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山
摘 要: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基层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的质量,应重视与认识到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的重要性。学校应当从新教师招聘、职称晋升等方面提高师德、教学能力考核等比重,将教学奖励提高到与科研奖励同等地位,同时应运用多种媒体工具坚持不懈地宣传教学先进典型,让在校师范生切身感受教师职业的崇高,进而坚定其扎根教学岗位服务基层的信念。
关键词:回归本分 四个回归 教书育人
我国师范院校数量较多,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少数教育部部属高校外,多为地方性高校。地方性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其所在区域,尤其是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输送高素质师资的重要使命,基础教育及学前教育师资绝大多数来源于这些学校。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基层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质量。
早在2016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就对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提出“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其中的“回归本分”就是针对高校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三者关系本末倒置、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不高这一现象所提出的,力求打造践行“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高校师生座谈时,仍语重心长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仅要“以文化人”,还要“以德育人”。作为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主阵地,地方师范院校更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着力促进教师“回归本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强调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的重要性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应对教育教学有热情,应潜心于教书育人。回归教育教学岗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教育教学中。地方师范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德才兼备的中小学、幼儿园师资培养,重在培养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培养的师范生大多数将进入基层乡镇乡村中小学与幼儿园任教,这些师范生的素质将会对乡村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强调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研轻教”及“重教轻育”的现象。即使是在地方高校,为了在学科评估、专业建设等方面获得较好成绩,许多激励措施与奖励政策均不得不向科研倾斜。这导致高校内部教师把本科教学当成副业,更多精力用在高级别课题申报与论文发表方面,师范院校教师也不例外。师范院校教师一旦把其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必然在教书育人方面有所忽略或懈怠,进而影响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非师范院校一样,地方师范院校也存在着许多课堂上更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的问题。
目前师范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为基层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性,進而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教师恪尽职守,全身心投入本科教育教学,才能以高尚的品质感染学生,以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导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能力辅育学生,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一批批合格的教师新人。
广大教师应以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去对待本科教学。从课内到课外应多关心本科生的成长,应以身作则,以一个“教师”的榜样去影响、塑造未来的人民教师。只有通过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年轻大学生认识到“教师”的平凡与伟大,才乐于以自己的老师为典范,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二)强调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有利于高质量基层师资培养
高校教师只有回归本科教育教学,才能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更饱满的热情与积极性去筹划教学。教师不仅要备专业知识课,还要备师范生培养课,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为基层输送合格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不容回避,也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与主要任务。而地方师范院校是否拥有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师范毕业生培养的质量。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的敬业态度及其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等无一不对未来师资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回归本分”不仅仅是认识问题,更需要践行与落实。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重研轻教”之风短期内难以迅速转变
首先,“政绩”考核的压力使得学校不得不将有限的办学经费投入到科研中。当今高校排名及一流学科建设等仍主要参照科研产出、高级别获奖,以及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平台数量等,而高校基础教学做得再好,在成果量化的时代,也较难在高校圈里获得认可。在这一学科评估或排名指挥棒下,基于“政绩”考量,许多师范院校领导也不得不高度重视科研产出与科研队伍建设。2021年12月,图灵奖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在中国计算机大会上作报告时就含蓄地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提出批评,他认为,“许多中国大学校长都致力于提高国际排名,但这个排名主要依靠经费和论文数量”,应“摆脱论文的压力”[1],应专注于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与科研投入相比,国内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投入远不及科研投入,很多地方师范院校重视教学的文件年年发、口号经常喊,但投入的经费及教学奖励等都占比甚少,无法与科研投入、科研奖励相比。
与此相关的是,教师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在教师招聘时,更注重其学历及科研业绩,并未充分“考虑其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性格特征等”[2],对教师师德与教学能力考核占比相对较少。甚至部分考核者错误地认为科研能力需要长期训练,而教学能力可以短期突击培养。事实上,很多应聘者入职后,为了完成以科研为主的聘期考核任务,也是把主要精力投入科研,对于教学则是敷衍了事。
其次,职称评定及荣誉授予方面显失公平。学校职称评定中对于科研的要求往往有硬性要求,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及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数量等。而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则较低,具有一定的弹性,如只需要做过一年班主任,或只需要公开发表一篇专业教学类论文或在学校内主持一项教学研究课题等,达到这一较低要求即符合晋升高级职称的要求。
在日常荣誉授予,如各类高级别人才推选、年度先进个人评选、五一劳动奖章推荐等方面,绝大部分名额都向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硕者倾斜,从而在校内形成做科研比潜心教学高人一等的感觉,严重挫伤了潜心教育教学者的积极性。
(二)教师自我定位及价值观导向存在偏差
现在很多入职教师都是博士生毕业,不少都是原985或211高校研究生,他们自视甚高,认为唯有做好科研才能在学校乃至学术圈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教学做得再好,也只是在学生中口碑较好,却无法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产生持续影响力。他们很多人首先把自己定位为“学者”,是做学术研究的人,然后才是“师者”,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再加上学校对科研与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同,奖励力度差别较大,这也是导致教师在工作中重研轻教的原因。有的学者曾对国内多所高校6000多名教师做调查,发现超过60%的教师表示会把科研工作放在给学生上课的前面。[3]
另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许多教师更看重经济收入。长期执教,他们发现单纯教学收入较少,心理落差较大,所以部分教师直接从校内转战校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外开公司办企业,开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培训班,英语、艺术、体育等专业的教师中尤其明显。有的艺术类教师在校内课堂上授课肤浅,学生要想真正学到专业知识,不得不额外缴费到这些老师私下开的小课中方能取得“真经”。唯“名”、唯“利”价值观影响了一部分教师,他们的行为甚至还影响了身边的其他教师,同时也影响了在校师范生的价值观,败坏了崇教、重教的风气。
三、引导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的对策思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包括“唯论文”在内的“五唯”顽疾。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改革方向。当然,如何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还需要各个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将其细化落实。地方性师范院校也应当认真领会中央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应将科研与教学并重落到实处,不能辜负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8日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中的殷殷期盼,要“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对于师范院校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一)教师招聘考核、职称评定等,应坚持德才并重
地方师范院校在师资招聘时,不能“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应把重视学历学位、成果荣誉奖励考核与师德教学能力等的考核相结合。考核时,应才德兼顾,重视对应聘者在之前学校或工作单位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的审核。在签订聘用合同时,要对其本科教育教学及教学考核应达到的标准作出明确要求。新教师入职后,要对其进行师德师风再教育与教育教学能力再培训,必须严格考核,不能走过场。对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在考核其基本理论是否扎实掌握的同时,还应当对其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予以测试,若不能达标,就得重新培训考核。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可以邀请优秀教师讲授其教育教学心得,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新入职教师。二级学院可以选择优秀教师与新入职教师结对子,细化传帮带制度。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及职称评定等,除了考核其科研实绩以外,还应当细化师德师风的考核标准,如有的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则应对教师是否按期对学生予以指导、指导的次数及效果如何予以评估。其他如给本科生授课的次数与节数、授课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在院系排名是否靠前等均应纳入考核。
(二)将教学奖励提高到与科研奖励同等地位
在校内应对照科研奖励,完善細化各项教学激励制度。在学校的各项激励或奖励制度以及荣誉表彰中,应当明确长期给本科生授课、教学反馈优秀的一线教师保留足够比例的名额。换言之,对于教师的褒奖,也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不仅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奉献教学、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曾有学者选取2010—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的高校教师作为分析对象,归纳高校优秀教师的核心特质,除了专业权威以外,还具有“爱岗敬业”“为学生无私奉献”“以学生为中心”等特征。[4]可见,唯有科研与教学业绩均衡突出者,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利用师范院校教育教学学科优势,普及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各个院系大力打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师范教育的精品课程与教学团队,为教学团队配备必要的硬件、软件设施,对于其教学改革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
(三)对优秀教学人员应坚持不懈宣传
在校内要“树立教学榜样,引领教学情感认同”[5],积极发掘和树立教育教学典型,注重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教学先进人物的事迹。
地方师范院校的校史馆或校史陈列室、学校的教学楼等重要场所,除了应当给曾经为本校师范教育教学做出长期或重大贡献的一线教师留下展台或简介,还应当为本校毕业后走上教学岗位无私奉献的杰出校友留下展位,定期组织新入学师范生及即将走向岗位师范生参访,让每一位参访者都能受到感化。党委宣传、教务、离退休工作、档案等部门应互相配合,收集、整理与更新优秀教师素材。各个二级学院也可以对本院系教龄达到10年、20年、30年的一线教师,在院系集体活动或教学之余举行简朴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庆祝仪式。在每个学年度,利用重大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元旦等,策划展示不同类型的优秀教师风采展。如可以在三八妇女节重点推介优秀的女性教师,在重阳节之际则侧重于宣传终身奉献教育教学的离退休老教师等。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工具,除了传统的橱窗、展板、校报校刊等以外,还应当利用教学区和宿舍区的电子显示屏、学校电视台、学校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通过影像视频生动展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动人场景。要善于跟踪挖掘教师日常的所作所为,让年轻师范生随时可以从中得到感悟和学习的机会。要让优秀教师形象深入人心,让先进感人事迹及时传播,要让这些平时默默奉献的教师也能成为校园里的红人与名人。利用一切机会突出宣传长期默默在三尺讲台耕耘奉献的教师,通为辛勤教学的教师造势鼓气,让这些教师感受到自身付出所得到的认可。这样做,方能形成教师师德师风的模范引领风尚,让在校师范生深深感受教师职业崇高的同时,坚定其扎根教育事业、服务基层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视察时,曾要求:“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尤其应领会落实,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学生第一”的理念,才能培养出更多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新玲,刘芳. 图灵奖获得者约翰·霍普克罗夫特:中国大学要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必须改变评价标准[N].中国青年报,2021-12-16.
[2] 吴庆春.高校教师招聘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43-45.
[3] 梅扬.让大学回归教书育人之本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23-27.
[4] 佘砚.高校优秀教师核心特质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对近九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的文本分析[J].作家天地,2020(24):75-76.
[5]周波.教学认同:高校教师回归本分的内生力[J].高教探索,2020(11):113-120.
基金项目:2020年淮阴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促进师范院校教师‘回归本分’对策研究”(202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