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07-11 14:49耿玉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课程

耿玉芳

[摘           要]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离不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的发展。在对广西部分高校教师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目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策略和建议。课程思政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专业课教师精准把握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思政元素创造性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困境;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34-03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树人,德不立,虽有才而无以成人。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14年在上海市展开试点,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18年,课程思政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调研显示,现阶段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发研究以及课程思政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在课程思政的内涵方面,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董勇(2018)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体现”。而邱伟光(2018)则提出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是一种课程观念。在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方面,不少学者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加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思政。刘淑慧(2017)对“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进行了理论论述,并提出该模式建构所需的核心要素。李羽佳从实践层面探索了课程思政的网络教育,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育人体系。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深入,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发引发了各学科的关注。不少学者针对理工类、人文艺术类、实践教学类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建议。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逐步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认知,各个高校也纷纷开展了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然而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实际问题也随之出现。为了进一步了解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笔者对广西部分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围绕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本次访谈共采访了来自桂林、南宁部分高校的各科各类教师24人,访谈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您如何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2)根据您的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3)在您以往的教学中有课程思政吗?(4)您是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5)您认为您所在专业的课程思政目标是什么?(6)您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笔者对访谈结果的分析显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以及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成为阻碍当下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深

切实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教师队伍是主力军。各科各类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笔者在对广西部分高校调研发现,课程思政的意识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不深。在调研中,被问到的教师都了解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自己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认识到课程思政非常重要,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想办法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然而,当讨论到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时,专业课教师明显理解得不够深入。部分教师提到之所以进行课程思政,是因为这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得不将课程思政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而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专业课教学中要融入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教师提到中华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爱国教育等,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认知非常片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思政元素,缺少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和认知。

(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关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虽然知道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但在具体的操作时,很多教师却提到由于自身能力问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出现了知道但做不到的局面。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课教师具体操作时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思政要素把握不准,思政要素难以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专业课教师往往只在自己所教授学科钻研,缺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即便在以往的工作、学习中有所涉猎,但一般都理解不深,更谈不上研究,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缺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这样就直接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很难选择合适的思政案例、恰当的思政时机和思政方法。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专业课教师虽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设计课程思政,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很难落地,要么是蜻蜓点水,起不到思政的目的,要么是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割裂,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的状况。

三、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课程思政贯穿课程建设全过程

课程思政建设要实现由各门课程自行设计到专业顶层规划的转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不能靠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要有全局观,要系统性地进行整体设计。各专业要依托自身专业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整体目标,专业课程群则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分目标,并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整体规划,从课程教学大纲开始,根据自身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设计框架和方案,最后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定课程思政方法,最终带来课程思政的落地。所以,课程思政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到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再到课程考核,都应对课程思政进行设计和规划,而不是单纯地在课堂教学中提一提或者谈一谈。正如高德毅(2017)在其研究中指出的,课程思政要“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

(二)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专业课教师应主动承担为国育人的使命,德育与智育从来就不应割裂开来。关于教师的育人使命,我国自古就有论述。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教师要“传道受业解惑”。放在今天,“传道”就是要求教师要引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自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教师从来就不仅仅是教书匠。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的教师,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变“要我思政”为“我要思政”,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更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

专业课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政治认知。除了要加强基本理论学习外,更要深入了解所处的时代,主动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动态,将潜心向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用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以时代观念为基础,社会热点为契机,为当代大学生答疑解惑,方能成为师者。教师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自身政治站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和社会事件中形成自己清醒的认知,为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相反,若将自身囿于实验室、图书馆,两耳不闻窗外事,课程思政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用说为青年人做价值引领了。

课程思政不是新课程的开设,也不是教师专业范围领域以外的另一个专业,而是“以专业课为载体,结合学科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方法,是“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能否将思政要素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挑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能力与技巧。育人往往讲究契机,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契机不合适或案例不合适,不仅不会达到思政的效果,有时往往适得其反,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可见,课程思政最忌照本宣科。高质量的思政教学,往往建立在对时事的准确把握、对受教育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的开展离不开作为主力军的教师和作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效果则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素养。

教师应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创造性地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前提。具体挖掘哪些思政元素,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纲要》明确规定了课程思政的内容重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然而,课程思政并不是要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上述内容,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的基础上挖掘本专业、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然而很大一部分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外语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过分强调外语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外语学科的人文性。文本是文化的载体,隐藏着不易察觉的价值观,作为外语学习者的学生对此要察觉和把握,若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的家国情怀就很难培养了。相反,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外语学习资料自身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适时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在深度学习中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长处与缺陷,在对比研究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课程思政便可水到渠成。

课程思政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才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者。课程思政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青年学生的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往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千变万化,教师要结合青年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高校课程思政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开课前可以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困惑,发动学生挖掘课程思政案例,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归根结底,课程思政是育人,而只有触动人心灵的教育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和陈旧的内容不感兴趣,更不用说被触动。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打破教师说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选取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在平等的对话中达成共识。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发表自我看法的空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利于学生自我实现的轻松的环境,只有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教育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此外,课程思政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功夫不仅要用在课堂上,更要用在课堂外。教师应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人道的师生关系,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真诚对话,从根本上达到与学生的心灵碰撞、思想共鸣,才能使课程思政入耳又入心。

四、结语

学界对课程思政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要想让理论研究真正落地,实现课程思政高质量的发展依然要面对诸多困难。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的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在工作和学习中增强政治意识,牢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始发,张丽.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183-189.

[2]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90-9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課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

5517606.htm.

[5]李羽佳.“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47-49.

[6]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8):15-17.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2017(7):10-14.

[8]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9]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课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