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娟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保障政权运转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益、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管理体系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孝义市财政局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转和高效履职为目标,积极践行新形势下资产管理新理念,本着资产管理者的初心和使命,认真履行“监管、服务”职责,不断夯实资产管理基础、探索创新资产管理方式,在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国有资产逐年累积形成巨大体量。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行政事业单位261个,其中行政单位61个,事业单位200个,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合计93.46亿元,负债合计29.7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31.35亿元,固定资产总额27.66亿元,无形资产总额0.34亿元,在建工程32.15亿元。这些宝贵财富,是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
一是逐步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陆续出台了《孝义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孝义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孝义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孝义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已使用在建工程转固工作的通知》《孝义市公路资产暂行管理办法》等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和收益等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制度,从建立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机制、强化资产管理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管理要求,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统一、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资产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应用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资产基础数据库,及时掌握各单位资产总量、构成以及分布等情况,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配置、使用到处置等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监管、基本实现了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信息畅通。同时,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资产业务网上办理,让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多跑腿”、行政事业单位“少跑路”,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三是规范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为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有效途径。本着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勤俭节约,严把资产入口关,通过设定前置性审批环节,按照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严格审核市直单位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从严控制“增量”,严禁超标准配置国有资产。着力推进新增资产配置相关预算管理制度,优化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报审核机制,推进资产配置与预算编制、政府采购相衔接,进一步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是强化资产出租出借管理,使用效益不断提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进资产出租出借市场化运行和阳光操作,在严格事前审批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资产出租出借的全程监管。对属于市财政局审批范围的各类资产出租出借,通过广泛公开、科学定价、进场交易、公平竞租,在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充分挖掘存量资产价值,有效杜绝了资产出租不报批、资产出租期限较长、租金水平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现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时将出租收益收缴入库,坚决杜绝了隐瞒、截留、坐支、挤占和挪用资产经营收入,国有权益得以维护,资产收益得到保障,有效促进了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2021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共计11项,实际成交租金累计737.06万元。
二是强化资产处置管理,处置进一步规范。着重在规范资产处置、提高资产处置收益等方面加大力度,明确国有资产处置程序,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单位申请、部门审核、财政审批”的程序办理,利用山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公开交易平台,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统一组织处置,对于成功处置的须按照统一合同文本签订合同,并报送市财政局资产股备案。省产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第三方交易平台优势,利用电子竞价平台顺利完成了部分单位资产处置,杜绝了暗箱操作,进一步提升了资产处置效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处置资产的价值。处置收入一律上缴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了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2021年,共批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申请35项,上缴财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60余万元。
三是强化重点环节资产监管,精细化管理逐步实现。做好机构改革中的资产管理工作。召开机构改革财务资产管理工作推进座谈会,细化涉改单位资产划转申报程序,按照“分类施策、简化程序、把握重点、防止流失”的原则,切实做好机构改革涉及的资产清查、划转、接收等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进行。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问题整改。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财政监督条例》,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财政、审计重点监督范围,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和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积极做好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报告工作。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建立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要求,起草了《中共孝义市委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并受市政府委托,市财政局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强化协调配合,加强财政部门与和单位之间“横向协作”,完善县和省地财政部门的“纵向联动”,形成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合力。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全口径报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重大意义,主动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等部门单位,座谈交流开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思路,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加强技术保障,充分运用信息化的统计手段,按照全口径、广覆盖、高质量的要求,全面夯实国有资产报告的管理基础。
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过程中,受理念、机制、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单位对下年度单位将承担的工作任务没有把握,对现有存量资产使用情况缺乏了解,在填报资产配置预算时随意性很大。二是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约束力不强。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一些单位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削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同时,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在预算执行环节缺乏刚性约束力与有效的惩戒手段。三是新增资产配置预算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环节的衔接不紧。需要从流程上明确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环节的衔接事项和规定,确保资产购置预算的严肃性,实现资产管理与各项财政改革的整体推进。
虽然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已经有许多关于监督的条款,但实际落实情况不佳。决策过程和执行结果信息不透明问题普遍存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工作,虽然进行了大量探索,但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机制仍不完善。特别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违反规定任意配置、侵占挪用、管理不善、闲置浪费、效率低下的问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虽然在中央全力推动和反腐高压之下办公用房、公务用车标准得到比较严格的遵守,但对公务领域更多品种的固定资产配置缺乏统一标准和严格监管问题仍未完全改变,国有资产大量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继续存在。即使在公务用房方面,也只是严格限制了公务人员现行占用标准,但此前超标准、超规模构建的办公用房因为规范占用标准而大量闲置问题,还未有效解决。许多能够实行共建共用的大型设施设备(如信息网络、实验室等)仍然由各部门分散建设和购置,由于利用率较低、精神损耗依旧,到期必须更新和重新构建,这种隐性浪费也比较突出。资产配置标准对电脑等通用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有了清晰明确的数据标准、价格标准和使用年限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门预算编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在面对单位申报购置视频会议系统、专用设备仪器等资产预算时,仍存在审核无依据,标准难以把握的情况。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由“单位占有使用”实际上成为“单位所有”,面对公共资源配置不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而不能有效地进行调剂、整合、利用,造成了很大浪费,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要建立规范的资产调剂制度和共享激励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单位存在着办公用房不能按期决算、及时转入固定资产的情况,甚至部分建筑因政府规划已拆除但资产仍旧挂在建工程,导致存在部分资产游离于统计范围之外,或账实不符的情况。
实行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和财务管理相结合,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配置、规范运营的一项带根本性的管理机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这方面主要应当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强化资产管理相互制衡机制,降低行政成本。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既能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又能节约财力,避免浪费的资产管理机制,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资产、财务、预算运行过程的实时跟踪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违规单位纠正,同时计入资产管理考核评分。三是研究制定可操作可量化的绩效制度。探索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方法,对预算年度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入上缴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和客观评价。充分利用考核评价结果信息,改进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克服资产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脱节问题,并且有根据地采取必要的奖罚措施。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营管理,单靠财政部门推行资产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相结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跟踪监督,以及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由于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偏离公共性和损失浪费的现象,绝大多数都是行为主体基于道德风险而出现的,只有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缺乏问责的制度背景下,才会较为普遍地存在。因此,必须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纳入更有威慑力的巡视、审计和监察范围,建立起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一旦巡视、监察问责制度建立健全起来并且得到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和运营领域的违法违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下一步,应当加快清查尚未触及或尚未完成的建筑物类公共资产大量闲置、出租收入用于单位福利等背离国有资产配置公共性原则行为,坚决予以纠正、严格执纪问责。
探索切实可行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调剂制度,将各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者更新淘汰的资产在可行范围内进行调剂,盘活资产存量,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推进大型设备共享共用运营机制的建立,选择教育科研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构建大型设备共享共用和闲置资产调剂利用的信息平台,向社会及时公布共享共用和闲置资产调剂信息,促进大型设备共享共用和闲置资产的整合调剂工作。
结合实际研究专用设备配置标准。根据建设节约型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结合行业特点,专业设备的性能、价格等情况,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探索制定专业设备配置标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废弃物等固定资产的处置行为,研究出台《行政事业单位电器电子产品报废处置实施办法》,加强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置管理,防止处置环节污染环境,落实循环经济理念,保护山西生态环境。
一是强化组织管理,落实全市“一盘棋”。布置各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具体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到人。精心组织各单位全面开展专项核查,摸清在建工程底数,深入分析已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长期未转固的原因和存在问题,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提供必要依据。二是聚集重点难点,打通转固“中梗阻”。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分类分期处理,重点难点问题集中整治,对于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督促各单位“应转尽转”。加强对未转固在建工程量大或工作进展缓慢的单位进行指导、协调,主动服务指导解决路径,定期通报工作进展。三是加强后续监测,推动管理“长效化”。
图片新闻
运城市深化“政、校、企”合作推进财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运城市财经学校是运城市唯一的公办财经类普通中专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运城市财会事务中心作为市财政局下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市财会人员素质提升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组织等业务。近年来,本着“政、校、企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原则,财经学校和财会事务中心深化沟通合作,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5月30日,运城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廉宏到市财经学校、市财会事务中心调研工作并组织召开座谈会。
(运城市财政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