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姝 张军
摘要: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挖掘地方资源,在多维视野下探索小学生游学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培养具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意志、随行随记的能力”品格的“小行者”。“多维游学”课程聚焦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丰富性、可选性、关联性为旨趣,推进了课程的改革与迭代,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学校的“力行”文化。
关键词:多维视野;小学生游学课程;课程开发;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A-0043-05
我校原名江阴市马镇中心小学,1997年更名为江阴市徐霞客小学,2002年被命名为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学校依托霞客文化,开展游学实践活动。1998年暑期,我们以“重走霞客路”为主题,组织师生前往浙江雁荡山开展游学实践活动。师生们晓行夜宿,游览秀美河山,探访人文古迹,写下小霞客游记30余篇。之后,我们又先后组织师生前往湖南、浙江、北京等地开展游学活动。如今,游学教育实践的路径更为开放,我们继承与发展了原来的游学实践活动,在学校课程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开发与实施了“多维游学”课程,有效地落实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和课程理念。
“力行”是学校的发展理念,指的是竭力而行,努力实践。“力行”的人,我们称其为“行者”。我们着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挖掘徐霞客品质精髓,提出了“多维游学”课程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意志、随行随记的能力”的“小行者”。“胸怀天下”表达游学的情怀;“坚韧不拔”展示游学过程追求的特质;“随行随记”期盼师生在游学中如徐霞客一般知行合一,在学识上有提高,在实践中有收获。
一、“多维游学”课程体系建构
“多维游学”课程是在多维视野下建构的。它从游学空间、儿童成长、人际交往、课程形态、课程具体主题内容等维度考量。校园、基地、家庭、网络等都是游学的空间。“胸怀天下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意志、随行随记的能力”是游学过程中儿童成长的目标。课程实施中,固有的班级、年级被打破,学生以相同的主题、共同的项目进行重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等都可能成为游学共同体。“多维游学”课程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课程形态:或是学科形态,如学科拓展游学课程;或是活动形态,如“小霞客旅游节”课程;或是探究形态,如“小行者丈量大江阴”游学课程等。“多维游学”课程根据具体主题内容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即历史文化游学、自然生态游学、红色主题游学、场馆特色游学、城市景观游学、乡村寻根游学、工业科技游学、现代农业游学等。
在“多维游学”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我们依据课程理念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课程所需的资源,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提高课程开发质量。我们确定课程目标,根据常规游学过程,开发设计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多维游学”课程体系,即“行囊课程”、“旅途课程”和“手礼课程”。这三类课程分别对应游学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三者构成了游学课程实施的完整闭环。其中,“行囊课程”和“手礼课程”主要在校内实施,适合全体学生参加,所以设定为必修课程;“旅途课程”中很多内容在校外实施,我们将其设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等自主选择参与。
二、“多维游学”课程实施创新
优质的游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要体现课程的完整性、关联性和结构性,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对“行囊课程”“旅途课程”“手礼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措施等都进行了顶层规划,有助于教师很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教师在实施具体课程的过程中,要按照实际情况对课程微活动、微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进行调适,使其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行囊课程”
“行囊课程”即游学前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包含知识储备、能力培养、组织管理等方面。如在游学前进行关于游学线路的专题知识学习,进行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培训,对陪同游学的教师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为游学过程的课程实施做好铺垫。
“行囊课程”的实施流程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可以用图文、视频等情境导入,为学生介绍本次游学线路的相关信息;第二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设计自己本次游学中要完成的小课题、小项目、小任务单等,明确本次游学的任务,编写或加工相关的游学手册;第三个环节主要是对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点进行重点培训,包括如何进行小组分工与合作,如何进行资料收集等。如此,“行囊课程”将具体的课程内容与目标融入这三个环节中进行实施(见表1)。
(二)“旅途课程”
“旅途课程”即游学中的课程,我们根据游学空间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校内游学、校外游学和虚拟游学[1]。
校内游学是指选择适合的学科与活动,将其铺陈交织开来,与校园文化、环境空间结合开展游学活动。我们仔细分析了校园的优势资源:多年来,学校努力打造霞客教育品牌,霞客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空间,此为“文化游”之基础。学校的楼桥亭路均有其内涵底蕴,一轴四园十景更是点晴之笔,此为“环境游”之基础。学校探索学科拓展课程、学科游园活动多年,学习文化成果斐然,此为“学科游”之基础。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为“节日游”之基础。鉴于以上分析,我们架构了校园立体式游学项目体系,包含霞客文化游、校园环境游、学科拓展游、节日文化游等项目。
校外游学是“走出去”的游学,包含异地游学、基地游学、家庭游学、亲子游学等项目。异地游学特指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以团体出游、集体住宿为形式,依托自然风景、历史古迹、公园场馆等载体,跨省市开展的游学活动。基地游学特指学校结合地方资源和学生学情,确定一些游学基地(主要在江阴市范围以内),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游学活动。家庭游学指以家庭为活动单位,让孩子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到小伙伴家庭中生活,和小伙伴一起共同玩耍、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親子游学是由家长参与的游学活动,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可以由学校组织,也可以由家庭自发组织。
虚拟游学是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软件、网络、虚拟仿真、3D建模等信息渠道,在信息展示、虚拟体验、过程交互等活动中进行模拟考察[2]。虽然从空间维度来划分,虚拟游学是一种独立的形态,但在实际操作时,它是与校内游学、校外游学结合起来的。如要开展校外游学,我们会在“行囊课程”中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游学目的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物产习俗等进行虚拟游学,储备相关的知识,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以便让游学在“旅途课程”中更具目的性、方向性、针对性。
“旅途课程”涵盖游学导师的指导过程以及学生自主开展的学习。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任务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四种学习方式。
任务式学习是指根据游学线路的特点和优势来设计任务,以完成任务为手段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我们根据家庭游学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提出了五个“一”游学任务:开展一项学习小研究,进行一次体育小锻炼,学习一项家务小本领,设计一个感恩小礼物,合作完成一本游学手册。这些游学任务都有一定的指向,涵盖学生的学习锻炼、生活技能、交往礼仪等多个方面,将活动的目的进一步具体化。
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具身参与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累积、技能锻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校园游学“我们的节日——中秋”游学课程以“丹桂香香读中秋”“月儿圆圆画中秋”“汉服秀秀赏中秋”“月饼甜甜品中秋”“兴致勃勃寻中秋”“情意浓浓送祝福”等活动串联。全体师生、家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学活动之中:校园内亲子同创的诗歌展板、手绘画作吸人眼球,T台上师生携手的汉服表演、月饼品尝其乐融融,校园外以家庭为单位的找寻中秋、合影留念创意十足,公众号上真情流露的点赞转发、祝福留言多达几百条……在愉快的体验中,智能在学习中充盈,生命在拔节中成长。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游”前提出问题,确立想研究的小课题,自主运用采访、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等方法开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如基地游学“故居中的数字”游学课程设置为以下四个环节:(1)了解徐霞客。听讲解员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故居布局。(2)走近徐霞客。小组合作,在徐霞客故居内寻找显现或隐藏“数字”,如游历的里程年月、罗汉松的树龄高度、标本的种类数量等,在一个个具体的“数字”中感受徐霞客精神。(3)介绍徐霞客。制作基地游学卡片,介绍探究到的“数字”及其意蕴。(4)学习徐霞客。写下自己的游学感悟。这样的游学活动避免了学生参观时的“熟视无睹”与“走马观花”,使探究式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真正发生。
项目式学习是指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自主建构为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具体项目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如异地游学“南京之旅”游学课程,安排了“制作简易扫地机器人”这一项目。这样,在游学课程的具体实施中,学生对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更加了解,他们会带着问题参与游学旅行,在参观车间、听取介绍时更加专心致志,学习欲望更为强烈,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游”和“学”的平衡、交融和一体化。
(三)“手礼课程”
“手礼课程”即游学归来后的课程,是指游学旅行结束、学生返回学校后的成果分享与评价课程。
在“手礼课程”中,我们主要借助成果汇报会、项目展示会、过程分享会、反思改进会等几项大的活动进行游学成果的汇报和展示。
成果汇报会主要由学生用各种形式来汇报自己的游学成果,如:我们举行的“大美武夷”游学成果汇报会,除了在校园内布置照片、游记展版,利用红领巾电视台播放游学记录片之外,还邀请部分学生现场再现游学情境、共同品尝武夷特产等,使得成果汇报会成了一次对游学精华的再反刍。项目展示会主要汇报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或存在的问题,如浙江游学后,我们组织了“油纸伞”“简易扫地机器人”等项目成果评比。过程分享会主要在游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见闻分享。如果是外出长途游学,我们会把分享时间安排在每天晚餐后,学生们就在餐桌上或宿舍内进行交流。反思改进会主要针对游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商议改进的思路,做到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在一系列的分享课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的成长,课程的育人效果得以彰显[3]。
三、“多維游学”课程评价探索
小学生“多维游学”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程性评价,二是总结性评价。同时,我们开发出相应的游学手册与游学护照,用于记录与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针对每一次游学活动设计相应的游学手册,记载学生提出的游学问题、制订的游学行程、撰写的游学日记、收集的游学收获以及多元的游学评价等,以便及时反映游学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游学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总结。如我们开发设计的《行走中的别样课堂——江阴游学手册》由“行走导语”“行囊准备”“知识拓展”“旅途导航”“手礼分享”“游学评价”等板块组成,既是单次游学活动的过程记录,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二)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小学六年学习生活期间参加的全部游学活动进行的评价。我们设计了“小行者走天下”游学护照,上面清晰地标注了“我们的名字:小行者”“我们的行动:赏名山胜洞、揽万物奇观、访世情风俗、探天地奥秘、记所见所闻”“我们的口号:志在千里,乐行天下”。内页仿照签证设计,除填写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之外,留出大块空白,用于盖上“小脚丫”印章。游学护照将伴随学生的小学生涯,记录每次游学活动的足迹。学校也将按累计次数评选星级游学小达人,组织学生参加“达星级换奖品”等活动。
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老师们觉得仅仅盖一个“小脚丫”印章有点单调,于是他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让学生把门票、宣传单剪剪贴贴,用图文形式形象地记录游学内容;有的设计了各种形状的“迷你”游学记录单,并让学生在相应的游学内容后按要求打星,用星级来量化学生在游学中的表现。如此,一本本护照既内容丰富,又形象生动,成为学生游学过程的完美注脚。
“多维游学”课程是在本校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聚焦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丰富性、可选性、关联性为旨趣,推进了课程的改革与迭代,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学校的“力行”文化。
参考文献:
[1]张苏姝,毛新薇.“小行者”游学正品实践项目的校本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0(8):37.
[2]张苏姝,毛新薇.小学生“多维游学”:意蕴、动因与实施构想[J].江苏教育研究,2018(4):22.
[3]余国志.研学旅行的校本表达与演绎——以北京中学“中华文化寻根之旅”研学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9(10):20.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