据信息资源,延伸产业链,并聚合各方联盟,实现共赢,从而发展出可持续运营的有效平台。骆品亮等[13]则基于传统零售企业的平台化转型,研究了企业平台化转型的路径与定价策略问题。这些已有研究对企业平台化转型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洞见,也为平台型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提出了一定程度上可参考的解释逻辑[14]。然而,现有研究针对传统企业如何进行平台化转型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也鲜有从多主体参与的视角探索平台型企业价值创造的多方过程逻辑机制。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切入点。
“赋能”是近年来探讨平台型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视角。郝金磊等[3]认为,平台赋能是指平台可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分享和整合信息、技术资源等方式,为企业或利益相关者赋予创新、竞争等能力。罗仲伟等[1]的研究表明,“赋能”既是企业平台化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又是促进平台持续升级创新和价值创造的主要机制。
已有研究发现,可以将赋能过程按阶段、对象、主体等进行具体划分和考察,以更清晰地揭示平台赋能的运作机制(如用户赋能、领导赋能、结构赋能、数据赋能、技术赋能、文化赋能等)。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平台化实践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技术和数据的应用,尤其是传统企业向平台化演变的过程中,智能技术的引进和覆盖,以及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对于实现平台商业模式和价值共创的逻辑至关重要。由此,关于数据赋能和技术赋能的探讨也开始得到更多关注。已有研究表明,数据赋能赋予企业的连接能力、智能能力和分析能力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促进平台型企业的价值共创[15]。例如,郝金磊等[3]以猪八戒网作为研究案例,构建了“赋能-价值共创-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提出用户赋能、数据赋能和生态赋能。其中,数据赋能的作用在于深度挖掘平台积累的大量用户行为数据,以准确定位用户的潜在需求,提高需求匹配精准度,并为用户提供延伸产品和服务,以此实现产业链的扩大与延伸。肖迪等[16]则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对于如何优化平台型电商对供应链成员的数据赋能决策进行了分析。有关技术赋能的相关研究表明,平台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实现集聚资源、精准匹配、挖掘潜在需求、提高市场效率等,从而达到技术赋能[17],并能够利用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并赋能,从而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和水平[18]。除了数据赋能和技术赋能,文化赋能也是平台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例如,周文辉等[5]从结构赋能、领导赋能、心理赋能、资源赋能、文化赋能5个维度分析了创业平台促进创业绩效的赋能机制。其中,文化赋能的作用是在创业团队产品出售之后,利用创业平台聚集粉丝、与用户互动、和原公司共享价值,以及开发自身的独创性文化活动,也即由粉丝文化、互动文化、共享文化、创新文化构成。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对于数据赋能、技术赋能和文化赋能已有一定积累。但是侧重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各个赋能类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独立描述上,缺乏对各赋能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无法有效解释和明晰平台型企业赋能机制的内在联系和平台型企业持续激励赋能的动态机制。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市外淘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一方面,旨在丰富不同类型传统企业的平台化实践过程研究;另一方面,试图厘清并回答平台赋能机制之间是如何动态协同以促进平台型企业价值共创的。
一般而言,单案例研究方法较为适合用以解释还未被充分理解的现象[19];同时,该方法还能通过情境和生动化的描述,以有助于理解对研究对象有重要意义的情况[20]。当前,学界对平台型企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问题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平台型企业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的过程也需要通过情境和生动化的描述以辨识核心的过程要素,因此,单案例研究方法适应于本探索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选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平台型企业的赋能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主要的目标在于通过识别平台型组织协同过程中的关键行动和策略,发展有关平台型企业中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的理论。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平台型企业。根据EISENHARDT[21]的研究,选择单案例研究对象的标准在于:一方面,要求案例来源具有独特性以符合理论抽样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求案例来源具有启示性个案的诸多特征。基于此,本研究以市外淘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的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两点:①适配性和启发性。市外淘园是一个以生活社区为服务半径,以AFA(all for all)全民服务业态为核心业务,逐渐涵盖社区、用户、商家、政府等多个不同平台主体与参与者的综合性社区商务服务平台。该公司成立之初只是一家从事农业产品销售的传统型企业,近年来大力推动平台化转型,因而更能够生动具体地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赋能活动助力企业平台化转型和各方主体价值创造。②可得性。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团队与市外淘园的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进行过多次访谈,并针对平台化转型进行过6次现场调研,参与了该公司的季度工作会议,对公司的管理决策、商业模式、平台化转型等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和落地实施有较为深入地观察与了解,因而能够获取详实资料与信息,有助于更为扎实地推动案例研究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建构。鉴于此,本研究选择市外淘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理解社区商务平台企业中的赋能和价值共创具有较高的贴切性。
为了保障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采用多源数据构成的三角验证法收集数据[22]。数据来源以公司内部资料和内部访谈为主。此外,还包括:实地观察获得的观察记录;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获得的访谈记录;来自公司网站、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所提供的资料,以及公司董事长对市政府在智慧城市诸方面改革完善所提的建议报告等档案数据。针对本研究主题,团队成员对市外淘园进行了长达3年的跟踪访谈和数据收集。其中,首次访谈于2019年3月进行,随后在当年3~6月间又进行了多次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市外淘园创始人、行政总监、运营总监、市场总监等(见表1)。访谈和数据收集主要围绕市外淘园在社区服务方面商业模式的演变和创新发展过程,在社区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状况和经验,以及在资源整合中价值链体系的构建过程等。
表1 案例研究资料来源及主题
本研究在对市外淘园进行单案例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按照“开放性译码—主轴性译码—选择性译码”的数据处理程序进行编码[23];同时,借鉴以往案例研究的经典步骤,采取3步法实施数据分析。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参考数据研究的过程方法,对市外淘园的发展按关键事件进行了梳理,这有助于对企业关键转型点的理解和识别,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案例企业的发展过程。其次,关注市外淘园(平台)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决定作用机制,以辨识该平台在转型过程中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的过程,且按照此逻辑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编码、分析。具体的编码工作是将本课题组的6名成员分为3组接受规范的编码程序培训后实施。包括:课题组成员先采用逐句识别的编码方式分别对收集的案例资料进行独立编码、分析;通过迭代的方式对上一轮的编码进行整合、修正;再由各成员经过3轮独立分析并通过综合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确定初步的编码库。最后,整个分析工作在数据编码精炼、涌现模式挖掘、理论机制提炼3个方面不断地循环进行,以识别构念之间的关系和构念本身在研究情境中的变化,最终达到探索出的理论模型能够全面且恰当地作为理论解释模型的目的[21]。为进一步验证理论饱和度,针对平台型企业的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机制,本研究不断地将初构的概念与企业不同资料之间进行交叉验证,并将编码结果交由公司内部高管进行阅读,如此反复,未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进而认为本研究的范畴编码和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市外淘园是一家以智慧数据为依托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平台型企业,成立于2002年,先后经历了以业务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数据为中心的三大发展阶段。从2015年开始,该公司开始以数据为中心,以“便民、利民、惠民、安民”为平台改革的战略目标,推动企业平台化转型。在此过程中,企业平台化模式的构建先后经历了以社区数据为中心、有效解决家庭服务业信息不对称难题,从收集媒体数据、健康数据、以精准提供服务,到点对点聚合各类有效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再到一站式智慧社区数据平台构建的不断转型和升级。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我国西部智慧生态产业建设的先行者,全面呈现了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完整跨越过程,符合案例选取的典型性原则[24]。基于案例企业发展历程,本研究按关键事件和商业模式转型点进行了归纳(见图1)。
图1 市外淘园发展历程的关键事件
在实现平台化数字创新的过程中,案例企业以实现平台资源优化为核心理念,按照“企业搭建平台、专业团队管理、企业民众受益”的模式进行转型与市场化运作,形成的AFA平台的服务对象涵盖社区、推广商、居民、政府多方主体,平台基于技术的支持,为这些对象提供服务,实现平台化的价值创造;同时,平台嵌入金融支付功能,为业主提供社区一站式的便民支付服务,还为政府提供“12345”一号通便民服务热线工程的服务外包工作。通过对便民服务进行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市外淘园完成了市民服务的大数据收集工作,并提供了相对安全有效的交易服务平台,先后整合了企业、供应商、社区、物业、政府、金融等各方资源,并由此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AFA社区商务服务平台。市外淘园基于AFA全民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应用支撑和运营管理并存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的框架图(见图2)。
图2 基于AFA形成的应用支撑和运营管理并存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框架图
开放性编码是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对共性现象进行简化和抽象化分析的过程,包括贴标签、概念化和范畴化3个步骤,即分解现有材料,从现象中提炼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概念化操作,最终凝练范畴化词条的全过程。本研究对相关资料采用逐句编码原则,根据资料内容,提炼出与平台型组织赋能机制与价值创造相关的词句,先贴标签(编码前缀为“a”),进而形成与之对应的36个概念化表达语句(编码前缀为“A”)。通过归纳提炼和连续比较,将这些概念根据关系进一步分类得出23个范畴化表达(编码前缀为“AA”)。经过开放性编码,最终得到描述平台型组织赋能机制与价值创造的36个标签和概念以及23个范畴,部分编码结果见表2。
主轴性编码旨在建立开放性编码阶段编码中所提炼的范畴化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材料的挖掘与解读。本研究遵循GLASER等[22]提出的典型因果编码范式,即“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逻辑。“条件”为因,“结果”为形成的果,二者通过“行动(互动策略)”实现完整的逻辑链条,即“轴线”。本研究首先将开放性编码中形成的23个初始范畴进行归类,形成19个副范畴,再把这19个副范畴和整个资料整合起来,作为“轴线”。例如,“平台积累了大规模用户数据”“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发现用户潜在需求”这3个副范畴的内在逻辑如下:平台组织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尔后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挖,进而获得数据携带的深层信息,即用户潜在需求。对这3个副范畴进行归纳可以提取出“数据赋能”这一主范畴,3个副范畴分别是“因、行、果”。在主轴性编码结束后,共得出9个主范畴(见表3)。以开放属性为例,本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市场化环境、多边竞合关系及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外淘园进行转型升级的外在动因。由此,市外淘园管理层因势利导,把握市场机会,借助平台优势打破壁垒,促成合作,目的是实现从“单赢”到“多赢”再到“共赢”。本研究在理论归纳阶段,将“开放属性”作为主范畴,并将作为该范畴提取依据的资料分别对应为“条件”和“行动(互动策略)”以及“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在主范畴编码的过程中,并没有主观判断这些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基于案例调研资料本身,遵从研究逻辑逐一进行编码。
表2 开放性译码
表3 主轴译码结果
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讲好一个故事,即通过描述现象,梳理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来抓取核心范畴。为提高理论的饱和度,本研究运用了理论参考和文献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原始资料与成型中的理论,建立起扎实充分的理论模型。由于开放属性,即市场化环境、多边竞合关系及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平台型组织需要因势利导,把握市场机会,借助平台优势打破壁垒,促成合作,实现从“单赢” 到“多赢” 再到 “共赢” 。在这种“共生”状态下,参与主体要明确市场定位与盈利模式,制定平台生态规则,形成包含多主体、多链条的生态圈,以顺利打破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边界,延伸出社群功能,实现产业联动与互惠互利。在平台开放、共生协同属性的前提提供作用下,通过文化赋能、技术赋能与数据赋能的三重机制,进一步发掘用户潜在需求,并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并向全产业链延伸,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理念共通、价值共创和资源共享的赋能结果。根据数据分析,本研究认为,平台型企业协同赋能和价值共创的整体机制的实现存在过程关系上的递进,即存在平台属性—协同赋能—价值创新的递进过程。这种条件-结果式的联动机制在平台型企业的主导建设和多方主体认同参与的共同促进和双向迭代反馈中生成,并通过整个平台参与主体联生联创的多元赋能,使得商业模式不断升级和演化,进而生态圈内的各参与主体互动合作、相互支撑、跨边界赋能,最终使得整个生态圈分享资源、相互赋能和创造价值(见图3)。
图3 平台型企业协同赋能和价值共创的整体机制模型
通过对案例资料的分析,本研究从平台型企业及其多元参与者视角出发,概念化出驱动平台型企业发展的“开放、共生、协同”三大内在属性,归纳出“文化、技术、数据”3种赋能类型,以及“理念共通、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3种创新机制,构建出平台型企业实现协同赋能和价值共创的整体机制模型。由此,本研究将从生态平台的基本属性、平台企业中的赋能类型,以及机制和平台企业赋能的对象与结果3个部分对上述模型展开进一步解释说明。
当前,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且包含生态平台、顾客、平台参与者等的平台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同质化竞争严重[25]。在此背景下,平台型企业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价值创造模式应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互动、企业和顾客互动共同创造价值,通过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用户多元化需求的满足和个性化服务的提供。根据对市外淘园案例资料的分析可知,开放、共生、协同是该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因,也是该平台能够促进其参与主体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的基础。由此,本研究将“开放、共生、协同”作为企业生态平台的三大属性;同时,也是平台型企业能够实现协同赋能的机制前提。
开放属性指的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平台应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因势利导,借助平台优势促成企业间的多方合作,由“单赢”变为“共赢”。例如,市外淘园按照市场化自主运营,整合资源并建设智慧化综合平台,打破行业壁垒,在免费加盟模式的基础上很好地实现了合作共赢。此外,平台型企业可通过开放式服务创新模式,实现企业的创新资源整合,从而改善平台生态圈的创新绩效以及提高其占领竞争市场的制高点[26]。
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生态平台要进一步促进多主体协作,激发多主体的参与性,以应对平台生态圈日益复杂的竞争态势。由此,平台型企业应充分发挥共生效应来促进价值共创,以此来证明这种效应对价值共创是一种长期正向驱动的过程[27]。例如,市外淘园以农业种养殖为核心基础,通过辐射多种业态,集合产业资源,并以共生机制来建设全民服务生态圈,因此,共生属性指的是在实现“共赢”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依靠平台间、组织间、独立单元间的主体跨界合作来激发网络效应,并制定平台生态规则,最终形成多主体、多链条的生态圈。
生态平台旨在实现价值共创。在此目标下,生态平台的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平台的内外部知识、资源的交流和传播,实现生态平台的创新。有研究表明,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是提高平台型企业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28]。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协同属性指的是在形成生态圈的基础上,平台进一步通过横向整合与集成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衍生出更具颠覆性的价值创造生态平台系统,实现产业联动、互惠互利。换言之,在生态平台信息的横向整合与集成下,以用户在动态场景下的需求为导向,在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上实现不同数据平台的信息共享与价值共创,使得不同数据之间的智能对话成为可能,以此进一步重构全产业智能平台下的商业模式[29]。例如,市外淘园在建设全民服务生态圈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物业、居民和商家三大主体有机结合,快速建立城市运营和资源整合系统,借助汇聚产生的大能量提供服务平台链接来打通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痛点。基于此,市外淘园加强各业务间的带动效能,从而形成了产业联动、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平台型企业对所处环境和客观条件拥有更强的识别、判断和控制能力,从而提升其效率并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29]。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平台模式由“赋权”向“赋能”转变,并以此更好地实现平台价值创造。由此,根据对前述案例进行分析,现有的平台赋能模式可以分为文化赋能、技术赋能和数据赋能3种,具体解释如下。
文化赋能的核心思想是将文化注入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中,通过增强企业文化的软实力以及重视品牌文化与技术研发,为平台型企业模式创新带来了一定的价值;同时,给平台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深厚的文化蕴涵,并以此实现内容与模式的创新[30]。例如,市外淘园独特地开发出一款“能听音乐的品牌大米”,赋予宁夏大米独特的“米文化”,并借此来打开市场,在公司内形成注重品牌与技术研发的文化氛围,为技术赋能打好基础。
技术赋能对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31],能推进平台型企业更好地实现资源积累和价值共创。依托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技术应用,企业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很好地匹配和引领企业商业模式的不断升级与衍生,为商业模式创新带来正向的影响,提升平台型企业间竞争力,并强化平台生态圈的有效融合[32]。根据对案例企业的分析,可以发现市外淘园构建的AFA社区商务平台互联模式(见图4),其中,技术赋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市外淘园通过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应用支撑的生态平台能够积累海量的用户数据,继而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例如,该公司通过引进智能高端国际领先的医疗体检健康管理技术,实现了高端设备普惠化和互联网医疗平民化的基本建设;借助“小区管家”获得了高频次和高粘性用户数据,在短时间积累了近30万精准用户。
图4 AFA社区商务平台互联模式
然而,实现平台型企业的持续性成功,只有海量的用户数据远远不够,还需要针对现有用户留下的数字轨迹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最终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并进行精准营销,这才是数据赋能的主要意义和价值。由此,在平台的3种赋能下,平台型企业可以更好地同平台参与者实现良性互动,更好地实现在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对其价值共创机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平台型企业作为平台产业链中最关键的一环,其主导并形成了由用户、开发者、供应商等多方主体参与的生态圈。而作为平台模式赋能对象的各平台参与者,通过文化、技术、数据三大模式应实现理念共通、资源共享、价值共创3种赋能结果,阐明平台模式背后的赋能机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理念共通作为平台模式赋能的结果之一,是在深挖用户潜在需求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延伸服务,最终实现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以及全产业链的延伸机制。通过对平台社区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市外淘园借此来发掘目标用户的潜在需求,并通过打造现代化的创新服务生态圈(如提供便民服务热线“12345”一号通,及时为市民解决所遇困境等)。
资源共享作为平台赋能的第二类结果,指的是通过政策调控以及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集成、开放、共享,达到有效协同运作的机理和实现创新的方式,从而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33]。在政府等各方力量的引领下,市外淘园从一家以业务为中心的单体化服务企业做起,不断重视对资源的优化调整,之后便转型为以品牌为中心的创新型营销企业,并最终成长为以用户数据为中心的社区服务平台。
价值共创的驱动因素是用户价值主张的一种表现,体现了用户的潜在需求,而且这种驱动因素能够促使平台参与者投入资源参与价值共创活动[34]。与此同时,平台价值共创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组织深度合作、相互支撑和跨边界赋能,实现整个生态圈各主体之间相互赋能与价值创造。市外淘园正是通过深化与社区居民、推广商、物业、政府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成“价值同盟”,促使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以及平台价值的不断提升。基于此,价值共创被看作是在平台型企业的各主体联盟下,使其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能发挥为生态圈赋能的关键性作用。
总之,理念共通、资源共享、价值共创3种平台赋能对象的共同作用,可实现生态平台在创新产品和服务、全产业链延伸、线上及线下延伸,以及商业模式演化、主体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提炼出了驱动平台型企业内在发展的三大属性:开放、共生、协同;②探讨了平台型企业协同赋能的3种手段:文化、技术、数据;③构建了实现社区平台协同赋能和价值共创的3条学理路径:价值共创、资源共享、理念共通。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①揭示了社区商务平台得以构建赋能机制的生态属性。即基于赋能的作用对象,从平台型企业参与者的视角探索出赋能开放、共生、协同三大属性特征,详细阐释了赋能在平台型企业运作的过程逻辑,弥补了以往研究对平台赋能是什么的回答停留在整体性模糊陈述的缺陷[35]。平台经济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种典型代表,但是该商业模式的协同赋能和价值共创不是以平台的搭建为终点。平台所具备的属性特征是平台施展张力的前提[35]。本研究识别了市外淘园AFA社区平台所特有的属性特征,即开放、共生、协同3个属性。这种基于平台属性为特征的企业能够将不同参与主体(诸如居民、小区、街道、政府职能部门等职能分离的各主体)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基于平台属性提供各方主体价值创造所需的条件,并充分发挥平台的系统性,充分发挥多方主体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赋能多主体的角度拓展了多边市场的研究[36,37]。相较于以往相关研究,本研究更详细地阐释了社区商务平台的本质特性,为进一步深入挖掘社区商务平台的共性与异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②揭示了社区商务平台协同赋能的过程模式,厘清了社区商务平台协同赋能的路径过程,有助于拓展对不同平台型企业赋能差异的解释。平台型企业运营效果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不同平台的赋能方式上,即不同的赋能手段将生产不同的协同结果。AFA社区商务平台赋能体现于平台运营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平台从3个方面(技术、数据、文化)满足了其生态系统内多方参与体的参与需求;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为了突破传统企业业务模式,平台型企业需要以技术为支撑尝试传统服务与移动互联网点对点式的结合,实现互联网平台模式多对多的连接。本研究认为,社区商务平台是由多方参与主体组成的分层次复杂系统,它不仅是一种信息平台[34],还是一种价值创造与共生平台。其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体现于协同、数据、文化赋能的过程中。价值的创造与共生体现在各主体之间不是消耗性的相互利用价值,而是以互相协作的方式追求新价值的创造。由此,本研究对社区商务平台的赋能过程和手段的详细揭示和讨论,是对有关平台经济背后商业逻辑的深入挖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共享经济背景下平台经济赋能理论的发展。③构建了社区平台协同赋能和价值共创机制模型,对挖掘平台型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以及共享经济背景下平台经济的价值共创机制具有一定贡献。当前,社区商务平台企业发展迅速,但对平台型企业价值共创机制的探讨还不深入。例如,平台价值共创过程中的互动性、过程性以及用户的共创共赢以何种方式展开的问题没有深入探讨。社区商务平台的价值共创机制不再呈现由平台企业单方主导的单维静态的模式,而是多方参与体共同参与的多维动态模式[38]。本研究在“平台属性—协同赋能—价值共创”的理论逻辑推演下,构建了社区商务平台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探究出平台型企业在价值共创、资源共享与理念共通维度下的内在价值共创机理,刻画了平台型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和过程,描述了平台型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逻辑规律;同时,本研究对平台型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深化并丰富了当前由新技术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39]。
本研究的实践启示主要如下:①平台型企业应着力构建有效的赋能共生机制,这种机制需要超越一般的利益分享,而更多地强调文化理念的融合。由此,平台型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要着力构建赋能共生机制,并且营造共生共赢的生态文化。此外,平台型企业应通过搭建社区服务平台,打破企业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边界,延伸企业社群功能;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弱化利益分享,将文化理念注入平台生态圈中,并通过线上线下共享通道,为基于平台型企业的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活动提供便捷服务。②平台型企业要充分重视运行过程中数据的创造、收集、分享、分析和应用,创新应用数据信息,并基于数据信息进行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的优化。数据信息共享是参与者参与社区平台的动力,平台型企业要注意全面分析、建立信息共享和应用渠道,并创新应用数据信息价值。鉴于此,平台型企业可通过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在短时间内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快速掌握用户的喜好,并制定相应的创新模式,以此来提高企业在信息共享机制下的创新能力。③在我国构建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基于社区开展的商务平台模式构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可以此为基础,坚持开放共享共生的特点,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类主体进行合作,并注重探寻价值共创机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例如,市外淘园企业深化与社区主体、推广商、政府间的依存关系,结成“价值同盟”,从而实现平台生态圈各主体之间的价值创造。此外,在目前的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城市的各个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个微型的互助商务体系,这对未来构建智慧城市商务平台也具有一定启示。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局限性:①未对参与AFA社区商务平台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多方参与主体的特征进行细致分类分析。社区平台与其他多方参与主体(如政府、社区、居民等)组成了共生的商务生态系统,而这些多方参与体的特征、需求等对社区平台的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研究中,可增加对多方参与体的特征因素考虑,进而能够更加系统地理解社区平台协同赋能与价值共创机制的具体过程和结果。②由于资料获取渠道和难度的限制,采取的是单案例研究方法。虽然该方法有助于更为深入地揭示出平台赋能的内在过程,但也存在着普适性不足的问题。仅以社区商务平台为例,管理实践中就存在着种类繁多、运营模式多样化的平台。本研究分析概括出的理论机制模型虽然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基于对多种不同企业平台的多案例比较研究,进一步提炼和发展理论模型,增强理论的普适性。③平台企业和平台中多方主体的互动是一个持续而非单次的过程,也正因如此,协同赋能、价值共创等也都是一个长时间的动态过程,现有的案例分析难以准确地反映出这一变化过程的动态性。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采取追踪式的案例研究,聚焦平台企业及其主体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与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