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华 何佳炜
[摘 要] 新媒体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突飞猛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利用新媒体实现教学的高阶性,应该是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共同面对的课题和关注的焦点。试图突破局限,通过实践研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高阶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制订合理的有效课程建设方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关 键 词] 新媒体;高职院校;思政课;高阶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037-03
新媒体下,学生的思想波动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多,信息的多样性使思政工作的难度加大,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负面信息,培养高阶思维认知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当然,所有的媒介都有其双向性,既然新媒体能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冲击,也同样能被应用到教学和课堂中,使思政教学更丰富,思政课高阶教学更多样,而这时的思政教师也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者到身份更多样,可能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这就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本课题试图突破局限,通过实践研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课高阶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制订合理的有效课程建设方案,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研究现状及理论分析
(一)关于新媒体的界定、特征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末,“新媒体”一词就开始在美国社会流行,新媒体也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从2000年伊始,关于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课题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专著及核心期刊论文中以“网络”“互联网”等为中心词的篇目,达数百上千篇。
笔者以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一个界定,相较而言,其新的模式主要体现在技术、时间、传播途径等方面,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能给人带来更多机会,传播速度更快,平台更开放,使用更自由,其发展的趋势和模式也更先进,未来的发展也更广阔。
新媒体是概念,是工具,我们可以理解是桥梁,是为生活和工作搭建的新桥梁,是链接万物的桥梁,专业术语表达是传播信息的桥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完全不同,新媒体比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积更广,是当下最人性化、最完善、最新兴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而且没有地域限制,可以全球传播信息。
清华大学博士汪由对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及时性等特点有精辟的总结。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高阶教学的研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李孟星、雷青松认为:“面对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整合各种有效资源,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要建立思政课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将分散的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加工,筛选出高质量资源,重新分配,形成合力,以改变其‘质’上参差不齐的现状。要利用融媒体的发展優势,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近年来,一些地方高职思政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关于高职思政课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将课堂质量作为建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生命线。教育部在先后召开思政课、课程思政建设现场会,以会议为推动,紧密围绕教学关键环节,推进“提级换代”,经过持续建设,地方的高职思政课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发生格局性变化,充分彰显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本课题将侧重从思政课高阶教学的策略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二、创新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一)学生层面的问题
新媒体背景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海量的信息及不断变化的传播方式,这些信息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依托以前的传统媒体,还有的是各种新媒体,手机客户端、PC端、各种自媒体等,这个时代因此被人们称之为信息爆炸的时代,正是在这样信息多样,又无法甄别其真假对错的时候,高职学生很容易在信息中迷失,没有分辨信息的能力,并不能对所得到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经常会在众多信息中感到迷失,无所适从,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不属实的信息的传播,可能会轻信一些片面的、不真实的,他们却以为是正确的、可信的信息,这样的结果,极有可能导致他们本就不坚固的“三观”发生动摇,导致信仰崩塌。
现代的学生基本是在网络时代长大的一群人,高职学生的所有信息获取媒介主要都是基于网络,网络也是其获取信息、取得知识,甚至是释放情绪的重要地方,可能在家人和朋友面前不表达的思想,他们都会在网络中进行发泄。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发出的声音都会收到反馈,高职生也会发出一些声音,这些声音会得到反馈,有的也许是正面的,也有一些是负面的。如果是正面的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如果是负面的,就极有可能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误导都向错误的方向思考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和举动。不仅会扭曲学生的道德品行,影响道德意识,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具有极强的两面性,一方面信息极其丰富,把每个领域的知识壁垒都打破了,看上去没有边界,不存在行业秘密,高职学生只要想获取任何知识,只要打开互联网都可以搜寻得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看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因为网络信息的相对隐蔽性,无论是谁都可以任意在网上接收或者发布信息和观点,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信息和观点都是没有经过过滤的,是不负责任的,可能很多观点都是不够客观的,基本是偏狭的。高职学生在面对这样信息的时候,极有可能无法正确做出判断,如果有一些观点过于偏激,还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出现问题,甚至对社会和正确的“三观”产生怀疑,失去一些基本坚信的信念。
(二)高职本身思政课建设的问题
高职思政课在大学中虽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相较于专业课,可能还是存在一些评估和考核机制不足的问题,因为高职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是属于培养应用、技术和实践人才的,而思政教育相较专业知识来说,可能在建设方面要稍稍滞后一些,有些高职的思政课排课严重不足,考核方式也更多采取的是开卷的形式,考核内容也缺乏一定的新意,加上只重视短期效应的评估,导致建设中对学生长远影响缺乏关注,部分高职教育方式比较僵化,偏重于课堂教学,而缺乏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培育。
(三)学生网络教育载体的客观不足
对于新媒体而言,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运用的载体可能因为人力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欠缺,反而可能比较滞后,内容不如学生自身受到的新媒体的载体吸引人,不能激起学生足够的兴趣,高职的思政教育大多都照搬,也缺乏想象力和新意,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另外,在实效性方面,新媒体也带来了很大冲击,思政课的实效性是其价值所在和追求的根本,新媒体让思政课一直提倡的价值观和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置疑。正如已经分析过的,新媒体的两面性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是知识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是无法过滤的信息让学生在这些信息中不能做出好的、正确的、有效的判断,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在本该在正确的思政课中得到的正确思想,得不到传播,反而开始置疑,甚至产生价值观的扭曲,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让思政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和结果。
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以往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单方面的由教师输出,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主要是获取教师输出的一方,这种传播模式最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口授和板书等手段。到后来更多的教师开始使用PPT教学,这样虽然教学手段丰富起来,但是教学的主体依然是教师。
但是,新媒体发展起来之后,交互式的传播信息方式开始流行,互动性让学生以为更有发表观点的渠道,所以,学生的信息也已经不仅仅是靠課堂上教师的教授来完成,更多的会通过互联网等多渠道实现,这时候,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在传统的单向传递和接受的方式上进行了改变,学生更想要的是发出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他们希望的课堂可能是互动式的、交互式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教师还一味地追求“一言堂”,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不会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有积极的听课热情,就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互动模式,把思政课上成更丰富多彩的讨论课,或者在输出观点的时候多一点思考,多一些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这样才能使思政课堂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思政课高阶教学建设路径
(一)建机制,强化长效巩固、协同扎实推进
聚焦教育部部署的试点任务集中攻关。落实思政课教师津贴,确保经费保障。加强思政课教师配备,在总体布局和统筹推动下,列出时间表,做出路线图。近四年,一地方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每年都以100人以上的数量在增加,2021年增加162人。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发挥关键课程作用起到重要保障。充实优化课堂教学力量,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搭平台,以学促赛。提质课堂要赋能提质,达成最核心的教学目标,关键要使理想信念“入心”。2016年至今,先后举办4次市级规模教学大比武,对标教育部教学展示活动赛制,组织开展教研室、校、定向培养,举行获奖教师公开教学观摩会,营造立足课堂、钻研教改、崇尚教艺的良好氛围。依托比赛、巡讲优秀教师建设教学资源库,按照思政课程专题内容,遴选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构建思政课教学资源“中央厨房”。
(二)出实招,服务一线教学大调研
以“追随总书记的足迹”为主题,分批次组织高职思政课骨干教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考察调研现场点开展大调研,丰富教学案例,提升自身素养。一地挂牌建设一批“家门口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为师生提供社会实践资源,通过不断建设形成实践基地资源库,实现共建共享。树标杆,突出引领示范,充分发挥名师、金课示范效应,让榜样“树起来”。在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评选一批“终身成就奖”“突出贡献老专家”“教学名师”“中青年拔尖人才”,资助奖励教师达300余人,有效推动人才队伍的梯度培养。评选10位当地的最美思政课教师,提升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社会知晓度,其中施索华、陈果老师获评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支持当地高职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建设,面向35岁以下优秀思政课教师实施启明星计划。对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大“金课”标准,分课程序列评选一批思政金课。遴选60余个思政课战疫小课堂在易班上线,其中40个被教育部选用,成为疫情期间思政课的生动素材。
(三)重创新,持续改革方法
目前已实现本科高职全覆盖,深受学生好评。建设“锦绣中国”“中国智慧”“岐黄中国”等100余门中国系列课程,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学生关切,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学生追捧的“网红课”。将“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建成区域版本,覆盖55万师生。同时,“中国系列”课程做法还入选中组部编选的“新时代攻坚克难案例选”,成为思政课选修课的靓丽名片。把课堂搬到现场、搬到“云上”,组织学生到革命遗迹、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教学,在社会大课堂中上好“思政课大课”。保联动,坚持纵向贯通。把握不同学段学生心理、思想发展水平,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内容重点、实施方式、运行机制和特点规律,构建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教育系统。促进工作体系一体化、内容体系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例如“宪法与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和我的祖国”“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精神血脉”等,不同学段教师同台授课,在同一时空感受课堂阶梯的变化,也看到孩子的成长,每场主题课程的观摩师生人数均超过10万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促协同,厚积学科理论支撑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上海的伟大实践经验、“四史”学习研究教育、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推出标志性的理论成果。课堂是主阵地,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质量是思政课的生命线,三尺讲台就是打通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最后一米”,聚焦民办高职、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持续改进、加强、创新、提高。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高阶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首先是理论研究,通过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变化,包括新媒体给一线思政课教师带来的影响、新媒体的发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新媒体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把握变化、认清形势;其次进行实证研究,尝试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本校思政课高阶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创新与探索,结合教学方法创新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问题与反思。最后充分借鉴国内高职思政课教改经验,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课“高阶教学”建设路径,不仅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还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模式、新思路,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含春,向立宏.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117-118.
[2]洪惠敏,王永刚.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3):35-38.
[3]刘云影.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新媒体运用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3):36-3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