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地理环境下的城镇化与人口结构分析*

2022-07-12 09:33张若冰江卫华刘瑞
西藏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性别比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率

张若冰 江卫华 刘瑞

(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2021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西藏自治区第7 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至2020 年11 月1 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为3648100人,与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02166 人相比,增加645934 人,增长21.52%,年平均增长率为1.97%;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30.34 万人,占35.73%。[1]可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推进,西藏城镇化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城镇人口持续增长。

2020 年,西藏GDP 总量为1902.74 亿元,增速达到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 万元,为西藏人口增长提供了一定经济基础,同时人口增长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人口红利。根据第7 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西藏全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为3137901 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6829 人,汉族人口为443370 人;西藏自治区现辖6个地级1个地区的,即拉萨市、日喀则市、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那曲市与阿里地区,全区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为拉萨市867891人、日喀则市798153 人、昌都市760966 人、林芝市238936 人、山南市354035 人、那曲市504838 人、阿里地区123281人。[1]在这种高原缺氧、地广人稀的地理条件下,近年来的新型城镇化拉动了西藏城镇人口也呈增长趋势。伴随着西藏城镇化率的逐年提升,加快了西藏现代化步伐,使得人们在城市宜居、生活舒适、居民康乐等方面留下诸多遐想空间,也对脆弱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压力。接下来,就西藏高原地理环境的特点来介绍其城镇化进程及其人口结构变化过程,以促进人们对西藏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享受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1 西藏高原地理环境与城镇化发展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其复杂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衍生出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特有地貌环境下,除了繁衍出生物多样性,也为人类的世代生存与文明传承提供了栖息之所。

1.1 西藏区域概貌

西藏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 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2.84 万平方千米。利用ArcGIS 软件,生成西藏自治区地形图如图1所示,表明西藏自治区呈东西走向狭长地带,海拔跨度较大,其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有较高比例的草地是位于难以开发和利用的区域。

西藏自治区处于高寒带,辐射强烈、日照多、温差大、低氧、多风,造就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已知植物就有10000 多种,种类丰富度在全国仅次于云南和四川,其中西藏特有的有991种,占比近两成。西藏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除了孕育出马鹿、藏獒、藏羚羊、金钱豹等种群,还为人类繁衍提供了广袤的栖息地。随着历史变迁,造就了高原气候环境下的独特人文地理景观及其人类活动轨迹下的现有西藏城镇文明与人口规模水平。

1.2 西藏城镇化发展情况

在1951 年和平解放之前,拉萨的人口还不到30000;1952 年西藏城镇人口仅有75000 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7%.1951 年5 月23 日,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新篇章,其城镇建设与人口发展亦步入现代化轨道。从民主改革至1978年,西藏在国务院的批准下设立了7个地市和72个县,逐步形成了72个规模不等的小镇;改革开放以后,西藏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城镇的生产、经营发展,鼓励并提倡多元经济模式。[2]2006 年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西藏工业、旅游业等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格局中,西藏人均道路建设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2014—2016 年间快速拉升并在2015 年达到峰值(如图2 所示)。2018 年,西藏实现生产总值(GDP)1477.63 亿元;2019 年12 月底,西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区实现整体脱贫。

1.2.1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城镇化历程。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城镇化进程便在党中央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60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拉萨为地级市;2014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其面积18.2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2014 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其总面积为11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 米以上;2015 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地级林芝市和巴宜区,其幅员面积11.7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 米;2016 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地级山南市和乃东区,其总面积7.93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700 米左右;2017年10 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地级那曲市和色尼区,其总面积43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4100 米;阿里地区面积34.5 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之禁区”。由此可见,西藏自治区从2014年开始便步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各地市人口也同步呈现不同程度持续增长态势。

1.2.2 近年来西藏城镇化率现状。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城镇化率(城市化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用该地区或国家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图3 为2010—2019 年西藏与全国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可以发现,西藏城镇化水平较低,逐年呈平稳的上升趋势,到2019 年西藏城镇化率已到达31.54%.按照全球城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城镇化率在30%到70%之间时,说明西藏与全国城镇化率的发展均处于爬升阶段;由于文化历史、地理条件等制约因素,西藏城镇化率同步于全国城镇化率并低于其平均水平。

2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现状

截止2019 年末,西藏全区人口数为350.56 万人,相较于2015 年末,增加了26.59 万人,增长8.2%,年平均增长率为2%.利用Malthus 模型预测得到的2020 年西藏全区人口数为358.3054 万[3],同西藏自治区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 年实际值为365.6 万,估计值与实际值的人口数据相关不大则说明了西藏人口符合指数增长模型,当地资源并没有制约西藏人口增长,而这明显得益于现代物流业供给链的蓬勃发展以及西藏同内地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

相比于2015 年末,2019 年拉萨市人口增加到了72.07万人,增长12.7%(2015年末拉萨市人口为63.93万人),其人口密度也从2015年的20.19人/km2增长到22.76 人/km2,是全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利用Arc-GIS 软件实现西藏自治区各地级市地区的人口密度图,如图4所示,不难看出,西藏自治区普遍地广人稀,局部较为集中,形成了以拉萨市为人口密集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口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拉萨市、昌都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林芝市、那曲市、阿里地区。可见,城镇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医疗条件、教育状况等方面的程度高低会影响城镇人口的流入。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即人口数量及其质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直接影响了该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4]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作为西部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研究西藏自治区目前的自然地理状态及其人口结构基本现状,对于分析和改善西藏脆弱生态环境下的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取近几年的西藏人口时间序列,下面人口结构分析中主要采用《西藏统计年鉴2016—2020》关于西藏自治区2015—2019年6个地级1个地区的人口数据。

2.1 西藏人口年龄结构

结合表1 中2019 年西藏人口少儿(0-14 岁)占比26.07%,老年(65 岁及以上)占比6.02%,老少比23.08%,按照国际标准,西藏自治区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应该处于成年型晚期[5],因为少儿系数偏低位于老年型区间,而老年系数与老少比又位于成年型区间末端。

表1 2015年与2019年西藏人口年龄结构

另外,表2 中2019 年西藏人口总抚养比为47.23%,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8.38%,老年抚养比为8.86%.与2015 年相比,总抚养比上升了5.84%,其中:少儿抚养比上升了5.06%,老年抚养比下降了0.79%,说明西藏人口抚养少儿成本加重,抚养老年成本减少,总体抚养负担趋于上升;同时,2019 年西藏老年人口抚养比(8.9)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8)。

表2 2015年与2019年西藏人口抚养结构

2.2 西藏人口性别组成

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通常保持在102~107 之间波动。图5 显示:2010~2019年西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且波动的同时明显偏离生物学意义上的出生性别比区间。

2.3 西藏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与死亡率

除了人口年龄、性别能够凸显人口结构特征,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与死亡率也是反映人口结构的重要指标,从中可以发现人口的总体发展趋势。1951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人口尤其是藏族人口进入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自1956年以来,西藏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通过图6不难看出,从2017 年开始西藏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与死亡率均呈下滑趋势,当中死亡率波动较为平缓,而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明显加快下滑。

3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西藏城镇化稳定、持续增长,自2014年以来处于较快水平,2017年以后步入稳步发展阶段。而与之同步的城镇人口增长对西藏的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对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因城施策,完善便民设施与服务能力,让城市更宜居。[6]可见,自2014年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已成为其基本特征;而西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功能,使得其城镇化与人口发展的适切性便显得尤其突出。

西藏人口年龄结构总体呈成年型晚期,老年人口增长加快;同时,人口抚养现状说明人们在少儿抚养方面的竞争压力与时俱增,从而更注重少儿抚养投入且成本更耗费家族收入;相对而言,目前人们对于来自老年人赡养所感受的压力不高且家庭关注力不够、社会投入不足;由于西藏人口增长下的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使得整体抚养负担逐步加重。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中人们更多期待与愿景,西藏经济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与福利机构等配套设施与服务培训等方面建设与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以缓解成年人的日益增强的双重负担。

早些年,由于一些人在安排家庭生育计划时受到潜在的男性偏好影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的国家,只有新疆、贵州、青海和西藏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在正常之列。近些年来,我国在控制人口总量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人口性别比也呈缓慢下滑趋势;西藏统计年鉴中2015—2019年西藏人口性别比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平均水平;《西藏自治区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则显示,全区常住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69上升为110.32,我国31省份中只有西藏、海南、广东3个110以上;[1]可见,无论依据哪组统计数据,西藏人口性别比均处于振荡阶段,并偏离了生物学出生人口性别比区间,与人口生态的自然属性不相匹配,在新型城镇化构建中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演进,西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人均寿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即截至2020年,西藏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1岁,比和平解放初期的1951 年翻了一番)的同时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另外,与2010 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西藏自治区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0~14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16 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8 个百分点,后者增长势头明显高于前者;[1]这样,伴随着老龄化趋势与少子化现象的苗头显露,西藏人口“一老一少”问题便提到了议事日程,老龄产业与安养设施需要政府做出系列应对方案,而鼓励生育与福利措施需要政策层面给予诸多优惠。

近些年来,西藏人口数量的逐步提升,其民族构成、医疗条件、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家族户数也在逐步优化,当地居民的消费愿望与居住空间等方面必然会向西藏地理环境提出了更多需求;然而,人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西藏人口结构的质量下探趋势已初露端倪,对城镇化建设也会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人文关怀要求。所有这些,也必然导致西藏人口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张力加剧,急需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西藏高原条件下的生态承载与负荷能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人口红利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明确了方向。人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7]只有谋求西藏城镇化科学发展与人口适度增长,才能让西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冰川更壮观,城镇的宜居性更强,居民的幸福感更多。

猜你喜欢
性别比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率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厅向广西地方志办公室致感谢信
探索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点滴思考
浅谈西藏地区阅读推广工作——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阿佳讲故事”为例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男生多?女生多?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为什么要维护男女性别比的自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