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燕
摘要:如何将高校制度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新时代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回应的一项重大课题。制度是根本,治理是核心,要提升高校治理效能,应充分彰显制度优势,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治理能力,破解制度落实落地难题;做好制治融通,打通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高校 制度优势 治理能力 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系统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定国安邦的前提,也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制度建设至关重要。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中,我国高校仍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内部组织庞杂,内外关系繁复,在高校治理中呈现出市场趋利性和行政低效性;内部治理机制建设有待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难以保障多元主体共治等等。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发挥制度优势,如何提升制度治理效能,如何形成既有序、规范,又有活力、有效能的善治格局?这些命题是当前高校绕不开的难题。
一、彰显制度优势,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制度优势何以形成?它离不开实践探索、问题倒逼,得益于思想碰撞、比较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制度在摸索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因此要提升高校制度治理效能,一方面我们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高校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应坚持制度自信,为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
1.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让党的领导成为学校发展的“定海神针”。[ 1 ]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 ]高校要想提升制度治理效能,要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就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的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高校制度建设需要党组织引领,制度优势的发挥也需要党组织的保障。坚持党的领导可以使全校师生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画好同心圆,凝聚向心力。
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高校管理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保障。
2.坚持制度自信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从创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既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借鉴着其他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举措,并随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制度自信,还应与时俱进地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永葆高校制度生命力。
堅持制度自信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信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优势。一是坚持现代大学制度自信。我国的高校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和“现代大学制度”的统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对于现代大学制度的生命力要持有自信。二是坚持校长负责制度自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体制。校长全面负责,党委引领监督,两者同心同力、同向同行,才能有效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高校规章制度自信。高校规章制度是由各个高校自主制定的内部规则,是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产物。因此,高校的规章制度既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又贴合本校实际校情,兼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有效助力依法治校落实落地,助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综上所述,高校应强化制度意识,严格制度执行。这一方面既要自觉维护制度的权威,充分彰显制度的价值和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应理性认识到制度的不能,走出制度神话,杜绝“制度迷信”。
二、提高治理能力,破解制度落实落地难题
高校在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重要课题。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破解制度落实落地的难题,将制度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1.提升高校治理主体的创造性
制度本身具有优越性,但这种优越性是静态的,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治理效能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做到动静结合才能达到高校治理的最佳效果。其中,除了彰显打造制度自身的优越性之外,还应提升高校治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领导干部应注重自身治理素养的提升。
一是有活力。领导干部有活力,学校发展才会有内在引擎。有活力,要求思维活跃、行为主动,能快速看透复杂问题的本质并形成解决方案;要求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面对新形势善于出新招,敢于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二是敢作为。领导干部应敢于担当与作为,强化岗位责任和担当精神。领导干部的“有为”将有效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三是善沟通。党委书记和校长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需要经常性交流沟通,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力,确保校长能够依法行使职权,避免两张皮问题出现。学校应加强和规范领导班子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好谈心谈话制度,共同打造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
2.发挥高校治理对象的能动性
高校治理对象一般意义上指的是高校师生。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体系中,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层对学校人、财、物等进行管与理的一种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规范与控制师生行为,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师生为学校建设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在现今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高校发展趋势,亟需一种新型高校治理模式,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自主治理,民主管理,让各方面力量充分涌流,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涌现。这样的治理更强调主体的多元性、参与性、协同性,也更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客观性。
因此,高校治理主体要注意充分激发高校教师这个高知高智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管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高校治理中来,让师生学会破解难题、敢于破解难题,乐于提出破解难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并赋予监督权。建立完善反馈进言机制,保证师生献计献策渠道畅通,以推动高校各项制度落地落实。
三、做好制治融通,打通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最后一公里”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发挥高校制度优势、充分实现优势转换、实现制治融通是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1.双向联动是条件
如何判断一项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如何评价治理效能是否显现,这些都无法通过单一的自我评价来实现。也就是说,要想评判一项制度是否具有优势,需要通过治理效能的实践来评价制度的价值;而要想评判治理效能,就要结合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来进行判断。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两者的双向联动可以推动双向转化的实现,这也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基本条件。
当我们强调现代大学制度的制度优势时,也不能忽略高校育人的治理效能;当我们研究高校育人治理效能提升的情况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什么能,而其他制度不能。不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仅看作是一种单向转化,两者的融通是一个相互联结、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过程。
2.严格执行是关键
高校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并不是物理上的两两组合或是两两转化,而是要让其发生“化学反应”,而严格执行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制度的强大生命力离不开执行,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得到严格执行才能充分显现,才能转化为实际的治理效能。
严格执行制度就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带头维护权威,带头执行制度;就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高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制度的优越性,让好政策开花结果、落实落地;就要严格制度的执行纪律,任何违反制度的行为都要给予相应的处罚。综上所述,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在制度执行的纪律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上狠下功夫,严格坚守制度执行,催化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效能。
3.从严监管是抓手
从严监管是实现制治融通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为中国特色大学制度建设保驾护航。一是要推进落實高校纪检体制改革。高校纪委是高校的监督专责机关,要推进纪检体制改革,使得监督的主动性不断提高,监督载体、监督方式更加多样化。高校纪检干部精神状态应高度饱满,并敢于坚持原则、发表意见。同时执纪工作力度也应逐步加大,实现问责工作由“零问责”到“敢问责”转变。二是要拓宽监督手段,实现全方位管理。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切实发挥监督管理的评价、激励、导向作用。建立约谈提醒制度,纪委书记带头约谈机关部处、基层院系一把手,督促落实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高校内构筑一道从严治校的“防火墙”。
综上所述,要提升高校制度的治理效能,就是要实现制治融通。其中制度是根本,治理是核心,应充分彰显制度优势,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治理能力,破解制度落实落地难题;切实做好制治融通,打通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刘须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2] 于成学,于知艳,温凯.切实把高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1):156-160.
(责任编辑:刘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