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摘 要:初中语文古诗词素材当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人文思想,积极推进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建立全新的人文教育机制,提升初中生的人文意识。基于核心素养背景设计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要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角度推动教学,掌握古诗词鉴赏的不同方法,了解古诗词作品的内涵与文化特色,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了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理解与传承四大板块,是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系统认识,更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直观表现。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模式,要强调核心素养与古诗词鉴赏教学之间的交互问题,基于语言结构、审美教育、文化传承等角度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感悟古诗词中的文化精髓与思想内涵,为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输创造有利条件。
一、自主交流进行鉴赏,培养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古诗词鉴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教学模块,在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文化、知识的同时,其从情感、人文思想、历史现实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感之美,对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大多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通过语言为学生讲解古诗词作品中的美,仅仅要求学生记录,不允许学生表达、认知[1]。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交流,鼓励学生以语言挖掘古诗词作品当中的美,实现审美鉴赏教育。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游山西村》的教学为例,古诗词作品为学生展示了地方的风土人情,带有强烈人文气息的表达方式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实施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游山西村》的语言表达、文字情境开展自主交流活动,以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为支撑,鼓励学生独立对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展现了作者对于淳朴民风的赞扬;“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描绘了山西地区村庄在山中起起伏伏的生动场面。一些学生则会在鉴赏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描绘了村庄的排布特点,但却蕴含着“希望就在未来”的哲理,其中是否包含着作者的其他情感?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允许学生独立进行审美鉴赏活动,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情感内涵鉴赏古诗词素材。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
二、积极挖掘审美元素,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古诗词作品当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元素,而这些美育素材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整合古诗词知识的关键资源。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可配合审美教育的育人要求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挖掘古诗词作品当中的美育元素,让学生在感知、学习的同时了解美的不同表达特点。接纳美、感受美,以此来提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整体质量。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为例,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可以从语言、表达方式等角度对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从语言审美、表达审美等角度入手,培養学生的审美兴趣。首先,古诗作品以“西”“低”“泥”等文字为韵脚,展现了古诗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古诗的押韵与语言表达技巧入手,展现了语言的精妙之处。其次,表达之美,作为“诗王”,白居易十分偏爱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其所创作的诗词作品情感直白,通俗易懂,纵观《钱塘湖春行》,整体的理解难度并不高。第三,画面之美,《钱塘湖春行》以简短的文字表现了钱塘湖边的春景:草长莺飞,春日渐暖,一派和谐景象。在配合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挖掘古诗词作品当中的美育资源,站在美的角度上接受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配合语言,在课堂上创造关于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优化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
三、主动了解诗词文化,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古诗词作品是中华优秀文化当中的独特瑰宝,其将语言的独特性、人文思想的包容性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作者、了解历史的全新学习环境。核心素养下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感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理解诗词,深度育人,创新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建立基于文化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新模式,感受古诗词当中的历史故事,挖掘其中的人文思想,了解并传承古诗词文化,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学习为例,在鉴赏古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其进行鉴赏:首先,该词为作者辛弃疾在“鹅湖之会”前后为词牌中的角色“陈同甫(陈亮)”所创作的词作品,表达了对于友人抗战主张的支持:面对金兵的压迫与残害不能偏安一隅,理应奋起反抗。由此,该词带有“赠友人”的特点;其次,词作品情感激昂,通过联想将自己的军旅生涯与现实生活串联起来,一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表现了作者对于疆场的向往,而“可怜白发生”又诠释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无奈,由此,可以将其视为作者的“抒怀”之作;第三,词作品当中包含着作者对于疆土未复、壮志难酬的不甘,与朝堂之上的“主战派”与“主降派”思想相互映衬,表达了作者面对金人侵略的决心。词中展现了对于收付山河的不懈追求,将其视为爱国作品也不为过。在了解了词牌、词结构等基础文化知识之后,更要将视野拓展到历史与情感当中,了解诗词作品的创作背景,深度解读作者的人文情感。了解文化素材,传承民族文化作品,在核心素养的带动下不断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2]。
结语:
实施古诗词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面对与历史接轨、与人文思想接轨的经典古诗词作品,要重视审美鉴赏教学方法的重新调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要求两大角度调整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鉴赏古诗词作品的学习空间,将学习经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积极交流,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云霞.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1(34):82-84.
[2]席斐.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