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小辉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2000年后,随着通识型人才越来越多地被我国高校提及与试验,本科生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流趋势,现今我国137所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一多半的高校实行了大类招生。本科生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本科生招生时按照学科大类或者学部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打破了传统专业划分方式,是适应通识教育培养通才的一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属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但在实际办学中,大多数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这类以管理学科为主的学院,因此,大多数院校将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拥有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档案学共9个管理学类本科专业。为适应大类招生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在2021级本科生招生时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按照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设置也随着大类招生模式作出改革。
关于大类招生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国内学者主要对大类招生的内因[1]、人才培养模式[2]、专业改革[3]、专业分流[4]、课程改革[5]、相关制度设计与改革如导师制[6]、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7-8]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大类招生改革实践与探索为例,探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原则、课程设置与措施,为国内其他高校的大类招生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类招生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要充分体现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办学特色,专业上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上讲究自主性,按照工商管理大类培养,重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因此,提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英语或一门东南亚小语种语言、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方面工作,能够面向涉外企业从事国际物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类招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既要注重特色,又要注重创新。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适应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战略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利用学校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毗邻东南亚国家的区位优势,以该校东南亚语言特色学科为依托,充分体现该校“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因该院有9个管理学本科专业,分属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大类,情况较为特殊,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上要具有适当超前的眼光,勇于瞄准未来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
学生在第三学期选定专业,从第四或第五学期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要充分发挥该院拥有9个本科专业的优势,前两年以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为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后两年以专业课程、特色选修课程、实习实践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等为主,充分体现基础与专业并重的理念。
会计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档案学4个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这4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采取尽量统一原则。其余5个专业包括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全部统一,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主。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纳入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整体工作计划之中,统筹安排,严格管理,采取演讲比赛、学科竞赛、课程实践、社会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多种实践形式,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并对实践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遵照上述改革目标与原则,广西民族大学2021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60学分,主干学科以物流管理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为主,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两大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与通识选修课,专业教育课程又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学分结构表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为全校本科生统一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大学英语、公共体育、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安全教育课、劳动教育、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合计50.5个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专题研究、艺术(美育)模块课程、自然科学模块、人文与社会科学模块课程,应修学分7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为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必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C1、管理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C2、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统计学(商务统计)、线性代数、市场营销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商业伦理、管理沟通、战略管理、消费者行为学、跨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合计69.5个学分。
专业限选课程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采购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方案策划与设计、MATLAB基础与应用、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合计27个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拓展课程,包括演讲与口才、证券投资学、商务谈判、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与商务智能、风险投资与管理、东盟经济等课程,应修学分6学分。
为破解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统一认识并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本科大类招生改革的顺利实施,该院成立了由书记、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副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以及教学秘书组成的学院教学领导改革小组。
根据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生自身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结合该院实际设计并优化学生专业分流制度。在设计学生专业分流制度时,需充分考虑以下问题:①分流时间。分流时间可以定在第三学期期末或第四学期期初。②分流规模。为满足各专业均能成建制开班,需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分流规模,否则容易造成某些热门专业人数过多而冷门专业人数过少无法成班的现象。③分流依据。分流依据要考虑主观和客观情况,主观依据即学生的兴趣与志愿,客观依据即学生的各类成绩、综合表现,宜以“志愿”+“学习成绩绩点”为分流依据,且学习成绩绩点占较大比重。④分流程序。需制定规范完善的专业分流程序,应包括“成立学生专业分流工作小组—公布专业分流方案—专业分流宣讲—学生专业选择—部分学生心理辅导—分流名单公示”等步骤。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众多国际知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遍施行导师制,其精髓是给学生配备固定的指导教师,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动关系,因材施教。该院基于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在探索实践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以下两个关键问题:①生师比问题。因近年来持续扩招,以及不同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与学生规模的差异,导致不同专业的生师比差异较大,但所有专业均高于20∶1,生师比最高的专业如工商管理超过40∶1,最低的专业如档案学为20∶1,物流管理专业的生师比为27∶1,因此,很难做到为每一位本科生配置一名导师;②教师自身的特长。现行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将大学教师分为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教师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师特长不同,因此,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与激励机制,激发每位教师的特长,充分调动学生与导师的积极性是又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系统性与应用性等特点,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可以将学科竞赛教育纳入学生的常态化培养,以赛促练、以赛促学。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参加以下几个赛事: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该赛事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规格极高,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参与。②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该赛事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并主办的一项非营利活动,大赛面向全国大学生,是教育部批准资助的九大赛事之一。该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以一个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相长。③全国大学生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该赛事由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主办,采用智慧供应链运营平台(ISCM),以中国虚拟商业生态环境为竞赛场景,模拟供应链的构建、运营、协同与优化,通过技能测评、运营对抗实施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